母亲河黄河与郑州相融共生3600年,在郑州建设国家级的黄河文明馆,你支持吗?8月9日,由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举办的“黄河文明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专家研讨会在郑州举行。与会的牛玉国、刘庆柱、李伯谦等3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倡议,在郑州建设国家级的黄河文明馆。
“中华文明的曙光展露在黄河流域。”黄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牛玉国说,黄河文化的特点奠定了其华夏文明的主体核心地位:黄河流域的原始文明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至夏商周三代奠定了其主体地位;黄河文化以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辐射力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与人类文明发展的标本,炎黄子孙对黄河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与黄河息息相关,只有深入挖掘研究黄河文化,加大黄河文化建设力度,展示黄河文化的魅力,才能为黄河流域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促进流域人水和谐相处,因此倡议在河南省会郑州建设国家级的黄河文明馆。
对于建设黄河文明馆,与会专家各自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黄河文化是中国的根文化。”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庆柱表示,郑州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正在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资格、有能力承担黄河文明馆的建设。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建议建设黄河文明综合博物馆,“综合体现在黄河流域独特的地理位置、多样的生态环境、其母亲河的地位、众多的民族以及黄河在抵御外国侵略和振奋民族精神上起到的巨大作用,在建设时应将这五个方面融入其中”。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赵德润表示,建设黄河文明馆体现出人们对于黄河的研究方向由黄河治理向黄河文化价值的转变。“这种主题的变化有两个历史性。一是历史性成就,从夏商时期到现代,我们在黄河的治理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二是历史性机遇,中华传统文化在21世纪的传承发展将是近百年来一场深刻的思想文化变革,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关键在于能否回应时代的需求与挑战。”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希清出生在河南濮阳,从小在黄河边长大。他表示,要把整个黄河流域的历史与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做到对水、土、人的全部囊括。同时,要做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双重驱动,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来推动文化事业的进步。
目前,郑州已经有一座黄河博物馆,此次倡议的黄河文明馆与其相比有何不同?黄河水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对大河报记者说,黄河博物馆主要是关于治河史的自然科学博物馆,源自新中国建设初期的一次“治理黄河展览”而保留下来,主要是宣传治黄成就,而此次倡议的黄河文明馆则是站在更高的位置,是包括科学、人文、历史等多方面内容在内的综合性大型黄河主题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