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恰逢国际博物馆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作客河南博物院中原大讲堂,主讲了一堂以《考古中的文明之光》为主题的讲座,为河南的观众们奉上了一席中原文化大餐。
初期文明的关键特征
短短两个多小时,王巍先生带领着观众穿越几千年的历史,列举了大量的发掘资料与图片,最终归纳了进入初期文明的关键特征:
农业与手工业显著发展,出现了明确的社会分工,部分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冶金、琢玉等);盐、铜等重要的经济资源以及高等级手工制品的生产和分配为权贵控制;人口显著增加并集中,出现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都邑。
社会显著的阶层分化,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出现了掌握军权与祭祀权利贵族阶层及其最高统治者——王;反映王权的高等级大型建筑和大规模公共设施;形成了维护社会等级制度规范的礼制,出现了专门埋葬王及其他高级权贵阶层的专门墓地和随葬表明被葬者高贵身份高等级物品的大型墓葬。
暴力与战争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原始宗教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出现了王权管理的区域性政体——早期国家。
王巍先生说,根据以上认识,我们认为,以陶寺和良渚巨型城址和大型墓葬的出现为标志,当时已进入了初期文明社会。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王巍先生在最后清晰的总结了中原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脉络:
距今8000年到7000年之间,各地区已经出现了文化交流。如用玉习俗的出现,形制相似的玉玦的制作和使用。
距今5300前后,龙形象在各地的出现,玉龙、玉鸟、玉龟、玉人等构成的具有很大相似的玉礼器在北起辽西,南到江淮之间出现,标志着各地区的权贵阶层之间在原始宗教信仰和价值观方面共同性的存在,暗示着出现了较大范围文化趋同的过程。
密切的交流使得中国黄河、淮河、长江流域各主要文化区在基本经济特征和基本文化特征上具有了相当程度的共性,形成了一个有别于周边地区的文化圈。这一区域内诸文化的一体化进程得到显著加强。
距今4500年以来,中原地区开始呈现出汇聚周围地区先进文化因素并率先发展的趋势。在与古史记载中的尧密切相关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大型墓葬中,出现大量与周边地区相关的高等级遗物。
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与夏王朝后期相关的二里头文化在同时期的各文化区中开始居于优势地位,向周围地区施以强大的辐射,在多元一体格局中逐渐成为核心。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开始形成。
河南博物院副院长杜启明评价说,我们很多人都是在中原核心地区土生土长的人,但是对于“我是从哪来”、“中原文化从哪来”、“什么是文明”、“我的文明是什么”、“文化是如何交融的”、“分布状态是一轮明月还是满天星斗”?在短短的时间里,王巍先生带我们走进地穴,用一页一页的史书为我们揭开了这些谜底。从华夏民族的产生到发展,从政治经济文化到军事等各个方面,让我们了解了答案,而且很多考古学的发现有可能颠覆了过去我们所认识的,让我们重新审视历程。(原标题:考古学家王巍在郑开讲 揭秘地穴中的中原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