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文化”的渴望越来越强烈,而那些唱唱歌、跳跳舞、打打牌的“消遣”,已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怎样让更有品位、更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离百姓更近一些呢?
8月炎夏,带着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记者深入到郑州市中心城区——金水区的街道社区,看到了一幕幕文化惠民、亲民、乐民的火热场景。
尽享高品质“文化福利”
“飞天”灵动飘逸,门神威武霸气,巩义石窟寺石刻艺术让人不禁梦回北朝……推开金水区文化馆那扇不起眼的房门,一幅幅巨大的浮雕拓片令人惊艳,这里是中国高浮雕拓片第一人李仁清的工作室。“拓片是技术活儿,也是对文化最好的传承。”李仁清告诉记者。
今年3月,郑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浮雕拓片”传承人李仁清工作室在金水区文化馆成立,吸引了众多的老百姓和爱好者前来观摩,成为金水区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8月11日一大早,家住金水区中亨社区的杨女士乘公交车来到金水区图书馆。她把借书卡放在全自助借阅系统感应区,根据提示输入密码,然后输入所选书号,可容纳1000余册图书的全自助借阅系统不到1分钟便“吐”出了她要借阅的《食疗与养生》。“这里借书快,环境好,阅览室有空调,来这里看书就是一种享受。”杨女士一边拿着手机用WIFI上网一边对记者说。
金水区文化馆和图书馆是该区公共文化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文化馆内有设备先进的录音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舞蹈排练厅、电子阅览室等。免费开放两年来,已开展各类文化培训146次,组织各类文艺演出300余场,参与群众10余万人次。图书馆内的2.5万余种、7万余册纸质图书,61300余种电子图书和近500册珍藏盲文图书,可满足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目前每天平均有1000余人到馆里看书学习,辖区百姓真正分享了高品质的“文化福利”。
让文化资源更“接地气”
在金水区文化馆四楼的“艺术家沙龙”,令人叫绝的奇石,名家大师的字画,众多的艺术珍品,让人目不暇接。
一个区级文化单位缘何有如此贵重的“物件”?金水区文化旅游局局长吴兆强笑着打消了记者的“疑虑”:“这里所有的东西都不属于金水区文化旅游局,我们只是提供场所,这是一个收藏家的藏品,免费供辖区百姓参观。”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的步伐加快,一方面是辖区群众文化需求旺盛,一方面是辖区很多文化资源“藏在深闺人未识”。“金水区致力于整合本地文化资源,让文化资源接‘地气’,让辖区百姓受益。”吴兆强说。
金水区把最受年轻人喜爱的“街舞”作为着力打造的文化品牌。在2012年“魅力金水·炫舞世界”全国少儿街舞展演中,来自新疆、湖南、山东、云南等十几个省区市的60多支队伍、近千名小选手在郑州“比舞”,成为目前我国少儿街舞界规模最大的盛会。今年,作为少儿街舞展演的“升级版”,“活力金水·炫舞世界——中国·郑州国际街舞大赛”将于9月璀璨登场。
辖区办事处也是各显其能。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有力补充,经八路办事处与省文联合作,邀请艺术家“进网格”辅导文艺骨干;花园路办事处联合义工组织,办好老年文化大学、“4点钟课堂”;南阳新村办事处与文化志愿者队伍展开合作,组织志愿者深入农村、机关、企业、军营、社区等举办各类公益演出。
走进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8月12日下午,家住金水区卫生厅社区57岁的朱继红冒着酷暑,再次来到农业院社区83岁孤寡老人翁克伦家中,陪老人聊天,给老人读报。
朱继红是“老年大学”舞蹈班的学员,也是金水区花园路街道办事处恩夕社会服务中心“老街坊互助计划”的一名志愿者。“老年大学丰富了我的生活,互助计划帮助别人也快乐了自己。”朱继红说。
金水区以社区服务为平台,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核心,以社会组织为抓手,社区、社工、社会组织三社联动提供文化服务,不失为创新之举。
“走出家门15分钟就有一个公共文化服务圈。”吴兆强说。如今,金水区已建成17个街道综合文化站、40个农村文化大院,154个社区都有自己的文化活动场所,各类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近8万平方米。10台“24小时自助图书馆”也将在年底前科学布点到街道和社区,届时居民将享受到更加方便快捷的阅读服务。(原标题:“文化”生活咱咋过? 看看郑州金水区的火热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