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新闻资讯 >> 浏览郑州

为梦铸魂奏华章——郑州市文艺精品剧目创作工程纪实(4)

2013/7/3 17:26:28 点击数: 【字体:

第三幕 《斗笠县令》见真淳 华丽转身奏新韵

    豫剧舞台刮新风

    这是一出雅致的豫剧。

    舞台上修竹苍翠,与“斗笠县令”曹瑾的命运和情感相依相随,同喜同悲;钦差宣读圣旨后,“斗笠县令”出场——“连年大旱,百姓无粮,让号冤案……”韵味醇厚的唱腔与“交响化”、“歌剧化”的音乐元素相融合;舞美吸纳了舞剧元素,雅致、清丽,丰富了视觉,灯光营造出浓郁的诗情画意,俏丽活泼的泰雅装令人眼前一亮。古老豫剧在保持地域特色的同时变得时尚、动感,更符合当代舞台艺术的审美趋势,一下子拉近了与年轻观众的距离。

    这是一个“脱胎换骨”的县令。

    《斗笠县令》脱胎于郑州市豫剧院2003年创作的《曹公外传》,讲述清道光年间河南怀庆人曹谨由福建闽县调任台湾省凤山县令,赴任后勤政爱民,造福当地百姓,宁可丢“乌纱帽”也要为当地修坝引水的感人故事。原剧由郑州市豫剧院演员刘昌东和台湾“豫剧皇后”王海玲担纲主演,曾经从台北一直演到新竹,一连10场,观众场场爆满,当地人称之为“宝岛走透透”,一时传为佳话。重新改编推出是在两岸合演版本的基础上,将原剧回炉打造的结果。

    剧作虽然表现的是距今100多年前的历史人物,但它以现代人的视角和当代人的情怀,通过对曹谨这个艺术人物的塑造,表现了一种联结两岸、贯通古今的“亲民”情怀,呼唤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执政为民”一脉相承的民本思想和责任意识。

    该剧接连在国内多个城市演出,作为郑州市的又一台文艺精品剧目,引发不俗反响。人们伸着大拇指,称赞这台戏立意高远,以当代人的视角,塑造了一位始终把百姓疾苦放在心上、极具悲悯情怀的中原士大夫形象,从而弘扬“当官为民”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顺应群众的心理期盼。

    现代转型高起点

    2011年10月27日,重庆,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演出正酣。当晚7点多钟,淅淅沥沥下了一天的雨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反而越下越大。雨水并没有浇灭戏迷的热情,在巴渝剧场门口,人们簇拥着进场,脸上写满期待的神情。舞台上,豫剧《斗笠县令》精彩频出,台下,座无虚席,观众连连叫好。当“为官是当一天少一天,帮老百姓办事是做一件多一件”的唱词响起,人们情不自禁流下了热泪。走出剧场,戏迷还念念不忘,称赞豫剧好看、好听,又具有现实意义,可谓朴素真诚,贯通古今,演到了老百姓心坎里。

    专家评价:一流的主创班子,写意纯净的舞台,唯美的灯光和舞姿,讲究韵味的表演,让略带乡土气息的豫剧变得洋气起来。

    形式革新是大胆的尝试,也是时代的呼唤。

    豫剧从诞生之初就伴随着改革与创新。

    明末清初,开封盛行由弦索伴奏的俗曲、小令、罗戏、卷戏、女儿腔等,到乾隆年间,融入河南梆子戏,豫剧就这样问世了。清末,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了祥符调、豫东调、豫西调、沙河调等不同的流派。上世纪30年代,豫剧五大流派逐鹿开封,形成唱腔大融合,特别是樊粹庭等知识分子参与改革,提升了豫剧艺术的内涵和品位,推动豫剧登上大雅之堂。新中国成立后,河南梆子被官方正式命名为“豫剧”,各地纷纷成立豫剧职业团体,迎来了豫剧的大繁荣时代。上世纪50年代,导演杨兰春、作曲王基笑开辟了一条豫剧现代戏道路,创造了以《朝阳沟》为代表的反调唱法,被称作“现代戏流派”。上世纪80年代,豫剧流派进京汇报演出,从艺术和影响力上确立了以常香玉为首的常、陈、崔、马、阎五大旦角流派。

    “黄土厚,黄土黄,黄土里长出了梆子腔。”诞生于中原大地的豫剧艺术,带着天生的民间性格,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200多年来,这种乡土味一直没有发生变化。

    历史发展到今天,城镇化进程日新月异,人们的文化水平、审美方式与农耕时代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度,受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介的影响,再加上观众对艺术形式的欣赏变得多样化、个性化,戏曲处于受人冷落的状态,戏曲演出自身也处于倒退状态。近年,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的提出,使戏曲发展迎来春天。在这种新形势下,反观豫剧自身,台词土、唱腔固定、配器没有吸纳新的东西,这三方面决定了豫剧艺术必须改革。

    进入新世纪之后,河南豫剧再现辉煌。在这股强劲的豫剧旋风里,郑州豫剧怎么创新,怎么发展?郑州作为省会城市,要先试先行,发挥示范作用。经过反复讨论,深入思考,最终把目标定格在郑州市豫剧院创演的豫剧《曹公外传》上。

    围绕把这个剧目升华为具有更高艺术价值和普世审美价值的精品,并以此作为郑州市豫剧艺术发展的新起点,郑州市领导很快做出重组主创队伍,对剧本删繁就简、去芜存菁、改版提升的决定。

    2011年7月29日,《斗笠县令》在河南艺术中心首演。《中国戏剧》主编、戏剧评论家赓续华等到场观看后认为,《斗笠县令》将豫剧当代人文情怀和戏曲现代化理念作为创作起点,敏锐捕捉到了当下的时代精神和审美趋向,贴近民众,完成了由传统戏曲向现代戏曲的华丽转身,是豫剧现代化美学理念的实践,堪称“走向现代都市的中国豫剧”。

    把握契机写传奇

    《斗笠县令》一台戏提升了郑州市豫剧院的影响力。

    身为老牌剧院,郑州市豫剧院拥有雄厚实力,演出足迹遍及国内20多个省市,并多次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展示豫剧的魅力。《风流才子》、《都市风铃声》、《老子·儿子·弦子》等优秀招牌剧目也曾屡获大奖并深受观众喜爱。

    这一次,他们以打造《斗笠县令》为契机,探索如何从传统艺术向现代艺术进行转变,寻找随时代变化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方式。

《斗笠县令》较之前的《曹公外传》着力在四个方面进行艺术提升:一、简化人物和情节,使之更为凝练集中;二、强化海峡两岸地域民俗风情,凸显曹谨的家国情怀;三、深化脚踏实地、勤政为民的思想主题,使之更具有时代感与当代性;四、美化舞台呈现,使之更加简洁、写意和纯净;加强戏曲性的诗化品格,使之更能代表当代舞台艺术的审美趋势;借鉴歌剧表达手段,使声腔和音乐更加有现代感和都市气质;演员的表演更加讲究,人物形象更有韵致。

    为确保改版成功,《斗笠县令》汇聚了全国一流的舞台艺术家:剧作家罗怀臻、姚金成担纲编剧,戏曲名导李利宏任导演,豫剧音乐家耿玉卿和上海戏曲音乐家汝金山分别担任该剧的唱腔设计和作曲配器,深谙台南风土人情的福建省舞美协会主席、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所长黄永碤担任舞美设计,享有“灯光诗人”之誉的我国灯光泰斗金长烈教授担任灯光设计,中国戏曲学院教授秦文宝负责服装设计,中国评剧院化妆造型师艾淑云担纲化妆造型设计,陕西省歌舞剧院著名舞蹈家孙大西担任肢体语言设计。郑州市豫剧院主演刘昌东、马刚良、王海生等名角倾力加盟。

    剧中,主要配角海妹的衣着由原来的清朝装改为俏丽活泼的泰雅装。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郑州豫剧院主演徐俊霞扮演海妹。2011年6月接演这个角色后,徐俊霞就在网上搜寻100多年前泰雅人的形貌、服饰和习俗。为了表现出没有接受过文明教化的妙龄少女的内心世界,徐俊霞专门向专家求教,并反复琢磨,慢慢进入角色的内心。舞台上,这个角色虽然戏份不多,却因为演员运用了优美的肢体语言,使之脱离程式化表演的窠臼而颇具神采。

    从创作排演到接踵而至的荣誉,《斗笠县令》谱写着传奇:

    该剧先后获得河南省第十二届戏剧大赛“文华大奖”,河南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二届中国豫剧节一等奖。

    2011年10月21日,作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斗笠县令》在上海人民大舞台为千余名观众精彩献演,完成了一次中原文化与海派文化的完美对话。

    2011年10月30日,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落下帷幕,《斗笠县令》不负众望,获得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最高荣誉——优秀剧目奖,这是河南唯一获此殊荣的剧目。主演刘昌东收获单项奖最高荣誉——优秀表演奖。由此实现了郑州市戏曲作品十年来在全国戏剧界最高奖项上的历史性突破。

    2013年4月11日晚,《斗笠县令》再次在河南艺术中心大剧院上演,拉开了癸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原文化活动周“优秀剧目展演活动”的大幕。感人至深的情节和韵味醇厚的唱腔,征服了海内外嘉宾的心。全国政协副主席李海峰等在中共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的陪同下到场观看,并在演出结束后,走上舞台,与演职人员亲切握手并合影留念。

尾声

    这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 在4月2日闭幕的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中共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庚茂,深情阐述了“一亿河南人民的中国梦”。

    他说,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河南人民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勇敢塑造了文明健康向上的中原人文精神,这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自豪感、责任感、荣誉感,着力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大力弘扬中原人文精神,树立和提升河南形象,把历史文化的精华积累转化为加快崛起的强大力量。

    十年,梦想之花盛开。

    郑州以文艺精品剧目为带动,促进了全市文化事业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普通大众在欣赏高雅艺术的同时,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尽享文化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日益提升,文化竞争力和知名度日益提高。依托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作为推进文化跨越式发展的双轮驱动,郑州的文化建设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郑州,留给外界的印象是越来越饱满的惊叹号。一个充满活力的、能够走向世界的郑州,一个文化新郑州,无愧地承担起作为省会城市、河南窗口的重任。

    2004年11月,中国古都学会宣布:郑州被确立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世界历史都市联盟的名册上第一次有了郑州的名字。

    近年来,郑州市委、市政府投资数十亿元资金,用于商城遗址、宋陵和嵩山古建筑群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2010年国务院确定的我国唯一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嵩山历史建筑群,是一部书写中原地区上下2000年形象直观的“建筑史书”,对它的梳理和保护让郑州得到全世界的瞩目。

    2006年开始连续举办8届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进一步巩固了海内外炎黄子孙认祖归宗的意识,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亲和力,也大大提高了郑州和河南在全世界的知名度,推进中原文化走向世界。

    2007年,由郑州天人文化旅游公司投资制作的大型山地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在嵩山千年古刹少林寺登封待仙沟震撼上演,声名远扬。

    为打造这一实景演出,2006年,主创谭盾、梅帅元等大家循着舞剧《风中少林》的足迹来到登封少林寺,3个月,叩山问水,采集纯朴的中原民风,体味博大精深的禅心佛意,聆听庄严清净的禅乐梵音。在《水乐·禅境》、《木乐·禅定》、《风乐·禅武》、《光乐·禅悟》、《石乐·禅颂》五大乐章中,雪夜古刹、月照塔林、颂禅法会、溪山坐禅、少林拳棍动静结合,虚实互补。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至今盛演不衰,票房口碑俱佳,成为郑州文化旅游的新名片和中国实景演出的扛鼎之作,为文化产业化发展探索出一条可供借鉴的发展新模式。

    2003年,“第十八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郑州成功举办。那场气势非凡、规模宏大的开幕式晚会,用现代手笔展现中原风情,经央视转播出来,令国人眼前一亮,并由此开创河南大型文艺晚会先河。2007年,第二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文艺晚会再次引起轰动,时尚大气的演出成为中央电视台直播的经典晚会之一。此后,郑州大型文艺节会不断,2008年9月,以“和谐亚洲、欢聚河南”为主题的第十届亚洲艺术节在郑州开幕,艺术节开幕式晚会精彩纷呈,低票价让市民共享这一“群众文化的盛大节日”。

    2012年11月,第八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大赛在郑州举办,这是郑州首次举办这一代表中国舞蹈最高荣誉的赛事。

    2012年,由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联合郑州电视台推出的“首届全国青年豫剧演员电视大赛”在北京举办,这是迄今央视举办的规模最大的豫剧演员选拔赛,旨在打造中国当代豫剧新生代的领军人才,推出更加符合时代审美的豫剧新星。郑州市豫剧院演员翟明霞、袁娜荣获“十强优胜奖”,体现了郑州豫剧人才的深厚功力。

    梦想之路在先行者们的脚下延伸。

    历史电影巨制《轩辕黄帝》2012年7月开机,目前正在进行后期制作。这是首次把黄帝搬上银幕。影片以全新的视角和创作手法,摒弃了神话和传说,还原一个真实的黄帝,向全世界介绍这位肇造中华文明的英雄。

    2013年4月13日,原创动画连续剧《黄帝史诗》开机仪式在郑州举行。作为癸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系列活动之一,该剧将再现5000年前中华从碰撞、融合走向文明的宏伟画卷。

    与此同时,经过两年酝酿的现代豫剧《都市阳光》正在火热打造中,将于年内搬上舞台。这是一部与豫剧《朝阳沟》相呼应的“姊妹篇”,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背景,反映农民进城变市民的时代大主题。在关注历史巨变的同时,该剧继续探索一条“由传统豫剧向现代豫剧转变,由乡村豫剧向都市豫剧转变”的改革创新之路,让豫剧本身实现创新突破,呈现符合当代人需求的艺术风貌。

    目前,《都市阳光》已入选“中原人文精神精品工程”2013年度重点项目,将于今年年底前搬上舞台。

    文艺精品剧目创作的华章持续奏响,旋律越来越铿锵、昂扬。

   一次又一次,精彩呼之欲出,花香四溢,传递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了一座城市的文化梦。

    梦想有了坚实的行动,就变得神圣。

    乘着中国梦的春风,文化郑州为梦铸魂,振翅腾飞!(原标题:为梦铸魂奏华章——郑州市文艺精品剧目创作工程纪实)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大河网(2013-07-0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