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以来,网络上疯狂流传着以高中二年级《语文》课本内《登高》一诗的杜甫插图为模版的涂鸦画,有“杜甫骑车去商场购物”、“杜甫上网在个人空间写诗”、“杜甫正在野外实战枪战游戏”等穿越式场景,以及将各种漫画人物装束与杜甫形象结合的画面等等。
这一现象被称为“杜甫很忙”,并从网络蔓延到现实中,以至于一些游戏、商品、活动把杜甫“绑架”为形象代言人,引起众多争议。
有网友认为,炮制“杜甫很忙”是当下社会人文精神失落和迷茫的表现。也有网友表示,历史和历史人物并非这么沉重,调侃调侃历史和历史人物是挺好的。
如此争议,让人联想到调侃历史的《明朝那些事儿》、调侃名著的《水煮三国》、《水煮红楼》等书籍以娱乐化解读为卖点,也在中国颇为畅销。
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现实社会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被迫忙起来的杜甫只是娱乐至死的又一个实例。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对杜甫被娱乐事件回应的两则微博颇具启示意义。
一则说:调皮的孩子,无奈的杜甫,“南村群童”(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再次调侃诗圣,公若在世,何处?拄杖一叹,宛然一笑而已。
另一则说:包容有尺度,娱乐有底线,世界文化名人值得世界的尊重和礼遇,“杜甫很忙”值得我们思考和反省。
今年恰逢杜甫诞辰1300周年。4月中旬,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启动了“‘我心中的杜甫’——纪念诗圣1300周年诞辰全球华人创意大赛”。
博物馆副馆长方伟表示,大赛去年就已筹备,原本只是关于杜甫的书画大赛。“杜甫很忙”事件发生后,博物馆决定将大赛扩展为创意大赛,不拘一格收纳有关杜甫的创意作品,包括动漫等形式。
方伟说,博物馆有传播文化的职责,尽管近年来馆方也联合各级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大力推广,加强传统文化传播力度,但“杜甫很忙”事件的出现说明传统文化传播的方式与现代青少年的思维、爱好仍结合得不够好,还有很大空间可以提升,如何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有效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这才是事件值得我们文化工作者甚至整个社会反省、思考和探索之处。
方伟表示,我们不应该让杜甫忙于各种现代活动,而应该让有志于传统文化传播的人们忙起来,让灿烂的中国文化薪火相传,在无限创意中永生,而不是在娱乐化中湮灭。
来源: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