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苌家拳从不向外卖弄,相反生怕被人知道。”苌家拳的弟子越来越少。
“苌家拳打起来可能不好看,但是真武术。”陈增智说。
他花了十分钟向记者解释“苌氏劈手”的妙处:身子要跟着手动,这样力度大,手臂也才能有效防住身体。劈手要下,这样才能起到劈手的防身效果,同时就可以迅速朝上直打对方,苌家拳的精髓是“杀救一气”。
陈增智说:他很痛恨有的门派为了追求姿势优美,将动作改变得“高飘远”,看起来舒展花哨,但却不能护身换招,曲解了武术的真谛。“那是‘舞术’,不是武术”。
但是这位老人也不得不承认,坚守传统的苌家拳已经被边缘化。
每天凌晨4点,陈万里准时起床,叫醒儿子在客厅里练拳。“在这住了10多年,邻居甚至不知道我们每天习武。”陈万里说。
深夜练拳是苌家拳的一个传统,源于苌家拳祖师爷苌乃周“夜练以结其神志”“宁在静处用功,不在人前卖弄”的祖训。
而陈增智练腿的方式,也是每晚在家朝墙踢腿2000次。所有苌家拳传人练拳都是在晚上自己的院子里。
“苌家拳从不向外卖弄,相反生怕被人知道。”根深蒂固的保守思想下,苌家拳传人基本上和外界绝缘,也使这一门派的弟子越来越少。
在后新庄村,苌毅军只有十多个徒弟,而且一年比一年少。但他依旧恪守祖宗严格的收徒原则:必须有苌家拳传人引荐,还要前去弟子的家乡走访其人品,多方调查,方收为徒。
即使收为徒弟,数年内,苌家拳多数师父也不会轻传真功夫。
苌毅军说,苌家拳在传承方面讲究“三不传”原则,即不得其时不传,不得其地不传,不得其人不传。同时还有醉其酒,观其性;告其事,观其勇等规矩。
“苌家拳传人至今仍恪守这些原则,宁肯失传也不会妄传他人。”他说。
陈万卿认为,苌家拳历代的保守风气桎梏了自身发展。
他说,多年来,一些学者试图了解一些苌家拳资料,均被苌家拳传人拒绝。2004年,英国学者韦满易为研究苌家拳来荥阳市,不仅没能在苌家看到拳谱,甚至他去翻拍苌乃周画像也曾被拒绝。
最后,韦满易写的英文版《苌氏武技》依旧是参考徐震的《苌氏武技全书》,没有更多的介绍。
民间武术的衰落宿命?
陈砚藤觉得,苌家拳难学,而且,“也不知道学了以后能干什么?”
后新庄村,晚上10点多,村民的电视机里传出超级女声比赛时的歌声。
“30年前,那曾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景况。”苌毅军说。
那时村里的练功房基本上都没有落脚的地方,村民都聚集在一起,点着柴油灯,一个人还没有表演完,另一个就开始登场。
“练拳看拳就是当时人们的主要娱乐方式。现在娱乐的方式多了,年轻人也不愿吃这个苦了。”他叹息。
连陈增智和陈万里的大师兄史振江也不再练拳了。
史振江是苌新法的大弟子,从10多岁起习拳。因痴迷练拳,他曾留下笑话,当时他在村里打铁,一天刚烧旺炉火,他想起了拳里的一个套路,于是跑出去练习琢磨,等他练完回过神来,打铁棚里的炉火都灭了。
但因多年痴迷练拳,史家一贫如洗,家里的房子是全村最破旧的。他对不再习武的理由只说了一句话:老了,不练了。
在后新庄就有孩子被家长花钱送到登封的武馆学习少林拳、练散打。苌毅军说:练散打可以参加比赛,拿金牌。
而学苌家拳没有前途,只是个人喜好。
原来荥阳市还有一个武术协会,每年组织比赛,练拳的还有点积极性。现在由于经费紧张,比赛也好几年没搞了。
当地武术的主管部门是荥阳市教体局,主抓体育的副局长王万军名片上,仅印着“荥阳市象棋文化产业发展中心主任”。他解释,当地把象棋文化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一项产业,而对于苌家拳,“政府基本上没有管”。
河南省体育局武管中心主任助理陈沛菊说,传统武术门派正在多元文化和竞技武术等的冲击下走向衰落。
像苌家拳这样的民间拳派,习武者缺乏竞技体育的国家激励机制,更多只能是出于个人爱好或者家族传承而在勉强坚持。
北京信息工程学院于志军教授的《中国传统武术史》记载,据上世纪30年代的一项调查,中国传统拳种的套路有2000多种。到了上世纪80年代,全国挖掘出来的拳种套路只有280多种,其中一半以上只有名目而无传人会练。
“能发奖,就有激励,就有人去练。”陈沛菊说,为了保护传统武术,河南在全国首家设立了传统武术比赛,目前练习者较多的拳派如少林、太极、查拳都单独设项了,目的就是为了保护。
但是,苌家拳因为练的人少,没有成为单独的项目。
每天天未亮,陈万里都会喊23岁的儿子陈砚藤起床练拳,每天早晨一套拳练10遍。
儿子虽然获得过1998年的荥阳市武术比赛冠军,但陈万里还是有几分不满意:现在的年轻人,缺乏我们那时候的精神。
陈砚藤觉得,苌家拳难学,而且,“也不知道学了以后能干什么?”喜欢玩拳脚的他,对美国的拳王争霸赛感兴趣,觉得很刺激。记者 欧阳洪亮【原标题:苌家拳从不向外卖弄 不好看但是真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