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别的影剧院纷纷消失时,有53年历史的古荥公社影剧院却在加固、整修,保留下来的一座老建筑勾起人们对一段快乐时光的回忆,3月4日,本报在C04版刊登出《留存,只为拾回那段欢乐记忆》一文后,许多读者给我们提供线索,叙说身边的老建筑带给他们的美好回忆,位于郑州西郊保吉寨村的寨门、郑州电缆厂家属院的露天电影院、河南省建筑工程学校的礼堂、工行解放路支行办公楼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150多岁的寨门、寨墙】
保存得如此完整 在郑州罕见
近10米高的寨门、3米多高的拱门、两扇近10厘米厚的木门,城门上方“保吉寨”3个字告诉人们,这就是传说中的“保吉寨”了,前天下午,记者沿郑州市中原西路往西到中原大桥,又往北走300米来到保吉寨村。
记者看到,保吉寨的寨门如今仍是通往村里的唯一一个通道,寨门大门有闩,仍能正常使用。沿寨门西侧的一个楼梯能上到寨门上。沿寨门往两侧走就是寨墙,寨墙有两米多宽。西边寨墙依地势而建,20多米高,很是巍峨,东边寨墙离地面有近10米高,而南边和北边的寨墙仅七八米高,寨墙把村子围了个严严实实。
村民说,这里的寨门和寨墙建于清朝咸丰年间,距今150多年。整个寨子三面环水,西为贾鲁河,北、东两面为深沟并与贾鲁河相通,南边是一片平地。寨子南北长240余米,东西宽100余米,寨墙约有600米长。兵荒马乱时,不少周围村庄的群众都到此避难。
“像这样保存完整的寨门和寨墙,郑州罕见。”村民们说,“老寨门和寨墙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快乐!”采访时,村民们说,这些年寨墙因风化和人为原因有一定的损毁,20多年前,寨墙还比较高,村民们常在寨墙上玩,打埋伏,捉迷藏。
这几年,探古寻幽的人多了,春秋季常有不少市民到寨子里玩,探寻先辈在这里的生活状况,村民们为此“自豪得很”。村民们希望寨门和寨墙能长久留存,给“更多的人带来快乐和回忆”。
【46岁的露天电影院】
依旧留存 带着时代色彩
“这个露天电影院给几代人带来欢乐,这也恐怕是郑州市唯一留下来的露天电影院,我们希望改造家属院时,能把它留下来。”前天下午,记者在郑州电缆厂家属院采访时,居民们这样说。
记者在伏牛路南段郑州电缆厂家属院东边看到,露天电影院占地近10亩,挂银幕的舞台在东边,舞台约有10米高、15米宽,舞台两边是黄色的边(如图)。舞台里边是个高大的房子,房子约有200平方米大,被隔成几个小房间,供演员化装用,舞台前边是一片土地。
电缆厂家属院的刘先生说,这个露天电影院1965年建成,建成后每个周六、周日都放电影,每次放两部电影,几代人都在这里得到快乐。后来不放电影了,没用了,物业曾在舞台后边的房子里办过公。
36岁的宋先生说,小时候最开心的是周末到这个露天电影院免费看电影。为了占座位,他往往早早吃过晚饭就和伙伴拿着凳子过去了,来晚了占不到位置,只好爬到树上看,但也快活得不得了。
那时,周围几个村子的群众也来这里,每次来看电影的人都有数千。
宋先生说,这个露天电影院给几代人带来了快乐,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真希望这个露天电影院能一直保留,让我们能回忆起它带来的快乐和回忆啊”。
【59岁的银行大楼】
这座大楼 身披“第一”光环
说起“高门台银行”,许多人都知道指的是工行解放路支行办公兼营业部大楼,它也是郑州市的第一座银行大楼。
前天下午,记者在该支行看到,“高门台银行”台阶共16级、3米多高,拱形大门东边有一个石狮子(如图)。楼内大厅,还留有木制楼梯。
现在,这里一楼营业,二楼、三楼办公。“这座楼建于1952年,是郑州市的第一座银行大楼,也是建国后郑州市的第一批著名建筑。”工行河南分行营业部的宋彬说,该楼当时叫人民银行大楼,建成后,郑州人民银行就从德化街的平房里搬过来,这里一直是办公兼营业用,人数最多时,楼内有200多名工作人员。1985年,郑州人民银行搬走后,这里就成了工行的办公场所。
宋彬说,该楼是经当时的苏联专家帮助建成。当初建设时地面是二层,后来改造成了三层,虽然大楼局部做过小变动,但整个结构没变。
“该楼是郑州第一座银行大楼,前前后后有三四千人在这里工作过,大家都对此楼很有感情。”宋彬说,后来,行里领导想让找齐这座楼的相关资料,如是谁设计的,哪个单位施工建设的,好让大家做纪念,但遗憾的是,他跑遍了郑州市所有建设部门,也没找到关于这座楼的任何资料。
宋彬说,该楼是当时的标志性建筑,具有很强的时代色彩,所以在二七广场的几次大规模改造中,该楼都没有拆,他也希望该楼能一直站在这里,“它毕竟代表着一个时代,它不只属于工行人,也属于全体郑州人”。
【57岁的学校礼堂】
仍在使用 让欢乐在此延续
“学校礼堂虽然已经有57年了,但我们现在仍在用,开学典礼、表演节目、开大会都在那里。”昨天上午,记者在郑州市中原路上的河南省建筑工程学校采访时,学校办公室的张老师说。
红色的外墙、浅黄色的前脸,前脸上3个高大的窗户、窗户上方一颗红五星旁书写着“求实严谨 团结奋进”8个字,河南省建筑工程学校礼堂虽然不高,体形也不够庞大,但在一片高大的现代化建筑中还是分外显眼(如图)。
礼堂能容纳800多人,座椅仍是木制,地面仍是水泥地面。舞台上方红色的横梁、檩条仍能看得清楚。在礼堂的后方还保留着放电影的窗口。
“礼堂里虽没有空调和电扇,但夏天在里边开会和看电影也不是太热。”河南省建筑工程学校退休职工、91岁高龄的常先生说,该礼堂建于1954年,是一所欧式建筑,开始是一所文化补习学校的礼堂,1956年河南省建筑职工大学(河南省建筑工程学校的前身)成立,该礼堂划给学校。
常先生说,礼堂除开会外,里边还演戏、放电影,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有儿童剧团常在这里演出。
“礼堂里不知给多少人带来了快乐和回忆。”河南省建筑工程学校家属院的徐女士说,她今年快50岁了,从她记事起,就常在礼堂里看电影、看戏,当时没有电视机,没有其他的娱乐方式,这个礼堂在一定程度上就担当了娱乐中心的作用。
“虽然很简陋、设施也很落后,但它毕竟代表了一个时代、有一定的文化色彩,所以我们想,将来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最好能把这座礼堂保留下来,像这样有代表性的建筑毕竟在郑州很少很少了。”河南省建筑工程学校的老职工动情地说。
值得回味的老建筑
请你说说
在这里,我们也希望广大读者提供线索,看你身边有哪些行将消失的城市符号,它们或者是令人回味的剧院、戏院,或者是有特色的民宅。请您说出它的名字和位置,我们将一一实地采访,并和广大市民、有关部门一起想办法,让它们保留下来,让我们的城市多一个可以回味的地方。我们的新闻热线是96211,你还可以发短信至106 5730 96211反映。(□记者 周广现 文 陈晓东 杜小伟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