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仓村是66路公交车的终点站,位于郑州市区西部,郑上路北侧,东临环境秀丽的西流湖,北依陇海铁路线,是中原区西流湖街道的一个城中村。
据《须水乡志》记载,后仓村名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加强巩固秦帝国一统天下,从中原地区调集大批皇粮,运往西北边陲,在郑州以西挖一条东北至西南的运粮河。凡中原漕粮皆先聚集在一起,再转运关中,北输边陲。为保皇粮的安全,官府在邻近州县征集大批民工,在郑州西运粮河附近高处建一粮仓。谁知粮仓建成不久,就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楚汉之争,风起云涌,席卷全国。官府见粮仓位于要冲之地,无险可守,遂将粮仓搬迁到荥阳的敖仓。后来,大批逃荒难民走到废仓附近,见遗弃很多砖瓦木料等,借此材料,就在此建房定居下来。因住处位于粮仓后边,遂起村名为后仓村,一直沿用迄今。另一种说法是宋朝初年,京都汴梁被大水所淹。宋太祖赵匡胤拟迁都郑州以西地区,小京水就是当时命名为京都之水而得名,在京水西北一带高地勘察建立仓库,为皇家储存武器、粮食,靠南边的叫前仓,靠北边叫后仓。后因迁都未成,却遗留下一批建筑材料,被逃难饥民所利用,在此建村居住,因地势较高得村名高仓村,该村火神庙石碑有记载。后因人们发掘出前仓遗址,逐渐称该村为后仓,而高仓村名却被人们遗忘。不管哪个传说正确,但都有一个共同点,该村是由皇家仓库遗址而得村名。
该村村民以曹、任两大姓居多,近200户千余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村村办企业、个体经济发展迅速,很快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郑州市区向西发展,该村与市区连为一体,成为都市村庄。旧貌变新颜,这里楼房林立,鳞次栉比,村容村貌整齐划一,水泥路宽阔平坦,直通市区主干道建设路,多数村民有自家的汽车、摩托车,出行方便。该村又成为市66路公交汽车的终点站。由于交通方便,村民的空闲房屋也受到市区打工者的青睐。【原标题:郑州地理】(朱永忠 卢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