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焦大娟已很多年没跟婆婆说过话,俩人“反贴门神不对脸子”。2014年12月22日,在河南省登封市垌头村的大舞台上,婆媳俩挎着胳膊唱起歌。
登封市大冶镇垌头村,是河南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村,原本不能歌更不善舞。但如今,垌头的歌,远近知名。垌头人的事,比歌更有意思。
寒冬里办饺子宴,村周围十里八乡的老人,被请来吃饺子,听唱歌。天冷,可台上唱出汗,台下鼓疼掌。热气腾腾里,全村老少像下肚半斤酒,手舞足蹈。谁也没想过,村里已经这么唱了6年,现在唱上了“瘾”。
6年前,村里没人唱,问题倒不少。两大家族告状,话不对就动刀。邻里不和睦,人掉井里不叫邻居。能干活的出门打工,不干活的赌博打牌。村子7000多口人,多数互不来往,见面叫不上名。
2008年,新当选的村支书董军政走马上任。咋把人“搓”到一块?哎,有个好法儿,唱歌,最好合唱,膀挨膀,脸凑脸,见面就有三分情。可让农民开嗓不容易。董支书硬着头皮带头唱,周围一阵哄笑。笑完,又能怎样?歌声催着节奏,听着听着哼起来了,跟着跟着手脚就想动。什么五音不全,大声唱就唱准了。83岁的李老太太、82岁的孙老刚唱时紧张,如今“镜头罩住俺都不怵!”焦大娟婆媳俩分工,婆婆炒菜,媳妇学得快,学完回来教。
再回头看矛盾,好像没有啥矛盾!气顺了,人也顺。那一年,董支书自费,组织了一次大参观,7辆大巴车从登封开出,去湖南韶山、安徽小岗,绕道江浙沪,再拜访河南的竹林镇、刘庄。支书一车一车讨论动员。“支书,咱哪都别参观了,回去干吧!”只听满车跟着喊:“回去干!”不知谁起个头:“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说干就干。先是义务劳动,河滩乱石头,沟里是垃圾,吼一声,清!小水塘,书画院,小广场,动起手,垒!村上号召种起一片草莓大棚,老少去干活。那年中秋挨着国庆,草莓赶期,不少人给亲戚打电话:“俺不去走亲戚了,你也别来,没时间招待,忙!”
村容村貌变了,来旅游的人多了,村里修起了游乐园、垂钓池、游泳馆。以前开会都找不齐人,现在人人一条心,跟着村两委干。董支书说:“唱歌是想统一统一思想,没想到统一得这么好!”
6年下来,垌头村人人会的歌有100多首。还自娱自乐,排演了200多人的大型诗歌剧《东方红》,道具服装全是农民自己做。逢年过节,三四天就能办出一台晚会。有的儿孙在城里给买了房,没有一个人愿意去住。
唱歌以后,垌头村再没发生一起刑事案件、治安案件、上访事件。登封市委书记郑福林说,垌头让我们看到文艺在群众中的生命力。如今,垌头的歌已开始向周边辐射,我们将适时引导,留足预算。
唱多了,村民自己写歌。他们谱曲填词《村规民约歌》,还有首《垌头村歌》这样唱:“为了追求新生活,垌头村民爱唱歌。党和国家恩情深呐,歌声飞出心窝窝。唱出精神有干劲,唱出团结构谐和。唱得正气满天飞,邪门歪道没着落。唱得浑身憋着劲,齐心协力搞建设。流汗出力向未来呀,越唱心里越快活。”
饺子宴上,台上唱到这,只听得台下一片应和:嘿!越唱心里越快活!
【记者手记】
没有想到,一个村庄,这样如痴如醉地爱唱歌。更没想到,一个村庄,在歌唱里焕发出无穷光热。
歌唱不是化解矛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唯一良药。说到底,歌唱是一种信心的重建。歌声里,曾经流失的要素聚在一起,“三农”的生机蓬勃壮大。农民需要歌声,需要凝聚,需要提振,正像他们需要化解矛盾,需要基层组织加强一样。文艺在群众中放歌,乡村在凝聚提振中重拾信念。
美丽乡村,绝不是凋敝的故园;家不荒芜,要从心不荒芜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