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当代郑州 >> 展示我家乡 >> 浏览郑州

火车冲破旧县城的框架

2014/7/9 15:18:50 点击数: 【字体:

火车冲破旧县城的框架

  郑县旧县城的主干道就是现在的东西大街

火车冲破旧县城的框架

  1916年郑县县城图 资料图片

         2013年年底,市民期待已久的三环快速路主体工程将完工,北三环、南三环、西三环将让郑州版图更加畅通。

  无独有偶,2013年12月26日,郑州第一条地铁将投入试运营。

  郑州,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终于迈入了“地铁时代”。100多年前,当时还叫郑县的城市迈入“铁路”时代。正是在这个铁路时代,郑州开始了高速发展,不仅从开封接过省会的头衔,时至今日,更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的大都市之一。

  在郑州开启“地铁时代”的前夕,我们回溯历史,重温那段坎坷的“铁路时代”。

  “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这是人们对郑州最精辟的总结。郑州作家赵福海在《商都遗梦:老郑州》一书中写道:“可以这么说,是钢铁大道联结起了现代郑州与古商城,使之在几十年之后重新有了在中国独一无二的商城之誉,使它能够再圆商都之梦。铁路与火车拉出了一个新的工业之城。”

  铁路带动了郑州的发展,也带动了郑州城市版图的快速扩张,我们翻阅档案,一百多年前,郑县的城区不足3平方公里,小得让我们无法相信它就是后来中原第一都市的雏形。

  1906年,贯穿南北的京汉铁路的汽笛声打破了这座沉默了上千年的县城。不久,由于京汉和陇海两条铁路在郑州交会,郑州成为中国东西、南北大动脉的纽带,经济地位不断提升。从此郑州作为交通枢纽,商业日渐繁荣。当时有报纸说:“汴省自铁轨交达,风气大开,商务、实业、进步甚速。”

  从1906年至今,郑州的城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规划和扩容:郑州开辟为商埠后,四面八方的客商拥入,为这座城市兴盛了一条条商业老街,叫响了一家又一家老字号;1927年,主政河南的冯玉祥命人编制了《郑埠设计图》,第一次对郑州城区进行了系统规划;1928年和1946年,当地政府两次对郑州城市进行了规划;解放后,在苏联专家的参与下,编制了郑州市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城市总体规划——1955年版郑州城市总体规划,奠定了如今郑州城区的主要基础;改革开放后,郑州城区又进行了多次规划,城市更加繁华,城区规模不断扩大……

  2013年年底,当我走在金水东路,身旁,是崛起的郑东新区,脚下,是即将启动的地铁,郑州的版图在扩容、在升级,从最初的一幅幅平面图纸到如今的空中、地面和地下的三位一体。从县城到省会,从平面到立体,回首百年,那种沧桑的岁月沉积犹在心头,正是这种一步步走过的时代脚印,奠定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宏伟郑州。

  在郑州即将迈入“地铁时代”之际,记者走访郑州市档案馆、郑州市城乡规划局等多个部门,推出本系列报道,带您回顾百年来郑州版图的沧桑变迁。

  郑县旧县城  传统而封闭

  20世纪初的郑县,是一个普通的县城,和繁华几乎没什么联系,曾经的商都辉煌只停留在古籍史料之中。

  由于缺乏航运水道,又远离经济重心,20世纪初,郑县人口约2万人,城区面积2.23平方公里——这是一个什么概念?现在的郑东新区中央商务区的面积约为3平方公里,郑州航海路体育场可容纳3万名观众。

  当时郑县旧县城的城市空间结构仍然保持着传统中国封建社会都市的格局:县城行政官署位居城中偏北,城区有东西南北大街交会,且在城门外形成了四个关城。根据地方志的记载:“不同于多数城市街道的十字相交布局,由于郑县旧城南城门和北城门不对应,相互错开,南北大街并非直贯县城南北,北大街与北门相通连接东西大街,而南大街与南门相通也连接东西大街。”

  根据地图来看,郑县县城的大致范围是:东西长不过现在的东西大街,北到北关大街,南到书院街一带。小小的县城和其他县城一样高墙深池,传统封闭。

  作家赵富海先生说,清末的郑县旧城格局在唐代已经较为完善。唐武德四年,也就是公元621年,郑县城周长4.5公里,城墙高三丈五尺,顶宽五丈。城壕宽四丈,深二丈五尺,为土城结构。“旧县城的县衙就在今天的管城区,我看过古代的绘图,属于那种老式衙门,门朝南……县城有四条主干大街,东大街原名叫敏德街,西大街原名叫里仁街,南大街原名叫咸宁街,北大街原名叫清平街。清平街地势低,土壤碱性大,很多穷苦人家靠刮碱土熬硝晒盐为生,所以那块地方老郑州人又称为硝滩。”

  根据地方志的记载,自唐代到清末,郑县老县城“设角楼四座,更铺八所,城垣之外凿池,深一丈,阔倍之,筑瓮城四所……置警铺七十二所”,这种旧式老县城的格局一直延续至民国初年。

  铁路造就的“双城记”

  在20世纪初,对于郑州人来说,火车是一种新鲜事物。

  这种新鲜事物对这座城市的影响是至深至巨的,当这种全新的交通工具呼啸而来时,破除的不仅是人们对交通方式的认知概念,更让郑县这座老城开始了第一次版图扩充。

  郑州或者说郑县百年历史的第一次版图扩充是自发的,这种自发的商业行为挣破了旧县城的城墙束缚,在老城区之外开辟了新城区。郑县,迎来了一个“双城时代”。

  京汉和陇海铁路会合之后,最早大规模进入郑县的是天津商人,不久武汉商人也随着商机进入郑县。以前我们总是疑问:为什么来郑州打工的很多农民工不愿意到正规的劳务市场,而更愿意在火车站附近一蹲,等着人来。说到底就是一个原因:便利!

  一百多年前,天津、武汉的商人和现在的农民工一样,不愿意将店铺和货店开到生活条件便利的郑县县城,而是就近经商。很快,在火车站和郑县县城的西门之间形成了一个极具潜力的商业中心“小城区”——这就是“二七商圈”的前身。

  在商业利润的带动下,一家家商户挂牌于此,一条条踩出的街道逐渐形成,尽管这些建筑刚开始多是临时建筑,尽管这些道路都是砂石铺就,一到刮风下雨天尘土飞扬,泥泞不堪,甚至积水严重,无法行走。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随着商业的繁荣,这个出现在郑县西门外的新“城区”,迸发了极大的潜力和活力,就是在这个曾经泥泞不堪的地方,诞生了后来郑州人耳熟能详的一条条路名:大同路、德化街、苑陵街……

  根据档案记载:“沿火车站向西门方向延伸的马路大街成了郑州城市扩展的轴线,德化街、天中里、朝阳街、兴隆街向东发展,西关大街、苑陵街向火车站方向发展;并陆续建立了邮政、电讯、电话、电灯照明等设施,并对这一地区的街道进行了整修,初步形成了火车站附近的繁华商业区。至1920年,火车站以东至老城区以西2.5平方公里的地区内已建成街道纵横,商店林立的新市区。”

  铁路带动了郑县的繁荣,在老县城以西的地方出现一块面积超过郑县县城的新城区,不过这仅仅是郑县走向大都市的开始。

  1912年,在火车站对面落成了占地60亩的郑州商场;1913年,郑州商务会在郑州成立;1920年,河南省议会通过决议,决定将郑州开辟为商埠;1922年3月,北洋政府下令正式开辟郑州为商埠。

  随着商埠地位的一步步确立,郑县的版图扩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火车站和老县城之间,20世纪20年代中期之后,郑县的城区开始跨越京广线,逐步向京广线以西发展,并开始建立居民区和工业区——郑州人所说的西郊,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

  1922年,日本人林重次郎在《河南省郑州事情》一书中记录下了当时郑州商埠的范围,也就是那个时期郑州的城区版图,大致范围是:北部以海滩寺为界限,东部从胜岗一直延伸至杜岭一带,西部以京汉线为界……

  郑县的县城框架被铁路彻底冲破,新的城市框架开始构造。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大河报(2013-12-17)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