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书画的鉴赏,历来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尤其是鉴定中国古代书画,更是举世闻名的“老大难”。香港学者林霄先生灵机一动,提出了“以笔迹学方法重鉴祝允明”设想,并付诸实践。他的这一新奇举止,不仅令人们眼前一亮,更让我们觉得颇有道理,在期望他能够取得更大进展和更多成果的同时,我们更想知道的是他采用了什么样的“秘密武器”?
笔迹鉴定的关键是建立标准
林霄先生的讲演,是在本报和北京匡时国际拍卖公司联合举办的“博物志沙龙”第二场活动中开讲的。在开始洞悉林先生是怎样鉴赏祝允明的书法以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明代才子之一的祝允明。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明历称其为“吴中四才子”之一。由于与唐寅遭际与共,情性相投,民间流传着两人的种种趣事。
熟悉中国书法历史的人都知道,祝允明是我国明代的大书法家,才艺多能,要想把他的作品真伪搞得水落石出,并非易事。其难点有四:首先是祝允明的书法艺术“面目多”,小楷、中楷、行书、小草、狂草、章草,几乎样样精通,而且他还具备了超强的模仿能力,仿米芾、苏轼的法书,其功力足可炫技;其次是“伪作多”,不仅作伪年代较早??我们现在看到最早的伪作出现在1561年,也就是祝允明去世35年以后,而且数量更是数不胜数;再次是祝允明一生学习刻苦,不断探索,笔法变化多。第四,不关祝允明本人的事,而是我们后人看惯了伪迹,往往受了先入为主的误导。林霄也说,“祝允明大概是500年来被误读最深的伟大书法家。晚明赝品泛滥,‘俗手’的伪作误导了人们对他的历史评价。”困难虽然很多,但是林霄显得蛮有信心的样子,“现今时代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候都有利于重新清理历史疑案。因为图像资料丰富,有许多古代艺术家的作品可以也需要重新鉴定,祝允明就是其中一位。”他说。
林霄是怎样把“笔迹鉴定学”这一成熟的显学,引进书画鉴定的呢?他介绍说,“为什么我们可以把笔迹学用于古代书法鉴定?原因是:笔迹鉴定是根据物证字迹来确定其相应的书写动作习惯性存在的,并据此判断其是否能够进行‘人身同一’认定的。现有理论认为,书写习惯综合具有特殊性,是认定同一书写人的科学基础。笔迹学可用于司法认定,所以在书法鉴定可以形成有效的证据链。”
“笔迹鉴定学”用于书画鉴定实践,其最核心的基础就是建立鉴定的标准。这也是最关键的一环,若标准不对,一切鉴定结论都是无效的。建立标准更要客观,决不可轻易听从前人的论断。
关于祝允明的书法真迹标准,台湾学者傅申先生在《祝允明问题》一文中使用了三种建立真迹标准的方法:第一,祝允明作品有同时代人的题跋,且书于同一张纸上,或有同时代人的骑缝章。当然,同时代人的笔迹当无疑义。
第二,祝允明的题跋,题写在其他人的作品之上,并且前后有同时代人题跋互为印证,而且是书写在同一张纸上,或者有同时代人的骑缝章钤于另纸之间。
第三,有同时代人所刻的碑帖为辅证。
在傅申先生的基础上,林霄又加上第四个要求,即,当发现有两件以上作品不同,却有着几乎相同的跋文、署款,并且相同的书写日期,此必有一伪或者皆伪,以书法水平高者,而且题款内容与实际状况相符者为真迹,有不相符之“硬伤”者为伪迹。在这种情况下,伪书的确认,同时也反证了真迹。
林霄是怎样开展鉴定的工作呢?他为我们描述了利用“笔迹鉴定学”来鉴定书画的工作步骤:
第一步,鉴定作品纸张、笔墨是否符合时代标准;
第二步,鉴定书写内容是否符合文学性以及描述的真实性;
第三步,检视书法的布局章法、书写速度是否与标准相符,并检验是否有伪装性笔迹;
第四步,撷取待鉴定书法个别单字或字组,与标准件中“高价值特征字”进行比对。找出真伪两组标准的特征字,就可以掌握真伪的特点,判定部分待检视作品。林霄说,“所谓笔迹学所说的“高价值特征字”,是指‘特征在一定人群中的出现率,被共同拥有的对象越少,不同对象的笔迹中重复出现率越低的特征,特定程度越大,鉴定价值就越高。’对于真、伪两组都可以找出各种高价值的特征字。”
林霄欣慰地说,“我们现在来重鉴祝允明的书法,有很多优势,比如,可参照的样本较多,海内外博物馆资讯图像很丰富。再比如,目前我们已经拥有不少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比如傅申、刘九庵、萧燕翼、戴立强等专家都有研究祝允明的专题。”
林的研究成果之一是区分出两类祝允明的书法:一类是上海博物馆所藏祝允明《前后赤壁赋》、北京故宫藏《歌风台》、台北故宫藏《箜篌引》、贵州博物馆藏《登太白酒楼与寄施湖州》、南京博物馆藏《春日醉卧》等卷;另一类是上海博物馆藏《秋夜宿僧院》、北京故宫藏《太湖》、江西婺源县博物馆藏《写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闲居秋日》等卷。他说,“若将这两类草书并列,则可发现这两类草书的笔法、结字、气韵明显不同。”
疑似“造假者”的韩世能
有趣的是,林霄在研究祝允明的书法时,还真的破了个历史旧案,居然捉到了一个“造假者”,这个人就是韩世能。
韩世能(1528?1598),明代官员、学者,字存良,号敬堂,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选庶吉士。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在翰林院时曾得到他的点拨。林霄说,“韩世能被疑为伪作者的几个理由是,首先,他是苏州人,有较大机会接触到同为苏州人的祝允明的作品;其次,从时间上看,1561年祝允明最早伪作出现之时,韩世能33岁,家境贫寒至40岁方中进士;第三,韩世能一生都从事书画收藏和买卖,这与他的官奉不成正比;第四,韩世能此人人品有缺,其在吏部左侍郎任内被以贪渎罪名弹劾下台回乡;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其结字笔法与伪祝允明字迹高度相似。”
但是,林霄的破案有点勉强,最多也只能说韩世能有作案的嫌疑,并没有铁证,远不能断案。林霄自己也很清楚,所以他说“由于韩世能的样本不够多,上述分析不能作为最后的结论,毕竟是四百多年的陈案,不是那么简单就能破的。”
客观地看,林霄“以笔迹学方法重鉴祝允明”,其方法是在中国传统书画鉴定方法基础上的再深入,算得上是再发展,或者说是继续析分和量化??在中国传统的书画鉴定理论中,核心也是要建立起标准,即称基准作品,然后依据其时代风格、个人艺术特点等进行书画鉴定,所以说,林霄先生谈的笔迹学方法,其本质与中国传统方法相比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但是,我们仍然应该为他喝彩,因为历史每前进一步,就需要无数的人为之不断地探索。【原标题:以笔迹学方法重鉴祝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