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先生最看重的是表现大自然那种挺拔向上与四时同在的勃勃生机,相对于牡丹之类的艳丽富贵,梅花的高洁,松树给人的最大感受是其骨气,表达这种骨气,端的有赖于画家的用笔,而禹先生数十年如一日的书法研习,给了他充足的笔墨底气。
禹先生笔下的松树,多是松干与松冠,着重表达松树与远山和晴空的空间关系。这是饶有深意的,元代画家黄公望有“松树不见根。喻君子在野”之说。要之,禹先生追求的是松树不依附于权贵的独立品格与高拔气度,以此为嚆矢,即使不画全松,人品气韵皆足,复欲何求?
禹先生画松,另一个特点是强调境界,虚实相生。所谓境界,有自然之境,也有画家主观心境;均能表达一种苍茂高远的境界。既有笔墨酣畅之意,也有浑厚华彩之章,在我看来,确实是近年来不多见的见骨见笔之作,其巨幅作品适宜远观,尤其适合在大堂广众之间,传达高蹈奋进之意。
贾德江(中国著名评论家)
禹化兴不是僵化地把画松这一传统题材限定在模式的照搬与套用上。面对古老的“松树”题旨,他力避前人画松的直、板、僵、黑、而重在以学养入画。使画中点线、墨色都以情调、韵致见长,画出了松树的神力苍茫,精神飞动,并在强调线的韵律节奏,墨色的层次氤氲中,融入了书法用笔的美感,以达到一波三折,起伏跌宕与流动飘逸的笔情墨韵。画家以笔代造化之功,以心体天地之气,笔墨则以其丰厚的内涵显示着美感魅力和以劲挺洒脱的形态蕴涵着文化精神。
杨国然(巴黎绘画陶艺协会会长)
像禹化兴先生这样,把精力倾注于一棵树,发掘出如此深邃的画境,变化出如此丰富的构图、色彩、情趣,表现出崇高的精神和多种特征的美感,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些作品的突出印象是力度强劲,线条挥洒自如,画面幽深,给人以清净、文雅、神圣之感。不仅显示了画家艺术上的娴熟技巧与全面修养,而且显示了画家对艺术的专一与真诚。
相对于中国传统绘画的金科玉律,画家在艺术上有许多成功的突破。禹化兴先生笔下之松,有一种风起云涌、群峰峥嵘、顶天立地、百折不挠的生命活力和昂扬激情。
禹化兴先生借用苍松的神韵,抒发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奋斗精神,正在走向极致。
吴亚鸿(马来西亚雪州皇城艺术家协会主席)
美国艺术史家伯纳德·贝瑞孙有一句话:“任何一件真正好的艺术品都散着象征和寓言的意味。”禹老师画松,不是画眼前的一棵松树,而是写出心中的感动。因此他笔下的苍松活得生气淋漓;松即是他,他即是松。它的美不是为了人们的赞美,也不是为了自炫,而是想把清香留给世界。有禹老师他那不夸耀、也不妄自菲薄的情操,才能画出豁达深邃的作品。
其作品构成常出现仰望长空的姿态,流露一股顶天立地和壮志凌霄的气魄。环顾古今中外的艺坛,历代画家真正立意于苍松精神的作品并不多见,禹老师可是其中的佼佼者。
舒伟敏(澳大利亚,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
走进禹化兴先生300平方米的画室,站在那一排6尺松作前。当时我真的受到了震撼,心中暗自吃惊。评判一件作品,要在意境、气韵与笔墨技巧。禹先生有一种大手笔、大气度,出神入化的笔墨功夫;有一种建立在理性认识基础之上的浪漫激情;有一种随思应变,机智灵动的剪裁组合技巧。所以能够把本来已经熟知的松树,表现得千姿百态,雄强刚健,神采飞扬。
常安(河南省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评论家)
禹化兴最终选择松树表现中华民族的正直、乐观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作为自己主要的标志性题材,也是其创作个性、人生追求和价值观念的必然。
要从一株屡见不鲜的松树身上,发掘出一个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苍松世界,达到前人没有达到的地步,必须在单一中求变化,在素朴中求化滋,在清冷中求蓬勃,在肃穆中求飞动……
禹化兴画松的成功,就在于对以形写神的把握和舍形取神的胆识,就在于追求科学与艺术、造化与心源、法度与激情、平实与豪放的相互和谐。画家把多画种艺术技巧和现代形式构成的兼收并取,统一于水墨韵致之中,画面上的一点一线,都缘于情,合于物,成为物我两忘的自然流淌。这里没有哗众取宠的狂怪,没有刻意媚人的雕饰,保持了纯正的中国文化传统。在这里,禹化兴体验到的,正是“天人合一”的最佳创作状态。【原标题:禹化兴苍松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