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名人名家 >> 书画鉴赏与收藏 >> 浏览郑州

明心见性——禹化兴画松集序

2012/6/28 11:25:30 点击数: 【字体:


    收到禹化兴先生的来信时我反复读了几遍,无论如何不能把他与年届70联系起来。细想一下,也难怪,在我的记忆里,他是一个瘦削而精力旺盛的中年人,说话不紧不慢,做事有条不紊,待人细心和气。屈指算来,80年代初我与他相识时他才40多岁,此后我离开河南,一晃已经20多年了,难怪在我的记忆中他永远定格在那个40多岁时的形象。
   
    对于河南美术界,我是永存感激之心的,这不仅是因为我在河南开始了自己的艺术之路,而且因为有许多老师朋友(谢翔、吴树华、曹新林、林国光、方照华等),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禹化兴就是其中的一位。那时他在郑州市美术家协会当主席,擅长科普宣传画的创作,曾多次入选全国性展览并获奖。我当时20多岁,是郑州市青年美协秘书长和省油画学会副秘书长,每当遇到重要活动,他总要叫我过去帮忙,记忆中有中央美院的油画家李骏、国画家金鸿钧、姚有多来郑讲学,还在市群艺馆组织过漫画学习班,请漫画家缪印堂来讲学,办美术夜大学等。而有关郑州市的美术展览,也多由我写一些评论,在林国光主持的《郑州晚报》的美术专栏上发表。现在想想,大概是那个时候的锻炼,使我获得了美术活动的组织与策划能力,也锻炼了自己的写作水平。最难忘的是1982年我写了一篇题为《物象·意象·心象》的文章,讨论了风景画创作的三种方法与境界,禹先生看了之后连说不错,让人去打印了数百份,由他加了按语,在美协组织秋季写生前寄发给市美协会员。这篇文章在1998年经过修改后,入选了中国油画学会“现代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中外比较艺术学术研讨会文集》,大概是我较早的一篇美术理论文章了。每念及此,我对禹先生是心怀感激的,往事历历,人的一生如此短促,而青年时期遇到的老师所给予的帮助和影响,是终生受用不尽的。
   
    禹先生如今年届70,按孔子的说法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已经过了认同自己的命运(五十知天命),自然地容受各种批评(六十耳順)的年龄。所谓“从心所欲”是指心里想作什么就作什么,但都不违反规律。我看禹先生画松,已经接近这个境界,一则他不是退休后调剂生活,二则他对世俗功名已无甚兴趣,三是他画松已十年有余,每日或临池或默想,其中的体会较之常人偶而戏笔,自不可同日而语。依我看,他是将画松作为人生的修炼日课,作为与大自然对话的通道,将身心志趣,都托付其中,乐此不疲。在中国古代,是有着将花鸟画作为伦理道德的象征的传统的,即以花鸟比德,寄托人们对现世的美好愿望,这是儒家修身立品,“成教化、助人伦”的礼教美术路数。而在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山水花鸟畅神写意,直抒胸臆,明心见性的传统,更接近老庄和道家的理想,在这一传统中,主体的精神境界和人性陶冶成为首要,禹先生的画松应该属于此道,但更多一些对自然生命的景仰,更多一些入世的激情而非独善其身的内省。说到禹先生选择画松的理由,源于他对于现实的真实感受,他能接受现实生活的斑驳离杂,良莠并存。但他认为,人类总是积极向上的,推动进化的主流是高尚、刚毅与坚忍不拔,所以他选择了苍松。
   
    禹先生画松当然也写生,但他更多地是观察、是品味、是默想。这使我想起五代画松大家荆浩入太行山,先是惊异于松树的丰富多姿,“遍而赏之”,第二天才携笔去写生。在这一点上,禹先生接受了黄宾虹所延续的古代画家有关“写生”的创造性认识与方法。在20世纪中国水墨画的发展史上,无论是坚持以传统为基础创新还是以西画为模式改革,都不同程度地引入了“写生”的概念。其实在中国画的历史上,荆浩、王履、石涛都是“写生”的倡议者和身体力行者,在中国的宋代,还有过一个“写生”的高潮。但中国古代的“师造化”与西方现代学院教育中的“写生”是有着不同的意趣的,原因还是在于中西自然观的不同,所以写生观也不同。石涛提出了“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写生观,黄宾虹理解为“多打草图”,看一下黄宾虹的写生稿,就可以发现,他其实是对自然作了很大的主观性改变的,所谓的“草图”,已经具有了很多创造性的构思意念,不仅是传移摹写,而且具有了经营位置的意识。黄宾虹认为,初学者练习书画和读书而获得笔墨入门的理解与掌握;通过临摹鉴赏获得中国画的源流知识;而在此基础上通过游览写生获得创造。“法古而出之以新奇;新奇云者,所谓狂怪近理,理在真山水中得之。”“写生”在这里,成为“狂怪近理”中的“理”之源泉。禹化兴先生曾五上黄山、四进戒台寺,主要不是现场写生,而是看松。而他的看松也很有特点,他不是站在远处看松、画松,而是习惯于站在松下,以大角度的仰视,目光顺着松树的主干、分枝伸向四方,去感受那龙腾虎跃般的生命活力——大自然进化演变的原动力。禹先生笔下的松树也都是他对自然的提炼,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其中的许多构图,来自于他对松树的综合性的观察与凝神结想,与自然现实中的松树并不一样。
   
    这就涉及到禹先生画松的价值观,他之画松,最看重的是表现大自然那种挺拔向上的蓬勃生命,也就是那种与四时同在的勃勃生机,相对于牡丹之类的艳丽富贵,梅花的高洁,松树给人的最大感受是其骨气,表达这种骨气,端的有赖于画家的用笔,而禹先生数十年如一日的书法研习,给了他充足的笔墨底气。正如张彦远所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笔者多善书。”看一下唐代孙过庭的《书谱》,可知古人是从山川万物穷微测妙,感受书法笔意的,同样道理,我们可以通过中国水墨画中的立意用笔去接近山川自然的精髓。
   
    由于近观,禹先生笔下的松树很少是远望的群松,而多是独立山巅的孤松,而由于仰视,禹先生笔下的松树,也多是自松干以上的半松,着重表达的是松树与远山和晴空的空间关系。在我看来,这是饶有深意的,元代画家黄公望有“松树不见根。喻君子在野”之说。要之,禹先生追求的是松树不依附于权贵的独立品格与高拔气度,二者均可归之于松之气韵,以此为嚆矢,即使不画全松,人品气韵皆足,复欲何求?五代画松大家荆浩尚云:“夫木之生,为受其性。松之生也,枉而不曲遇,如密如疏,匪青匪翠,从微自直,萌心不低。势即独高,枝低复偃。倒挂未坠于地下,分层似叠于林间,如君子之德风也。有画如飞龙蟠虬,狂生枝叶者,非松之气韵也。”荆浩对松的描述,不仅具有生物的多样性,更多的是从人格气韵着眼,实乃画松要旨。
   
    禹先生画松,另一个特点是强调境界,虚实相生。所谓境界,有自然之境,也有画家主观心境;有眼见之实境,也有心仪之虚境,二者相合,借卓越的笔墨语言,方达意境之工。禹先生所画松树,或有远峰相衬,或有苍鹰低翔,或有梅花相伴,或有长款相题,虚实相生,均能表达一种苍茂高远的境界。如清代方士庶所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之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寄。”如此,禹先生笔下的松树,既有笔墨酣畅之意,也有浑厚华彩之章,在我看来,确实是近年来不多见的见骨见笔之作,其巨幅作品适宜远观,尤其适合在大堂广众之间,传达高蹈奋进之意。
   
    真心期望禹化兴先生能够健康长寿,画出更多的力作,传之久远。是为序。【原标题:明心见性——禹化兴画松集序】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集评禹化兴画松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