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郑州工艺 >> 收藏与交流 >> 浏览郑州

“登封窑”的传承创新之路

2015/11/23 11:38:09 点击数: 【字体:

      在河南登封市区西南的登封至汝州公路3公里处,有个占地10余亩,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登封窑复仿基地。基地的主人正是嵩山古陶瓷研究学会会长、高级工艺美术师李景洲,50多岁的他,看上去十分干练。在李景洲精心建造的复仿基地展厅里,展示了他多年来跑遍登封的山山水水搜集而来的两万余件各类古瓷片。瓷片虽然都不完整,但它们身上精美的花纹仍让人赞叹不已,花、草、鱼、虫、和尚、道士等风情人物应有尽有,透过历史的尘封,人们也不得不赞叹当时工匠们手艺的高超。

      李景洲为什么对这些陶瓷残片情有独钟,这些陶瓷残片究竟有何价值,它的背后隐藏了怎样的一段历史?近日,记者走近李景洲,走近他神秘的登封窑复仿基地——

“登封窑”的传承创新之路

珍珠地牡丹纹玉壶春瓶

      发现:断代登封窑有了新传承

      李景洲说,仿佛冥冥之中他与古陶瓷就有一种不解之缘。孩提时,面对村里人使用的大大小小、花花绿绿的粗瓷饭碗,就对陶瓷的制作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后来在李景洲工作过的告成、白坪两个乡镇的野外都发现了古陶瓷,更使李景洲感到这是天意要他走上这条陶瓷路。工作之余,他就经常跑到乡下,走访当地群众、调查故瓷遗址、采集标本。一次外出访友,偶然听一位客人说前庄附近修筑高速公路,挖出了大量瓷片。李景洲没问那位客人愿不愿意,拉上人家就驱车前往。到了那里,隋唐、五代、宋、金、元各时代器物的瓷片一一呈现在了他的面前。李景洲如获至宝,满载而归。

      2005年,李景洲和几个对古陶瓷有共同志趣爱好的朋友成立了“嵩山古陶瓷研究学会”,着手对登封窑的恢复研究。后来的日子里,通过对登封窑的曲河窑、白坪窑、前庄窑、徐庄窑、冶窑等遗址的深入调查,发现的越来越多,他的研究也愈加痴迷。

      2006年,李景洲和同仁们成功组织举办了“宋·金·元时期登封钧瓷遗址论证会”。专家们对遗址的认同和对他们工作的充分肯定,使李景洲研究古瓷的信心更加坚定了。

      2007年,李景洲又组织资金成立了“登封窑瓷苑科技有限公司”。同年6月,登封窑复仿基地基础设施全部建成。从此,李景洲晨昏早晚,严寒酷暑,没日没夜,全身心地投入了复仿制工作。

      登封窑的复制和仿制是一条艰难之路。李景洲首先从嵩山青瓷入手,艺术定位于北宋早期的釉色特点,即以天青、天蓝、月白这些单色釉做主色调,追求早期青瓷淡雅、温润、古朴的神韵。按照这个目标,通过紧张而有序的工作,2007年10月,李景洲和公司同仁们终于拿出了自己的第一窑产品。尽管工艺上还不甚成熟,但失传千年之久的嵩山青瓷终于恢复了。后来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使工艺水平不断完善、不断提高。到年底,各项技术都已成熟,令人满意的复仿制品问世了,并得到了同行及专家的充分肯定。

      在对登封窑的整个复仿过程中,李景洲和嵩山古陶瓷研究学会的同事投入了大量艰辛的劳动。采集原料要到没有路径的海拔1000多米高的峭壁上去手挖肩扛,除了劳累还有危险。加工原料,要用传统的锤子砸,手上一个个血泡、一层层老茧,还要无怨无悔。装窑出窑,顶着100多度的高温,经常是戴的草帽冒烟了、穿的衣服烤皱了、手套烧烂了。室内的研究工作、查阅资料经常一夜。他们还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了下来。

“登封窑”的传承创新之路

珍珠地人物纹橄榄瓶
 

      探索:尘封的历史重见天日

      登封窑创烧于隋、唐,北宋是它的鼎盛时期。如曲河曾因烧瓷而成为一方巨镇,金元以后渐次湮没,它的辉煌,更是有诸多文献记载。在国家昌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发掘、复仿登封窑具有重大的意义。

      2008年初,李景洲和同仁们转而把对登封窑珍珠地的恢复和开发放在第一位。珍珠地工艺比青瓷工艺复杂得多。况且青瓷的恢复有神垕汝州的生产工艺可供借鉴,有现成的技术人才提供指导,而珍珠地的恢复,几乎是一项空白,没有现成的技术可供借鉴,仅有的就是一些标本,需要他们从零开始进行摸索。通过差不多半年的时间、上百次实验,他们终于实现了自己设立的目标,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工艺特点和工艺流程,于2008年4月29日,推出了自己的珍珠地第一窑产品。珍珠地的仿制成功比早期青瓷更有纪念意义。因为从历史上看,珍珠地已久负盛名,是登封窑的招牌,对登封来说,比青瓷更具影响力。接下来,他们对工艺不断改进和完善,同时对登封窑出现过的所有品种、器型、纹饰全面进行了复仿制。

      2008年8月,李景洲和同仁们终于完成了登封窑嵩山青瓷、嵩山白瓷、嵩山彩瓷三大系列20多个品种的复仿制,使这一被历史尘封达千年之久的登封历史名瓷得以发扬光大。同时,他们也进行了釉色、器型、纹饰方面的创新尝试,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为2008年奥运会献上了一份厚礼。

      2008年9月27日,为了对自己的复仿制水平进行检验,他们举办了“中国登封窑复仿制品论证会”。论证会上,来自国家文物局的专家、故宫博物院的专家、河南文物与考古方面的专家肯定地指出:“复仿制品从造型、胎色、釉质、釉色到装饰效果,基本达到了宋代同类标本的水平,造型流畅、饱满浑厚、釉色纯正、釉质温润,体现了宋瓷淡雅、沉静的时代特征……复仿制的登封窑珍珠地划花、白釉刻划花、白釉剔刻等产品,属目前国内该类型复仿制品的最高水平。”会后河南省文物局授予他们“河南省文物复仿制基地”的荣誉称号。

“登封窑”的传承创新之路

窑变雪地梅花瓶

      创新:期待名瓷传承发展

      登封窑虽然独特,但也有它需要创新的地方。登封窑是以装饰而著称的历史名窑,“白地黑花”是登封窑在宋、金、元时期的主要装饰形式之一。它是在白地的基础上,绘以黑褐色纹饰。这种装饰黑、白对比鲜明,反差大,视觉冲击力强烈,但登封窑的这种装饰使纹饰和背景之间缺少色阶和过渡而略显生硬,传统国画的意境难以充分表达。

      李景洲创新的“釉下水墨瓷”,在传统装饰“白地黑花”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了一步。它是在选用特定矿物原料的基础上,结合传统水墨的表现技法(墨分五彩),采用特定的传统烧造工艺而完成的。这种创新的特点是综合利用登封窑传统的装饰元素以及独特的陶瓷材料、制作工艺与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语言充分结合,表现出传统水墨画的诗情画意,使画面更含蓄、更有味道。简而言之,也就是把陶瓷的制作烧造工艺与绘画技法高度统一,从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新的陶瓷装饰艺术形式,使传统“白地黑花”陶瓷装饰更完美、更富有诗意。李景洲、刘爱叶和江苏实力派画家汪开冰,历经3年,经过无数次的探索、实验,付出了大量的艰辛和努力,终于于2010年底获得成功。其代表作品有:窑变雪地梅花瓶、窑变桃花流水鳜鱼、水墨山水等,获得了专家及同仁的一致好评。

      而今,“登封窑”这一名瓷已成了陶瓷界、收藏界的热门话题,已经成为登封的一张名片。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河南省陶瓷玻璃行业管理协会会长王爱纯说:“传统是根,创新是魂,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精神是我们陶瓷艺术生命的力量源泉。只有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地改进、不断地提高,才能跟上时代步伐,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重要需求。”登封窑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各种资源优势,只要能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些资源优势,登封窑的创新和发展就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登封窑”陶瓷制作工艺流程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