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第一家银行户部银行成立的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到现在,中国的银行史走过了100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在这100多年里,除了钱币外,人们在日常生活及商业、金融活动中和银行有密切关系的诸如支票、存单、期票、债券等金融票据,见证了我国银行的辉煌发展历程以及人们生活的改变,真实地记载了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容和过程。
与数字打交道的人,天生的严谨。干了一辈子银行信贷的郑福堂,玩起收藏也是条理清楚。从方向上,以中国金融业的四大表现形式当铺、钱庄、银行、民间借贷为大纲;从类别上,支票、借据、本票、汇票、存单,甚至银行请客吃饭后报销的凭证,等等,以具体的票据将每个门类支撑起来。
而在郑福堂看来,收藏票据最大的乐趣在于帮助自己也是帮助银行业梳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史。
小小金融票据见证了中国金融业的百年兴衰成长,而越研究历史上的金融手段,老郑越感慨现在金融服务体系的落伍。
收藏也讲缘分
“我在银行学校学习的时候,不学《金融史》,学的是西方的《货币银行学》之类的,对中国的银行业发展的介绍基本是空缺。”在郑福堂看来,5年多来收藏的这几千张金融票据,弥补了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中国金融史。
郑福堂在银行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从事信贷工作。形形色色的票据,对于不了解金融行业的人来说眼花缭乱,但是对于他来说,都是熟悉的老朋友。在搞票据收藏的同时,郑福堂还是国内知名的老报纸收藏家。明崇祯年间的邸报,同治年间报房送报的搭肩,他的诸多藏品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珍品。
研究老报纸与票据收藏相辅相成。金融票据主要出现在清末民初,是信用凭证,防伪工艺就成为其中研究的有趣之处。正是因为对老报纸的研究,他对明清时期的印刷以及油墨非常熟悉,所以搞金融票据收藏,老郑基本没怎么打过眼。而且因为有着专业的金融行业知识背景,老郑还时常能捡到漏。
在去年北京嘉德的一场钱币拍卖专场上,有一张精美的票据仅220元就被老郑拍回来了。因为这张精美的票据的一个角被整齐地切掉,所有人都认为是残次品,只有老郑偷笑。这是一张民国初年的支票,众人认为残次其实不然,缺失的那个角实际上是兑付之后银行销毁的举动,就好像现在去银行销户,银行将存折或者储蓄卡剪掉一个角一样。
收藏是要讲缘分的。老郑玩收藏起先也跟所有人一样见一样爱一样,钱币、紫砂、玉器、瓷器,他均有涉猎,但是用他自己的话说,之前玩的诸多种类,太累,因为需要大量补课,弥补知识。唯独这金融票据的收藏对了他的胃口,一方面是因为专业对路,干起来轻车熟路;另一方面是因为意义重大且目前收藏的成本不高。
“玉器、瓷器收藏,太多人在投资而不是收藏,没个几十万元的投入基本买不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但是金融票据,投入小且意义重大。小小票据见证的可是中国金融业的百年兴衰成长,能弥补中国金融业的历史空白,甚至对现在的银行业发展也能起到启迪作用。”老郑搞收藏只进不出,藏友之间的交流是以物易物。在他理解,收藏是圈子文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兴趣相投的人在一起干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但是收藏不是投资,一旦将收藏变成投资手段,那么就不再是陶冶情操的收藏,而变成生意了。“玉器、瓷器涨疯了,就是因为追随的生意人太多,而潜心研究其中文化的人太少了,已经成了生意了。”老郑说这是收藏的悲哀。
小小金融票据见证了中国金融业的百年兴衰成长,而越研究历史上的金融手段,老郑越感慨现在金融服务体系的落伍。
启迪当今金融业
每一张票据、每一种票据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将票据集藏分类,郑福堂感慨,我们现在的金融手段甚至比100年前还落后。在金融票据收藏上,老郑孜孜不倦,他觉得梳理历史能够启迪当前金融业的发展。
老郑的藏品中,有两个铜牌,做工精致,上面还雕刻着号码和简单的金融符号。这是干什么的呢?这是现在人们熟悉的叫号牌。我们现在去银行办业务,进门会先在叫号机那打印一张号码,然后排队等着。这个看似很现代的叫号业务,在100年前中国银行业兴起之时就有。老郑的号牌就是证明。
几年前,中国工商银行曾在春节的时候推出过礼单业务。给孩子发压岁钱,可以在银行先购买设计精美的礼单,几十元的几百元的,然后过年的时候当压岁钱发给亲朋好友的孩子。礼单可以直接在全国任何一个银行兑换人民币。同样是发压岁钱,这样玄虚地弄成一个礼单,让像方便面一样没味道的发放压岁钱变得文化味立显,成了道大餐。当年中国工商银行的这项业务,在业内叫好。殊不知这项创新在100年前也曾广泛使用。老郑的藏品中,就有三四种当年的礼单。有发压岁钱用的,也有红白喜事用的。
老郑出示的一张大红色印着喜字的礼单,上书“奁票”,是专门用来给付结婚份子钱的票据。老郑解释,过去民间流通的不是纸币,铜钱、碎银子直接给人随礼既不方便也不好看,所以才有了专门的“奁票”,收礼人凭票去指定的票号或者银行就能领取现金。
说起现在农村金融问题,老郑说历史上也有启迪。老郑从诸多藏品中拿出几张纸,这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家名为北海银行的银行给当地农民提供贷款的票据。票据上写着“月息六厘贷款”。农民只需要在册子上登记家里有多少地,借多少钱用来买什么农具,然后签上名就成。老郑解释,这相当于小额短期贷款。在农民需要买农具的时候,比如买个犁需要100元钱,农民没有钱买,就可以去这家银行贷款,贷款时写明事项,贷来的钱说是买犁的就必须买犁,才能享受低息贷款,到期后还上即可。“老百姓把信用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很少会有人恶意拖欠。”现在的银行嫌贫爱富,担心坏账率,不相信民间的信用,比较过去简单有效的农村信贷手续和现在农村金融状况,老郑感慨现代金融体系的社会责任在哪里?
启迪不仅仅如此。在过去大的家族和朋友之间,也可以自己成立救助基金。每户多少钱在指定银行开户,存着。一旦成员之间谁急需用钱,就可以通过家庭会议许可后,在救助基金账户中支取应急,但是需要支付利息,以维持这个救助基金的存在。这种民间的自助,和现在亲戚朋友间“莫谈借钱”的氛围,也俨然形成对比。
“我们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老郑说,越研究过去的金融手段,越感慨现在金融服务体系的落伍。金融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信用体系的建立仅仅靠现在的银行信用记录,有多大作用呢?老郑说,一个民族的文化,诚信的传递继承,让被动遵守信用发展为主动维护信用或许是最好的途径。
到底什么是收藏?在接受完本刊采访之后,老郑突然顿悟。他打来电话说,收藏其实是文化的传承和繁衍。藏品是历史的见证,收藏人是在传承美德。他要做的是继续当这个传承美德的人,守护一份中华魂,因为每一个中国人不管现在漂在哪里,骨子里都流淌着同样的血。藏品是激发每个人爱国之情的催化剂。作者:肖 芳【原标题:票据堆里的金融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