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濮阳 >> 文化遗产 >> 文遗学术专栏 >> 浏览濮阳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四平调剧种的渊源与发展

2013/10/23 16:24:48 点击数: 【字体:


    四平调是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四省广大接壤地区的一个年轻地方戏曲剧种,五十年前,她由江苏的丰县、沛县、安徽的肖县、砀山(曾属江苏管辖)一带的苏北花鼓(称砀山花鼓)演变而成。

    我国的花鼓戏种类繁多,苏北的花鼓也是和全国其他各地的花鼓一样,原是一种民间歌舞。据有关资料记载,花鼓已有二百年左右的历史。至于苏北花鼓产生的具体年代,虽无史籍于考,但做为花鼓的支脉之一,当属此范围。

    苏北花鼓最初的演出方式是一至二人演唱。一人演唱时,即身挎花鼓,边歌边舞;若由二人演唱,即分扮男女;男角挎花鼓,腰系彩绸,双手舞动鼓槌,律以鼓经,逐情敲击,女角(早期以男扮女)古装粉面,头顶绣球,绵绣飘带,足踩二寸高跷(亦称“垫子”或“小跷”)并穿一对特绣花鞋,上着贴身彩衣,下围飘裙,手持彩绸罗帕。二人边歌边舞说白叙事,风趣活泼,娇健粗狂,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

    花鼓,这一独特的打击乐,它是花鼓演唱的主要伴奏乐器,也可说是各种花鼓戏命名的始因。演出中说唱舞动,强弱快慢,均由敲击者运用变化无穷的鼓键来指挥决定。至明清未年,始加入大锣、小锣、铙钹、小钗、单梆、双梆这些乐器,均由演唱者分兼。故班、社内有“紧七慢八、六个人瞎抓”之说。这时的花鼓始用简易化装,来装扮各种角色演唱,从而由歌舞,说唱向半曲半戏的阶段过渡。进入民国之后的豫、鲁、皖、苏交界地区著名的花鼓班、社、即邹玉振的“邹家班”;燕玉成的“燕家班”;王秀真的“王家班”。这三个班曾有分有合,人员跳班跨社往来频繁。

    苏北花鼓在正式登台之前,多唱一些反映爱情,婚姻,家庭论理的说唱段子,登台以后,剧目的题材有所发展。常演的节目有:《王定保借当》(又名《对绣鞋》、《清官断》)、《兰桥会》、《花庭会》、《张美英》、《三告李彦明》、《裴秀英》、《大祭桩》、《监斩王子兰》、《三打苏凤英》、《小借年》(又名《王汉喜借年》、《王金豆借粮》)、《双锁柜》、《空棺记》、《李天保吊孝》、《采楼记》、《陈三两爬堂》、《访昆山》、《安郎送米》、《七奇冤》等约一百余出。抗日战争时期,还积极演出了时装戏,如《保卫家乡》等。

    苏北花鼓在一般情况下,演唱多用本腔(既真嗓),个别需要特殊效果的拖腔,亦采用假嗓演唱。

    演唱中,除使用较多的滑音,擞音外,最善长运用乡土语言中的“口昂”、“哟”、“嗬”、“呐呀”、“口衣呀”等虚字衬词以巧妙润色“嗯呵哎呀”连绵不断,故有“九腔十八哼”之说。

    苏北花鼓常用的调门较多,如[平调]也称[平板]、[平腔](2/4节拍);[寒音]也有[寒调]、[慢板]之称;(4/4节拍);[过叙子](2/4节拍);[砍牛橛](1/4节拍);[唸板](亦称[快板]);[锣鼓冲]、[直板],[嗒拉苏]等近三十余种。苏北花鼓的音乐有丰富的调门,多种形式的节奏和质朴优美的旋律,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目前四平剧种的许多板式,多数沿用苏北花鼓时期固有的板式名称。

    自明朝以后,由于昆腔、高腔,皮黄及梆子腔的兴起,影响和推动了各种戏曲艺术形式的发展。以砺山一带为中心的东、南、西、北各路花鼓在清朝末年,先后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分别演变为另外的几个剧种。当邹玉振为首的花鼓班于1933年进入山东济南府,在南岗子(即新市场)和大观园演出时,在群众、院主的建议和帮助下,女角脱去高跷,男角摘下花鼓,穿上戏剧服装,模访戏曲化装,首次登台演出。并由艺人王汉臣向京剧访师学艺,向戏曲化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由于种种原因,花鼓登台之后,曾先后使用过“文明花鼓”、“山东文明梆”、“江苏徐州无弦梆”、“干砸梆”、“花鼓丁香”、“老梆子”、“咣咣戏”等名称。1935年在商丘县演出时由院主、艺人燕玉成、许若海、王培军、庞士荣、刘玉顺等人共同研讨,根据花鼓中男、女演员均用本嗓演唱,曲调四平八稳,且苏北花鼓中又有“平调”的名称,因而便提出借四平八稳之意,用花鼓“平调”之称,各取一字,定名为《四平调》,被广大花鼓艺人欣然接受。

    1940年在安徽省界首与河南曲剧李金波、陈万顺、杨福德等人同台演出时,由于曲剧当时有弦乐,无打击乐,而花鼓则有打击乐而无弦乐的丝弦件奏效果,影响着花鼓艺人,从而使花鼓艺人产生了增加弦乐的强烈愿望。1941年和评剧演员孔殿娥、孔殿玲同台演出,又受他们的影响,更增强了花鼓加弦的决心,终于在1945年于安徽毫县黄河故道演出时由艺人邹玉振、王汉臣、燕玉成、王庆元、刘汉培、张心魁、尹艳喜、郭振芳、王华香等人特意聘请河南夏邑老三班(豫剧)弦手杨学智(河南虞城人)在砂河刘集开始花鼓加弦乐伴奏的研究、苏北花鼓虽然有丰富的音乐,但欲要构成一个独立的剧种还有许多的问题,由于花鼓音乐的调式不统一,演员无固定音高的习惯,原曲调中没有加入过门的间隙,这当时既缺乏文化知识又不懂音乐理论的艺人们来讲,确实困难重重,但他们为生存,为了竞争,艺人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耗费心血,绞尽脑汁,最终提出以花鼓的[平调](亦称[平板])做为男、女腔的基础,剪头去尾,保留精华,广泛吸收其他兄弟剧种的音乐因素,和花鼓的曲调交融汇合,借鉴“四句一合”的结构规律,确定《四平调》为2、1、6、1唱腔落音格式,删除多余的虚字,衬词,摸索自已独有的唱腔特点,并用一把六棱胡,将腰码下移,定弦为降B调6-3加入过门,进行试验。艺人们在马店苦战三个月,终于研究出四平调的基本板式,取得可喜的成果。从起名到加入弦乐,共经历了十余年的漫长岁月,才摆脱了“干砸梆”的原始状态,孕育出四平调这一新兴剧种的雏形。1946年以王秀真、甄友明、王桂芳、李玉田、董子龙为首的另一花鼓班,也以《陈三两爬堂》、《花庭会》为实验剧目,进行了花鼓加弦乐的试验,对四平调剧种形式和完善,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以邹玉振、王汉臣为首的艺人于1947年辗转到商丘后,1949年被人民政府接收,1950年改名为朱集市(即今商丘市)艺场大众剧团,1951年改为商丘市人民剧团,并开始招收青年演员。同年还有山东金乡县、单县、曹县,江苏的丰县、沛县,安徽省的砀山县,后又有河南省范县、长恒县等地相继成立了专业和业余四平调剧团,共三十多个,呈现一派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景象。1956年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汇演时,商丘市四平调剧团邹爱琴同志主演的《陈三两爬堂》,1959年范县四平调剧团李秀英主演的《枫落池》,1965年河南省现代戏调演时刘效会、王汉亭、董君瑞主演的《扒瓜园》以她(他)纯净浑厚的音乐,质朴纯美和娓娓动听的唱腔、字真意切,顿挫分明的演唱技巧,博得了省内外戏曲工作者和观众的赞赏,扩大了这一新剧种在全国的影响。

    四平调这一年轻剧种,在老文艺工作者和艺人们的共同努力下,使其唱腔音乐逐步丰富、完善、表演技艺和舞台美术等日趋提高。同时也自行加工整理了一批传统戏,如《梅香》、《三告李彦明》、《回龙传》、《绿牡丹》、《珍珠衫》、《小包公》等一百多个剧目,还创作了《扒瓜园》《体己钱》、《送货路上》、《谢媒人》、《生日泪》、《母亲》、《家庭风波》、等现代题材剧目。原来仅在豫鲁、苏皖边界地区的农村和小城镇演出的,现已发展到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山西、陕西、河北等省的大、中城市演出,并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但由于近十几年来,电视、家庭影院的广泛普及,使戏曲艺术门类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全国四平调剧团由原来的30多个减少到四五个,大部分演职员工改行,目前面临危机,急需抢救。

    附:河南省范县四平调剧团发展情况

    范县四平调剧团的前身是山东省菏泽县二区曹楼高火神庙村四平调科班。1949年冬,河南省商丘四平调剧团在当地演唱,由于唱腔优美,通俗易懂,博得广大观众爱好,看完之后琢磨唱腔特点及发音要领,相互传唱,形成一股四平调热。1950年春便由王德明、高领袖二人为主创办此班。学员全是十四、五岁的孩子,人称“小孩班”。1951年春开始演出,但效果不佳,同年秋,河南省曲剧来菏泽后,高领袖卖地八亩,恳求该团连请玉留“小孩班”任教。三月后陆续排出《四进士》《莲花盏》等五个剧目。在菏泽、郓城、东明、鄄城、巨野、定陶等地演出,此班获得声誉。1952年与菏泽五区刘楼豫剧班合并,改名“刘楼四平班”。

    1953年7月范县人民政府接受,命名为“范县四平调剧团”;

    1959年前后所演的剧目《枫落地》、《梅香》、《盘夫索夫》、《站柜台》均被山东省视为优秀剧目,并被省电台录音播放。

    1965年在河南省现代戏调演中,自编剧目《扒瓜园》被评为优秀剧目,后参加中南局调演在全国引起轰动,该剧目唱红了大黄河两岸,唱红了中原大地。

    1974年,自编剧目《红小兵》被河南电台录象。

    “文化大革命”末期,开放古装戏,排出了《小刀会》、《三打白骨精》、《杨门女将》等剧目。

    1983年元月,在河南青年演员会演中,《杨八姐盗刀》选场获集体奖。

    2001年,河南省农村题材戏曲大赛中参加的小戏曲《生日泪》获创作二等奖,表演一等奖。

    2003年,四平调小戏《母亲》参加河南省第八届戏曲、曲艺、小品大赛获金奖。该剧目又被评为2004年河南省“群星奖”。

    近年来,由于戏曲及发展不景气,范县四平调剧团已名存实亡,大部分演员已调出剧团,仅存留的演员已年龄偏高,不能从事演出。范县县委、政府对目前状况非常重视,决定自2005年每年拨款10万元,用三年的时间重新培养一批四平调学员,以抢救这一宝贵文化遗产,解决四平调剧种艺术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赵宏伟 郭克柱 王晓华)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范县网 2007-05-24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