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大曲最后的传人戴建平
濮阳县大弦戏剧团被称为“中国最后的唐朝宫廷戏班”,唐宋大曲、宫廷音乐等鲜见的艺术形式,这儿还原汁原味地保留着。
但是,据东方今报报道,由于资金缺乏和后继无人,大弦戏——这个被列入全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剧种面临着消失的严峻现实。
●最后一个传人
5月19日下午,在濮阳县大弦戏剧团家属院的一间斗室里,58岁的戴建平陪着记者看光碟。他用手敲打沙发和着节拍,神情专注。画面上,身着红色宫廷服饰的演员正在演奏唐宋宫廷音乐。
这是去年8月份,濮阳县大弦戏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特地为大弦戏剧团演奏的唐宋大曲中的五大套曲录制的。
戴建平是大弦戏剧团前任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也是目前中国唯一能掌握唐宋大曲、元明诸声腔的人。他创作的《杜鹃山》中“家住安源”等唱段在民间广为流传。
重温行云流水般的曲调,他感慨良多。
1958年,年仅10岁的戴建平师从古曲牌第六代传承人常增善,学习古曲牌。那时,大弦戏没有乐谱,靠口口相传,经过十几年的刻苦学习,他掌握了大弦戏的300多个古曲牌。
他是第一个使用简谱来记录古曲牌的人,并将大弦戏的190多个古曲牌汇编成书,使濒临灭绝的唐宋大曲等古代音乐得以传承。
他还运用古曲牌,为40多部历史戏和现代戏设计了音乐唱腔。
在戴建平看来,大弦戏是绝妙的艺术。
戴建平说,专家说中国古代音乐是无声的音乐,因为只知道名字没有听过声音,而唐宋大曲填补了我国古曲牌音乐断代的空白。
●庙堂之调 曲高和寡
谈起大弦戏的历史,戴建平神采飞扬。
他说,大弦戏起源于唐朝宫廷梨园御戏,相传为唐玄宗所创。
唐宋时期大弦戏全部禁锢在皇宫高墙内,为皇室专用。北宋末年,当时最大的大弦戏戏班——“公兴班”从宫廷走向民间,这便是濮阳大弦戏的前身。
“大弦戏有唐宋大曲和俗曲小令等七大声腔,唐宋大曲是以演奏为主,演唱为辅的欣赏型曲牌,集唐诗宋词及宫廷音乐为一体,是典型的阳春白雪。”
过去的曲牌有2000多个,保留至今的有180多个,经常使用的有30多个,使用较多的有《浣溪沙》、《步步娇》、《海里花》等。
唐宋大曲是大弦戏中的精髓,曲调细腻高雅,旋律优美动听。而五大套曲又是唐宋大曲曲牌音乐的上乘之作,可用纯乐器演奏,也可歌舞乐混合演出,细吹细拉,缠绵悱恻。
一支大曲几句唱词,往往能演唱十几分钟,《步步娇》全曲六句词,竟演唱了13分钟。“七星北斗叩丹宸”中的“叩”字,行腔长达四十五拍。
戴建平说,作为典型高雅音乐的唐宋大曲是曲高和寡,在民间没有市场。为了生存,大弦戏从庙堂之调沦为俗曲小令。“除了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演唱过一次,从1952年到现在没有演奏过唐宋大曲了”。
●演员闲时卖烧饼
5月16日,濮阳县大弦戏剧团从农村演出回来。一名演员第二天就在街上卖起了烧饼。
和往常一样,剧团放假后,临时工回家种地,正式人员四处找活儿。
2004年7月2日,河南省艺术研究院在《濮阳县大弦戏剧团生存状况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大弦戏作为一个稀有的、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和独特艺术价值的剧种,随时都有可能灭绝。
报告中说:“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濮阳大弦戏演出市场逐年萎缩,演员平均月工资不足150元。”
团里没有一间办公用房,排戏要到外边租赁场地。
团里的服装道具、舞台设备极其陈旧。过去大弦戏常演剧目有94部,现在因为人才流失,资金匮乏,常演剧目仅剩下20多部。1999年之后,再也没有排过新戏。
提起演员的收入,剧团会计韩双印满腹辛酸:“台上风光无限,台下生活困难。”
他说,剧团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现在,演一场戏500元左右,而一年的演出时间不到5个月,每人年收入不到1600元。有的一家几口都在剧团,生活就更加清苦。
●辛酸的传承 悲壮的坚守
提起大弦戏过去的岁月,著名武生演员、71岁的杜恩荣两眼一亮。
那时的大弦戏曾唱红黄河两岸。
在杜恩荣的印象中,那时在本县电影院演出时,场场爆满,掌声不断。到农村演出时,群众常常是夹道欢迎。
他们曾为德国、英国、法国等8个国家的外宾及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先念等人进行专场演出,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几经辉煌终落寞。近年来,由于收入低,先后有几十名演员改行。
现在剧团各行当青黄不接,掌握唐宋大曲和大弦戏曲牌音乐的仅剩一人,大多剧目、曲牌、特技失传,加上古大曲复杂难学,大弦戏已经处于消亡的边缘。
“如果不加快抢救步伐,那几个将近80岁的老演员去世后,这种艺术也就绝迹了。”杜恩荣忧虑地说。
可敬的是,为了传承艺术,剧团的老艺人们甚至用不近情理的办法让自己的子女坚守在舞台,宁愿全家过着清贫的日子。
71岁的老演员王景恩退休时对他的儿子和儿媳妇说,只要你们俩能在剧团安心演出,孙子吃饭、上学我全管,如果你们调出大弦戏剧团,我啥都不管。
●乏力的拯救 渺茫的希望
大弦戏抢救工作在缺乏专项经费的困境下默默进行。
2004年8月6日,濮阳县文化旅游局就制订了大弦戏保护方案。近期目标是:为目前仅有的三位近80岁的老演员建立资料档案;购置道具等舞台设备,建立“大弦戏艺术学校”。远期目标是:把濮阳县大弦戏剧团升格为“河南省大弦戏剧团”,成立濮阳大弦戏文化发展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
因为没有资金,就连近目标也难以实现。
对此,濮阳县文化旅游局纪检组长毛永锋也深感为难:“濮阳县是省级扶贫工作重点县,县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县里没有钱,他们便把希望寄托在上级部门,多次向省、市文化部门递交报告,但都石沉大海。
处在艰难之中的濮阳县主管部门,从漓江纳西古乐艺术团看到了一丝亮光。他们也萌发了建立濮阳唐宋宫廷曲牌音乐艺术团的想法。
今年3月20日,濮阳县文化旅游局在送给濮阳市文化局的报告中说:“纳西古乐是明朝初期由屯垦官兵带入云南的,纳西古乐前身也是唐宋宫廷曲牌音乐。如今,纳西古乐团每年演出150场,收入100多万元。”
“组建(濮阳唐宋宫廷曲牌音乐艺术团)后,可先在国内大中城市演出,然后到东南亚演出,每年的演出收入会在150万元以上。”
但是,50万元启动资金的落实又成了一个难题。
“剧团能坚持到这一天,是演员们从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看到了希望,要不然今年春天剧团就解散了。”团长姚继春说,“现在最关键的是让演员们吃饱饭,饿着肚子谈何保护?”【原标题:最后一个“唐朝”命运多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