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濮阳 >> 传统文艺 >> 文艺赏析 >> 浏览濮阳

大平调笑对荣辱坚毅行

2013/4/17 10:34:19 点击数: 【字体:


    大平调产生于明代,发展并定型于清顺治年间,是豫北濮阳一带民间土生土长的古老剧种。其唱腔旋律圆润平缓,上演剧目均为朝纲大事,演员阵容庞大。大平调在其形成初期,多为灾民谋生而自发组织的小戏班,作“板凳头”演出,它糅合杂技、武术等艺术精华,形成了粗犷豪放的风格。

    大平调在400多年的岁月里,有过在北京连演一月场场爆满的辉煌,也经历着如今乡下巡演求生存的平淡。然而,无论是掌声还是冷遇,热爱大平调艺术的人们仍努力支撑着它,笑对荣辱,服务观众,并一直坚毅地走下去……

    风雨大平调

    在濮阳县文化局,记者见到了濮阳县大平调剧团原团长张相彬。这位13岁就投身大平调事业、专工红脸的“铁杆”大平调迷,虽已调任文化局工作,却仍对大平调情有独钟。

    “大平调清代由绅士掌管,到抗日战争初期,基本脱离民团绅士,靠艺维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还立下了功勋。”谈到大平调的历史,张相彬如数家珍。1960年,省里决定将清丰、内黄、南乐、滑县、延津、濮阳六县大平调剧团汇集濮阳,使濮阳大平调汇集了各流派的拔尖艺人。

    张相彬告诉记者,在大平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著名演员,如“红脸”三秋林、“黑脸”铁蛋、“三丑”栾保平、“二红脸”四大旗等角色均誉满豫北、扬声冀南,佳话流传至今。其中著名红生演员翟德贵主演的剧目《收姜维》1956年获河南省地方戏曲汇演个人表演一等奖,1958年赴京参加全国群英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上个世纪80年代,大平调盛极一时。”张相彬回忆说,1983年9月,他所在的濮阳县大平调剧团应邀赴京演出《包公碑》,受到各级领导及新凤霞等艺术家的接见和赞扬。“领导的重视、各大媒体的报道和强烈的社会反响,让我感受到大平调的艺术价值和做一位大平调演员的光荣!”

    如今,豫东地区的专业大平调剧团有濮阳和滑县两家,而私人小戏班也有十几个。

    魅力大平调

    在卫辉市长乐镇西板桥村,记者现场观看了由滑县大平调剧团演出的《收吴汉》。虽然露天演出条件简陋,但演员们一招一式毫不含糊,乡亲们也看得津津有味。

    “这里的乡亲喜欢大平调,对我们特别热情。”演出间隙,团长邢宝君告诉记者,春季农闲,是剧团演出的“黄金季节”。目前,滑县大平调剧团一年演出400多场,足迹遍及豫北,还延伸到了河北磁县、临漳等地。

    记者了解到,大平调传统剧目十分丰富,内容大多取材于《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包公案》等古典小说,主要表现两军对垒的战争场景,大锣大镲,气势磅礴。“大平调剧名多用‘铡’‘收’‘斩’等字眼,‘拿不住奸臣不煞戏’,让人看得十分过瘾。”张相彬说。

    在大平调花脸行当中,还有一种使用铜铃、长獠牙的特殊扮相“铜眼獠牙”。“《鸡爪山搬兵》《赵公明下山》中还有这样的形象。”张相彬介绍道,“以往演员有装6颗、4颗獠牙的,现在演员一般能装两颗獠牙,还能照唱不误。”

    未来大平调

    “大平调演出服装、道具损坏很严重,演员工资也很低。”谈到大平调面临的问题,邢宝君说,剧团资金不足,设备陈旧无法更新、无力培养新人,加上老演员相继故去,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演出水平下降。

    “幸亏有老艺人的帮助。”在滑县大平调剧团,63岁的魏守现和60岁的高庆搁、高朝阳至今还活跃在舞台上。“剧团演员不够,看到剧团有困难,他们义无返顾地回来了。”邢宝君说。

    张相彬认为,电视普及、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使大平调剧团的生存受到挑战。而某些私人剧团压价演出,不仅形成恶性竞争,还毁坏了大平调的声誉———大平调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所幸的是,大平调的现状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关注。为了保护这一稀有剧种,河南省有关部门将“大平调”列为省民间文化遗产之一,还对《三娘教子》《盘坡》《铡美案》等18个大平调经典剧目和名段唱腔进行录音、录像,使大平调有了传承下去的宝贵资料。

    濮阳县也开始了保护行动。“我们准备设立大平调艺术研究室,挖掘剧目、收集曲牌。”张相彬告诉记者,濮阳大平调专业艺术学校也在筹建之中。(记者 左丽慧)【原标题:大平调笑对荣辱坚毅行】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郑州日报 2006-04-20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