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大弦戏源于唐代宫廷音乐。在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一书中提到的诸多唐宋大曲里,其中《黄莺儿》,《出队子》、《调笑令》、《滚绣球》、《海里花》、《江头金桂》、《拉花甘州》等均原汁原味地保留在大弦戏的曲牌之中,从其拥有众多大曲和在大曲中又有其核心“五大套曲”的情形来看,宋代以前大曲联套现象在该剧种得以印正。
濮阳大弦戏至今还保持着古代的演出形式,如唐代以前的“跳加官”戏和宋元杂剧中的“滑稽戏”(如“拉江须”,“打关西”等),“拴搐艳段”(如“拐妗子”、“奇中遇”、“观灯”等)、“赤脚戏”(如“薛刚打朝”、“西岐”、“红娘下书”等)。这些特征证明濮阳大弦戏至少在宋代即已存在,元代趋于成熟,明初进入鼎盛期。滑县早在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就有大弦戏活动的踪迹(在“滑台重修明福寺碑”的副碑上有:“……以上布施,除修葺佛塔外,敬献大梆戏、大弦戏各一台”的记载),明万历年间有规模较大的班社“公兴班”座班滑县。清朝大弦戏到了鼎盛时期,班社增多,仅汴梁一带就有十八班社,分“礼”、“敬”、“旺”三门,后“礼”门出去了山东;“敬”门流入滑县;“旺”门去向不明。“敬”门流入滑县与“公兴班”合并,实力增强,影响较大。清光绪年间,易名“大兴班”。1948年被冀、鲁、豫边区政府命名为“民众剧社”,归平原省管理。1952年移交滑县,并被命名为“滑县大弦戏剧团”,1960年濮阳县大弦戏剧团撤销,与滑县合并,称滑县大弦戏剧团。1969年(文革期间)与滑县豫剧团合并,大弦戏在全国绝迹,1979年恢复建制。
大弦戏是一个古老的多声腔剧种,有丰富的剧目和音乐资源。
剧目
大弦戏历史悠久,传统剧目众多,擅长演出的打、破、反、战、斩等一类的袍带戏和架子花脸戏就有200余部。如:五平、五关、五打擂、十二山。《平王庆》、《平西辽》、《平东方明》、《平安王》、《平方腊》、《雁门关》、《反五关》、《虎牢关》、《过五关》、《守五关》、《燕青打擂》、《鲍金花打擂》、《秦琼打擂》、《呼延庆打擂》、《杨七郎打擂》、《两架山》、《牛头山》、《赵公明下山》、《殷洪下山》、《广武山》、《李密下山、《三霄下山》、《火灵圣母下山》、《张奎下山》、《临潼山》、《孙膑下山》、《黑虎山》,还有《杨府挑将》、《薛刚打朝》等。
曲牌
该剧种音乐受元、明弦索发展而成,既有唐“乐府”曲,唐、宋大曲,宋元杂剧,北曲,又有其它俗令小调和散曲等组成,属北曲系统。唱腔结构为“曲牌体”,具有古朴俊烈,泼辣刚毅的风格。牌繁多,统分“唱腔曲牌”“器乐曲牌”两大类,又分文、武两类。文曲柔婉细腻,缠绵悱恻,武曲高亢激昂、清丽劲切。锡笛曲是大弦戏的主奏曲,按调分为B、E、A、D、C五大调,又称五大套。锡笛曲代表曲有B调(1=B)“喜归朝”、“玉芙蓉”、“雁儿落”、“红纳袄”,“园林好”等;E调(1=E)“山坡羊”、“高黄莺”、“塌黄莺”、“一封书”、“傍妆台”等;
乐曲曲牌又叫牌子,分大笛牌子、锡笛牌子。大笛牌子以大笛为主奏,牌子简短,多用于散朝、行兵、饮酒等;如“尾”(Yi)“唢呐皮”“园林好”。锡笛牌子包括五种(过门),多用于游场或欢乐场面,三弦牌子为2/4节拍,有的用于思考、回忆的场面,如“爬桥”;有的专为说干板时所用,如“干板令”;还有的适于忧闷场合,如“闷葫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