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年间,清丰城南柳格后士子元村出了一个孝子,叫刘永之。他二岁丧母,其父刘怀仁服役参军,一去二十余载,永之与奶奶相依为命,打柴糊日,日子艰难。虽穷,但思父之心日渐强烈。经常四处打听父亲的下落。二十四岁那年,在奶奶、叔叔的操持下成了家。刚成亲没有多长时间,得到了父亲在新疆的消息。他一心要出门寻找,奶奶、妻子就劝他:沙场征战,凶多吉少,何况还远隔万里,可不敢冒然前行。刘永之不顾劝说,带了些干粮,拿了几个铜板,毅然踏上万里寻亲的征途。
父亲刘怀仁远离家乡,随左宗棠率领的六万大军,辗转征战至新疆伊犁,久经沙场,平息了战事,后在一个山窝里,开始了兵垦生活。面对漫无边际的茫茫戈壁,每日风沙扑面的山丘土岭,刘怀仁如同孤魂野鬼,整日哀声叹气,思念故乡,思念亲人,有儿不能抚养,有母不能尽孝。加上苦累劳作,体力日渐衰弱,在他万分绝望之时,万万没有想到儿子永之不顾山高路远,风餐露宿,披荆斩棘来到了山坳。父子相见,抱头痛哭。不久,父亲支撑不住病卧在床。永之为尽孝心,每天打柴换钱给父治病。仅过了几个月,父亲病情加重,死于痨疾。永之用席子将父亲裹起来埋在山坡上,又在伊犁山坳为父守了三年孝。等尸骨已寒,才扒出来背上尸骨起程还乡。路上风刮雨淋,饥寒交迫,鞋子破了,衣服烂了,一边要饭,一边赶路,也不知昏倒了多少次,也数不清有多少好心人相救,终于把父亲的尸骨背回了清丰老家。进门的时候,须发长得连自己的妻子也不敢相认了。
刘永之为了父亲魂归故里,尸骨归宗,先后用了4年时间,此事很快在民间传开,轰动了朝野。左宗棠于1905年表奏皇上,赐封刘永之“万里归亲”金字匾悬挂门头(此匾现存于清丰县柳格乡后士子元村)。从此,“万里归亲”的故事就流传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