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年间,郑板桥任范县县令。
有次私访,他化装成一个卖画老人,背着书箱去赶旧城大会。
他没戴草帽,没打伞,也没拿蒲扇,热得满头大汗往下淌,便到路边一棵大柳树下乘凉。
这时,一个年过五十的老头,挑着一担蒲扇,后跟着他老婆,也背着一捆蒲扇,一同到柳树下歇脚。老人见卖画人热的满头大汗,就顺手从捆里抽出一把浦扇,递给郑板桥让他扇扇风。郑板桥看卖蒲扇的是个善良人,就和他啦呱起来。方知老人家住黄河滩,因黄河涨水,庄稼被淹,临时只好靠卖浦扇生活。郑板桥想了想说:“我是个卖画的,我给你的蒲扇画上竹子、兰草,再写上诗句,到会上可能多卖几个钱,作为帮助吧。”卖蒲扇老人连说:“行,行!”把蒲扇解开了一捆。郑板桥拿出笔砚,刷刷刷刷,就一把又一把的画起来。并且题了词,写上了名字。正画得起劲的时候,卖扇子的老婆婆嚷开了:“别画了,蒲扇画脏了少卖钱。”顺手把剩下的扇子又捆上,只画了五十多把。
老两口不知画画的是谁。挑着蒲扇来到旧城会上,把蒲扇摆在地上。一会儿,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人,争着看带画的蒲扇。老头说:“不带画的蒲扇十文一把,带画的扇子随便给钱。”这么一说,有给一吊钱的,有给两吊钱的,还有给一块小元宝的。没多大会的工夫,带画的扇子卖光了,卖了一小箱清钱,还有几块小元宝。
卖扇老人问了问买扇人,才知道画扇子的是爱民如子的清官大老爷郑板桥。老头不住埋怨老婆说:“要不是你拦着,叫郑老爷多画几把扇子,也能救救咱的贫。”老婆也叹了两口气:“都怨你没福。”老头笑啦:“不怨没福,怨你有眼无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