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河南人杨翌舒:到导演到知名电影编剧书写致青春励志片
2013/6/14 14:35:50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杨翌舒:电影编剧,出生在河南省驻马店市,2000年来北京,曾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专业,后在中央美院数码媒体工作室学习后期剪接。之后,尝试自己拍摄纪录片及短片。2005年开始与知名导演王小帅合作完成数个剧本的创作; 2006年作为执行导演和摄影师,拍摄纪录片《彼岸浮生》(英文名:Tongzhi In Love)。此片入围2009年奥斯卡奖的角逐,在旧金山电影节获最佳纪录短片大奖。《彼岸浮生》已于2008年6月18日在美国玛里兰Silverdocs AFI和探索频道纪录片电影节进行全球首映。代表作品《日照重庆》、《有种》、《柠檬缘》等。
从画画的到导演再到知名电影编剧,北漂13年,在京河南人杨翌舒在光线、影像交织的世界里,用执著与坚忍,书写了自己一路荆棘的致青春励志片。
○安静的起步
“这样的油画,在内地能卖个好价钱,但登不上威尼斯双年展这样的大雅之堂!”
5月6日,在北京北三环的一套二居室里,接过河南老乡递来的某著名画家画册,翻了翻,电影编剧杨翌舒给出了自己的结论。
你懂画吗?人家可是著名画家呀!对于她老公不客气的“指责”,杨翌舒的回应只是一丝浅笑,“别忘了,我是中央美院毕业的,门道,还是能看出来的”。
是的,13年前,杨翌舒曾是个画画的。可后来,在驻马店已经上班两年的少女杨翌舒,为了追求艺术梦想,毅然辞掉公职来到北京,选择了北漂。再后来,少女的她升级为母亲,画画的文艺女青年,也变成了与名导王小帅、张元紧密合作的知名编剧。
“从学画画的文艺青年到编剧,这是个‘不自觉的选择’。”杨翌舒回忆说,自己辞去工作后,考入中央美院绘画系。可上了半年课后,只传授油画创作技法的教学,让杨翌舒学起来很不过瘾,于是她就转系去听美术史的课,学了一年美术史。在领略了大师凡·高、高更的生平后,杨翌舒感到自己的天分成不了大师,于是就转到数码媒体工作室学习后期剪接。
○磨炼
也就是在那时,缘于一位教授的鼓励,从小就爱看电影的杨翌舒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她开始自筹资金拍摄一些小片子。
不过,她也在那时遭遇了生活的艰辛。在她穷得在北京市区租不起房子的时候,就跑回家借了朋友3000元,跑到北京的郊区通县,租了个小房子。
在3000元快花完时,在美术学院一位老师的推荐下,2003年,杨翌舒被温普林导演相中,担任纪录片《寻找乌金贝隆》的剪辑师, 2004年赴西藏拍摄纪录片《雪巴拉姆》 并参与后期制作,杨翌舒开始有了一份有固定收入的工作。
这之后,为了多赚些钱,杨翌舒尝试为自己拍的短片写脚本,而她的写作才华,也很快得到了圈内的认可。2005年,经人介绍,她开始与知名导演王小帅合作。
与知名导演的合作,在外人看来很光鲜,其实也有难言的“尴尬”。对还没有名气的杨翌舒来说,她必须先写出剧本,等导演通过,投资方认可后,才能拿到钱。
写剧本是一个极其折磨人的工作,和王小帅合作时,最困难的一个剧本,杨翌舒反复写了四个版本,写完后,她从自己租住的12楼步行下楼,一边走一边哭,发誓这一次导演再不通过,自己就去跳海!
○让好故事从心灵里流出
生存压力下,杨翌舒学会了写剧本、拍摄、后期剪辑。 2006年,她作为执行导演和摄影师,拍摄了纪录片《彼岸浮生》(英文名:Tongzhi In Love)。
后来,这部讲述同性恋故事的纪录片,入围了2009年奥斯卡奖的角逐,也在旧金山电影节获得了最佳纪录短片大奖。
和很多编剧的创作方式不同,杨翌舒写剧本从不写故事梗概,而是像写诗一样,让文字随着自己的思绪自然迸发。她认为,好的故事情节都是从心灵里流淌出来的。
苦尽甘来的13年北漂后,倔强、执著的杨翌舒开始收获鲜花与掌声。继王小帅之后,知名导演张元也向她伸出橄榄枝。美国当地时间2013年1月10日,张元导演、杨翌舒编剧的电影《有种》在现代艺术博物馆举行首映礼。媒体报道称,这标志着中国商业电影首次登陆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
而早在2010年11月初,王小帅导演、杨翌舒编剧,王学圻、范冰冰主演的《日照重庆》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由于贴近现实,又有众多明星加盟,引来观众热议,并入围法国戛纳电影节。
■ 对话杨翌舒
经历真正的风雨 才能见彩虹
东方今报:业内人士称,和电影相比,电视剧剧本相对好写,赚钱也容易一些,你在生活压力下,为何不写一些电视剧剧本?
杨翌舒:的确和电影相比,写电视剧,赚钱相对容易一些,我的一个写电视剧的朋友,现在在北京都住大别墅了。但是电视剧太琐碎,写的多了,会影响自己写电影剧本的感觉。也有人找上门请我写电视剧。但我拒绝了。人生总是有所舍,才能有所得。打个不恰当的比喻,电影剧本像是写诗,电视剧本像是写小说,没有高下之分,但我偏爱大屏幕的电影。回顾自己十几年艰辛的青春岁月,还是要为自己喝声彩,只有经历真正的风雨,才能见彩虹。
东方今报:你写剧本时,先要通过导演、投资商认可,才能拿到钱,但在很多行业,都是先付预付款,才提供服务,为什么编剧行业这么悲催?
杨翌舒:现在我当然是没有预付款不会提供服务的。但对才出道的新人来说,人家能给你个机会就不错了,今天很残酷,明天很美好,但是很多有志于从事编剧事业的年轻人,都是倒在明天的前夜。编剧行业需要坚忍不拔的意志,你熬过了黑暗的前夜,就能迎来光明。
东方今报:你的同行,知名编剧薛晓路拍出了《北京遇上西雅图》这样叫好又叫座的商业片,作为电影界资深人士,你是否有转型做导演的想法?
杨翌舒:薛晓路的成功,的确让我有了变身导演的想法,因为我在当编剧之前就是导演。但短期内还是会做编剧,目前正和著名制片人方励合作,他是文艺片《二次曝光》和《观音山》的监制,他的雄心是拍中国最有品质的商业电影,我们目前正在合作制作几部大片。我感觉中国内地快餐、没营养的商业片太多,缺乏《三傻大闹宝莱坞》、《真实的谎言》这样真正的商业电影。
■ 点评
三流编剧写情节,二流编剧写人物,一流编剧写情怀。从“天之中”驻马店到首都北京,在京河南人杨翌舒演绎了一场不畏艰难、坚忍执著的“致青春”,在她这部磨砺意志的青春短片中,凸显了中原儿女精气神。
点评人:
刘金山:河南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副主任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东方今报(2013-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