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驻马店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驻马店

诗咏重阳与重阳诗歌中的上蔡(2)

2013/12/11 17:23:48 点击数: 【字体:


    据历史文献记载,在九月九日插茱萸、饮菊花酒可令人长寿。南朝梁宗凛在《荆楚岁时记》中写道: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插茱萸、食蓬耳、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茱萸味辛苦,可以祛风、散寒、止痛;蓬耳今无其名,未知起何作用;菊花有浓厚的香气,能明目、解毒,用之泡酒可活血,对人体健康有益。这可能是当时的验方。现在国家规定九月九日为老人节,即取祝老人长寿之意。

    上蔡县是九九重阳节的发源地,自古就有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佩戴香囊、插茱萸的习俗,并影响深远。2003年国家邮政局重阳节特种邮票首发式在上蔡成功举办。

    2005年12月1日, 上蔡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上蔡县成为全国38个文化之乡中,第一个以节日文化为主题被命名的文化之乡。目前,上蔡县已成功举办十届“中国·上蔡重阳文化节”。

    由重阳文化衍生出来的担经舞、扁担轿等民俗节目和菊花酒、香囊、桃核扣、剪纸、重阳糕等文化产品也得到了传承,其中桃核雕花和重阳茱萸绛囊工艺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重阳文化节(上蔡重阳习俗)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历代诗人咏唱重阳节的诗歌

    重阳节出现在大量的文学作品中,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借以抒怀的重要对象。人们对重阳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据上蔡县文化学者陈剑峰介绍,重阳诗词从汉代就有,到了唐宋达到高峰。据统计,在先秦汉魏南北朝中有重阳诗25首,唐代节日诗中重阳诗最多,有360多首,排在第一位。陶渊明、王维、杜牧、李白、杜甫、孟浩然、王勃、卢照邻、王安石、苏轼、李清照、关汉卿等都创作了大量的重阳诗(词、曲),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文学艺术宝库。

    陈剑峰认为,咏唱重阳节的诗章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王维(公元701~761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抒发了游子思乡怀亲之情。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倍加思念。接着诗人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千百年来,“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游子思亲的名言,打动了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田园诗人孟浩然(公元689~740年)的《过故人山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写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感情。在享受故人举办的鸡黍酒宴,开怀畅叙田园丰收热烈的气氛中,诗人情不自禁地说:待到重阳愉快的节日,我会不请自到,还来“就菊花”的。

    边塞诗人岑参(公元715~770年)在赴安西行军途中,想到长安重九赏菊、饮菊花酒的节俗,写出了《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云:“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想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这首诗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大诗人李白(公元701~762年)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本诗与《九日龙山饮》,同作于当涂。郭沫若对此的评价是:“诗的格调情趣完全相同,把李白豪迈之气差不多洗脱干净了。简单20个字,不仅仅在惜花,而且在借花自惜。他的一生也是遭了两次大蹭蹬的——赐金还山与长流夜郎。花遭两次重阳,人遭两次重伤。语甚平淡,而意境却深远,好像是在对自己唱安眠歌了。”

    诗圣杜甫(公元712~770年)《九日》云:“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此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重阳节杜甫在夔州登高所作。诗人寓居他乡,在重阳之日,抱病登台,独酌无意,眼前所见、耳边所闻,都让作者愁肠百结。是什么让作者如此伤怀?有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岁月催人老的感慨,更有对时局对战争的关切。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黄巢(?~875年)在《不第赋菊》中写道:“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全诗气势磅礴,“待到秋来九月八”,不仅为谐韵,也是为点出重阳节俗。

    也正是由于佳节思亲,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公元1084~1151年)写的《醉花阴》受到宋明以来诗论家众口一词的赞赏。词云:“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中写一少妇度日如年的郁闷生活。她以萧瑟的秋菊,比闺中少妇独守空帷的清瘦与相思,怨妇的形象塑造更为逼真动人。

    而毛泽东(1893~1976年)的《采桑子·重阳》曰:“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该诗一改自古重阳诗词多凄凉寂寞之慨的传统,以一种与天竞老的浪漫主义精神,开创了重阳诗意的新境界。毛泽东写《采桑子·重阳》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统一在艺术形象里。由于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他描绘的秋光、秋色明艳而壮丽。选择“黄花分外香”这一形象,侧重表现色彩艳丽,选择“寥廓江天”与“万里霜”这两种形象,侧重表现境界开阔。

    重阳诗歌中的上蔡

    重阳时节,秋意正浓,天朗气清,叶红菊黄,正是登高望远、饱览秋色的大好时机,和清明节“踏青”同样富有诗意。重阳节的起源地上蔡,自古就有登高远眺的习俗。上蔡县城西南的芦岗上,有蔡侯玩河楼,雄踞蔡国故城墙上。登上楼台远眺,西面嵖岈翠峰插云,东面洪河蜿蜒若带,周围数十里的村落、田亩、丘陵、林木、道路、沟渠,星罗棋布。尤其是上蔡县城,街道纵横,人如流水,车若蛟龙。因此,明清以来,经常有人到此登高赋诗。  

    作为对上蔡历史文化颇有研究的学者,柳书波认为,历代诗人对重阳节数不尽的咏唱诗中,都离不开赏菊、插茱萸、登高的节俗,但我们从上蔡县志史中看到,古代诗人对重阳节的咏唱,却别具特色。诗人们重阳节登山不是兴致所至,而是视为不可少的活动,事前相约结伴而行,步着桓景登高走过的路,沐浴着秦风汉雨的洗礼,登上蔡侯玩河楼,把酒临风,直抒胸臆,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北宋上蔡人祖无择为人仗义,对师友诚实。他不但勤政爱民,而且诗文也颇有名气。他在五言律诗《九日登城上亭呈都督水部》中写道:“何处称登临,高城接远岑。酒杯深映玉,菊叶细浮金。美景年年定,衰容日日侵。感时无限思,偏动洛生吟。”诗歌清新明快,情深景真,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颂。清修《上蔡县志·艺文志》曰:“史称其为人笃师友,工诗文。”

    清代康熙年间进士、上蔡人冀景隽的《九日登楼有怀》云:“重阳无伴独登楼,一望川原尽是秋。相国冢荒孤柏在,玩花台废野云浮。风高树叶萧萧下,水流龙潭细细流。无那故人天气远,菊黄萸紫总生愁。”因“无伴独登楼”,难免感到孤寂,美好的秋色也无心欣赏,看到的只是有几株阴森森松柏的相国冢和荒烟蔓草中的玩花台而已,就连那重阳节人们欣赏的黄菊、茱萸,看着也会让人生出几丝愁绪。  

    清代光绪年间举人、上蔡人李杰英的《重阳偕友登玩河楼》却是描写在望河楼瞭望景色和佩戴茱萸饮菊花酒时的另一番情景。重阳节将临,就“拟准重阳结队游”,到重阳日,诗人们雅兴满怀,结队登上冈山的玩河楼,放眼四望,落叶随风,江流贴地,雨余鸦噪晚,霜冷雁鸣秋,伴着结队登山、兴高采烈的诗人,大好秋色尽收眼底。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九九重阳节作为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节日,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一份重要历史遗产,其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价值仍然值得世人尊重。在今年的重阳节来临前夕,记者采访了部分专家和学者。历代诗人对重阳节数不尽的咏唱诗词中,都离不开赏菊、插茱萸、登高的节俗,而且多为伤感、离别、思亲而发,但记者采访有关专家、学者后得知,古代诗人对重阳节源于上蔡的咏唱,却别具特色。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驻马店新闻网 2013年10月09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泌阳下河湾冶铁遗址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