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驻马店 >> 历史传说 >> 传说赏析 >> 浏览驻马店

嫘祖被尊为蚕神的由来

2013/10/23 16:53:24 点击数: 【字体:


    摘要:嫘祖被尊为蚕神和蚕桑丝织的鼻祖,北周之后世代祀奉。究其原因在于传说嫘祖活动的时代与考古所见养蚕治丝的起源基本上处于同一时期;嫘祖为黄帝元妃,将嫘祖奉为蚕神更有权威和影响力;嫘祖被尊奉为蚕神更是为了促进蚕桑丝绸业的发展,进而促进纺织业的发展。这在中华文化史及科技史上均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嫘祖 蚕神 黄帝 蚕桑 丝织

  嫘祖被尊奉为蚕神,是中国蚕桑丝绸业的开山鼻祖。史书中记载她发明了养蚕缫丝技术,并在民间推广这一技术,受到后世的爱戴。嫘祖真正被尊为蚕神是北周以后的事情,在此之前虽然《淮南子》中也曾提到过“黄帝元妃西陵氏始蚕,即为先蚕。”可汉代祭祀的蚕神为菀窳妇人、寓氏公主,嫘祖为蚕神的地位没有得到普遍承认,直到北周嫘祖才做为蚕神被人们祭祀。那么,嫘祖为什么会被尊为蚕神?而且还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

  我国是蚕桑缫丝业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养蚕治丝传统,桑蚕在中国古代农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很早就有关于蚕神的记载,《史记·黄帝内传》载:“黄帝斩蚩尤,蚕神献丝,乃称织纴之功。”商代甲骨文中更是发现明确的关于祭祀蚕神的卜辞,如武丁时占卜求年于蚕神,祖庚祖甲时以蚕神与其他神并祭,以蚕神与祖先上甲微并祭,廪辛康丁时依然祭祀蚕神。这些卜辞证明殷代蚕有蚕神,称蚕示,与其他神或自己祖先同祭,被崇拜为远古神灵之一。[1]相传周代王后每年春天都要到北郊祭祀先蚕,而汉代皇后也要用少牢祭祀蚕神,祭祀的蚕神已经有了明确的记载即菀窳妇人、寓氏公主。《晋书·礼志上》中说:“周礼王后帅内外命妇享先蚕于北郊,汉仪皇后亲桑东郊苑中,蚕室祭蚕神曰菀窳妇人、寓氏公主,祠用少牢。”《后汉书·礼仪志上》称:“祠先蚕,礼以少牢”刘昭注引《汉旧仪》:“今蚕神曰菀窳妇人,寓氏公主,凡二神。”干宝《搜神记》卷十四载:“汉礼,皇后亲采桑,祀蚕神,曰菀窳妇人、寓氏公主。公主者,女之尊也;菀窳妇人,先蚕者也。故今世或谓蚕儿者,是古之遗言也。”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齐以黄帝为蚕神祭祀,《隋书·礼仪志二》说:“后齐……每岁季春谷雨后吉日,使公卿以一太牢祀先蚕黄帝轩辕氏于坛上,无配,如祀先农。”北周则首次正式将嫘祖和蚕神称号联系起来,将嫘祖奉为蚕神祭祀,《隋书·礼仪志二》记载:“后周制,皇后乘翠辂,率三妃、三<女弋>、御媛、御婉、三公夫人、三孤内子至蚕所,以一太牢亲祭进奠先蚕西陵氏神。”此后,嫘祖为蚕神的说法得到广泛认可,南宋罗泌的《路史·后纪》说:“黄帝元妃西陵氏曰倮祖,以其始蚕,故又祀之先蚕。”《通鉴外纪》载:“西陵氏之女,为黄帝元妃,始教民养蚕,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元代王祯《农书》称:“尝谓天驱为蚕精,元妃西陵氏始蚕,实为典要。”《清史稿·志五十八》载:“乾隆七年,始敕议亲蚕典礼……是岁定皇后飨先蚕礼,立蚕室,豫奉先蚕西陵氏神位。”清代吴乘权的《纲鉴易知录》也说:“西陵氏女嫘祖,为黄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后世祀为先蚕。”

  嫘祖之所以被尊为蚕神,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嫘祖与考古所见养蚕治丝业的起源基本上处于同一时代。许顺湛先生认为黄帝时代约在公元前4420—前2900年之间,如与考古学文化相对应,则黄帝时代相当于仰韶文化中晚期。[2]根据史料记载嫘祖为黄帝元妃,那么嫘祖所处的时代大致也应该在距今6500-5000年之间,而考古发掘证实距今6500-5000年恰好是中国蚕业生产的起源时期。1921年,在辽宁省砂锅屯仰韶文化遗址(距今约5500年),曾发掘到一个长数厘米的大理石制作的蚕形饰。其上的蚕形被学者确认为蚕。1926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发掘的民居遗址(距今约5600-6000年)中,出土过一个半截蚕茧。此蚕茧残长约1.36厘米,最宽处约为0.71厘米,曾被利刃所截。1958年,在浙江省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4700年左右)中,出土过一些纺织品。经鉴定,这些纺织品中有丝麻两类。丝制品有绸片、丝线和丝带,绸片尚未完全碳化,呈黄褐色,长2.4厘米,宽1厘米,属长丝制品。丝纤维截面积为40平方微米,丝素截面呈三角形,全部出于家蚕蛾科的蚕。1960年,在山西省芮城西王村仰韶文化晚期遗址中,出土过一个长1.8厘米,宽0.8厘米,由6个节体组成的陶制蚕蛹形装饰。1984年,在河南省荥阳县青台村一处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过一些丝、麻纺织品,其中丝织品除平纹织物外,还有组织十分稀疏的罗织物。上述出土文物说明:在距今6000年之前,蚕即引起我们祖先的注意和观察(甚至有可能已开始利用),在距今5000年之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已有了蚕业生产,也就是说,我国蚕业的源头,至少可以定在新时期时代晚期。[3]诚然,一千多年前的北周,人们还没有办法根据出土的考古材料考证中国蚕桑业的起源时代,但中国古代存在着一种祖先崇拜。顾颉刚先生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认为“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4]恰好说明了这一问题。古时候的人们当他们不能对某种事物的起源发明做出合理的解释时,他们更乐意把荣誉的光环放在古代圣贤身上。例如黄帝,古人将许多发明创造都与黄帝联系起来,《周易·系辞》记载黄帝做杵臼,“断木为杵,掘地为臼。”《世本》载:“伯益作井。”孙冯冀注云:“黄帝见百物始穿井。”《吕氏春秋》中说:“黄帝有陶正。”《通鉴外纪》详述说:“黄帝命宁封为陶正,以利器用。”《古史考》亦道:“黄帝时有釜甑。”《物原》则说:“轩辕作碗碟。”《稽古录》说黄帝“始制轩冕,垂衣裳。”《史记·封禅书》中说:“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帝王世纪》称:“自黄帝以上,穴居而野处”,“及至黄帝,为筑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轩辕本纪》记“黄帝筑城造五邑” 。《淮南子》说:“黄帝造车。”《古史考》称:“黄帝作车,至少昊始驾车。”《史记·历书》载“神农以前尚矣。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于是有天地神祗物类之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黄帝时代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发明时代、英雄时代,古人把杵臼、碗碟、车等的发明都追溯到黄帝。历史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渐渐地把蚕神与黄帝时代联系起来,在北齐以黄帝为蚕神来祭祀。而男耕女织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本形态,将蚕神与黄帝时代的一位女性联系起来似乎更为合乎情理,于是历史选择了嫘祖,嫘祖成为中国养蚕缫丝技术的发明者和蚕桑业的保护神。

  其次,嫘祖为黄帝元妃,将嫘祖奉为蚕神更有权威,更有影响力。《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通志·三皇纪第一》说:“帝娶西陵之女曰嫘祖,亦曰女节,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山海经·海内经》称:“黄帝娶妻嫘祖,生昌意,昌意降居若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将中华民族带入文明阶段,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受到后人极大的崇敬和爱戴,将黄帝的元妃嫘祖奉为蚕神,可以借助黄帝的光环,扩大蚕神的权威和影响力。反过来,将嫘祖奉为蚕神,又更能够彰显黄帝的英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我国古代女性是纺织业从业者的主体,将女性角色奉为蚕神更为适宜,汉代祭祀的蚕神菀窳妇人、寓氏公主以及嫘祖都为女性。《诗经·豳风·七月》记载了妇女们采桑的劳动场景:“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考工记》中将妇功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并列,合称为“国之六职”,“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饬力以长地财,谓之农夫;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墨子·非乐》也称:“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最后,嫘祖被尊奉为蚕神目的是为了促进蚕桑丝绸业的发展,进而促进纺织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丝绸制品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公元1世纪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公元23-79年)在其所著的《自然史》中写道:“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并说:“中国或作塞里斯,在希腊古语里意思是丝。”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就是因其是东西方之间运送丝织物的主要通道而得名的。丝绸业在我国古代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农桑生产。《汉旧仪》云:汉代置“蚕官令丞”,为指导全国养蚕事业的专职官职。《四民月令》中记载了从养蚕到缫丝、织缣、擘绵、治絮、染色的全部生产过程,说明养蚕织帛是当时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隋书·地理志》中记载:“豫章之俗,颇同吴中,一年四五熟,勤于纺绩,亦有夜浣纱而旦成布者,俗呼鸡鸣布。”宋朝奖励蚕织的诏令更是屡见不鲜,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3年)“命官分诣诸道申劝课桑之令”,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分遣诸路常平官专领农田水利,民增种桑柘者,毋得加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九月丙申“劝两淮民种桑”,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三月庚戌“诏郡县长吏劝农桑,抑末作,戒苛扰”。[5]明代下诏指出农桑为衣食之本,农桑成绩是官吏考绩的主要内容。除此之外,汉代以后统治者还通过“祀先蚕”的祭祀活动,以达到促进养蚕制丝业发展的目的。从北周开始嫘祖被奉为蚕神祭祀,统治者期望通过嫘祖的影响力和祭祀本身的示范作用,在全国形成重视蚕桑的局面,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嫘祖被抽象为养蚕缫丝技术的发明者,被尊为蚕神,其根本目的就在于以嫘祖为象征推动蚕桑丝绸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嫘祖是中国蚕桑丝织的发明者和养蚕缫丝技术的代表,是中国纺织技术的象征。嫘祖发明丝织的传说在中华文化史及科技史上均具有深远的意义。(王星光 马伟华)

  作者简介:王星光(1957——),河南省获嘉县人,历史学博士,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科技史、先秦史的教学和研究。马伟华(1984——),河南省渑池县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科技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1] 赵承泽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纺织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7-8页。

  [2] 许顺湛:《五帝时代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

  [3] 赵承泽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纺织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19-120页。

  [4] 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载《古史辨》第一册第6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5] 赵承泽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纺织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6页。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河南文化产业网 2010-01-09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