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国营
1.普通的语文老师
翻开商水县第一高中校友顾之川的简历,才发现他与一般的教师没什么两样。1976年,他从当时的汤庄公社两年制高中毕业后,便回村当民办教师。作为初中毕业班语文教师兼班主任,他除了要上初中二年级的语文课,还兼任初中一年级的政治课,有一段时间他还教过历史。
在学校里,新修的教室没有窗户,他就想办法买些透明塑料布钉上;麦收时节,他带着学生勤工俭学;夏收捡麦穗,秋收捡红薯,卖了用作班费。
2.从不安于现状
1977年秋季恢复高考。一心想走出乡村、见识外面精彩世界的顾之川,羡慕能够行走四方的记者,他毅然决然把自己的第一志愿填写上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事与愿违,他考上的是河南省淮阳师范学校。
1980年4月,顾之川毕业时被分配到商水的化河中学任教。一天晚上,他拨弄着学校的扩音器,正好听到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在播英语节目,内容竟是初中英语课本第一册的第一课。他马上找来初中英语课本,从此便开始自学英语。
1981年,河南教育学院中文专业本科班首次招生,顾之川勉强符合报考条件,但他凭着自己扎实的功底考上了河南教育学院。
在河南教育学院在职进修期间,他有了进一步深造的念头。一次上古汉语课,毕业于复旦大学的陈伟方老师,讲起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在我国学术界后继乏人,这激发起顾之川进一步钻研古汉语的兴趣。除了学院规定的课程外,他还与同学一起到郑州大学旁听训诂学、汉语语音史等课程。
从河南教育学院毕业后,顾之川于1983年调入商水县高中(现商水县第一高中)任教。这时的他又“不安分”了,课余他仍埋头复习。198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研究生。正是在报考研究生时,他把原来的名字“顾来喜”改为“顾之川”,取意于《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经过三年苦读,顾之川于1988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他被分配到青海师范大学工作。但是顾之川并没有因此停下前进的脚步,经过努力学习,他于1991年又考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系博士研究生。1994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后,他先后到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一路走来,他备尝艰辛。而他的经历也印证了“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
家乡寄语
顾之川
中州大地,豫东古邦。黄淮之间,京九线旁。周口商水,沙颍汤汤。平畴辽阔,宜农宜桑。良田百万,豫之粮仓。民风淳朴,泥土芬芳。父老乡亲,纯朴善良。历史厚重,文脉重光。马村陶器,至今传扬。章华台边,五谷保墒。秦时阳城,陈涉称王。辞赋宋玉,风流倜傥。秋生汉律,法学规章。袁绍袁术,敢作敢当。隋朝改名,“氵殷 水”始张。宋避君讳,改“氵殷 ”为“商”。寿圣寺塔,逍遥相望①。怀王扶苏,王家气象。白塔寺旁,香火轻飏。袁氏墓园,宿龙张皇②。叶氏庄园,气宇轩昂。汉时白果,郁郁苍苍。小磨麻油,美名传扬。固墙捞面,温润口爽。邓城猪蹄,三不厌尝③。砂锅烩面,唇齿留香。辣汁豆腐,回味悠长。今我商水,百业兴旺。政通人和,民庶安康。令君思治,编纂《榜样》。启迪后生,励志有方。中夜寄语,遥祝吾乡:读书治愚,文教为上。尊师重教,必将富强。教育兴县,可造辉煌。高瞻远瞩,梦想翱翔。浮想联翩,推窗南望。魂牵梦绕,夜犹未央。
2013年8月6日中夜写于北京
①寿圣寺塔与西华逍遥古镇隔沙颍河相望。
②白塔寺遗址内有袁世凯祖母及叔父的墓碑,碑文为徐世昌所撰,有“宿龙之原”语。
③食界称其“不粘手,不粘嘴,不粘牙”,号“三不粘”。
4.心系家乡教育
顾之川心系家乡,尤其是家乡的教育。尽管他是颇有名气的语文教育专家,但只要家乡召唤,他义不容辞,用自己的知识服务家乡,用智力造福桑梓。作为家乡人,每当在不同场合听到顾老师的学术报告,都会倍感亲切,骄傲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2003年,顾之川回商水老家,他不顾旅途劳顿,受县教育局之邀,为本县的高中语文教师做学术报告。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顾之川,只见他衣着朴素但不失整洁,为人朴实、随和、亲切。报告会上,他深入浅出,侃侃而谈,有着大家风范却又不失幽默风趣。对于大家提出的问题,顾之川总会耐心地引导大家思考问题的方向,让每个人自己去体会,去琢磨。
一次县里搞“村村通”工程,按照乡里的规划,“村村通”工程修路只修到村外,如果要修到村里,则需要村民集资。当时,集资款一时筹不齐,村干部为此发愁。顾之川得知消息后,主动为村里捐款5万元,他还特意嘱咐,希望可以把他最初任教学校的路也一并修好。
3.语文教材的编写者
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后,顾之川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及语文教育研究工作。他为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执行主编,教育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主编,编写了多套人教版初中、高中语文教材;并且发表出版数百万字的学术论著。作为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顾之川曾参与领导全国的中学语文教学事业。作为国内多家高校的兼职教授,他忙于传道授业、教书育人。作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及教育部考试中心的特聘专家,他为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与教师资格考试等事业默默奉献着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