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破解农村影视文化困局之探索
本报记者 张舒娜 通讯员王乾 文/图
早在1963年拍摄的《朝阳沟》曾作为样板戏风靡全国,40余年后的今天仍广为流传、久唱不衰。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典范,也明证了豫剧有其顽强的艺术生命力,戏曲电影市场庞大。而今的农村,一方面是戏曲电影的沉寂,一方面是基层百姓的呼唤,在有着极其浓厚的戏剧文化氛围、拥有丰厚精湛的地方戏资源和优秀的创作团队的河南,这是个令人尴尬的局面。作为传统“放映人”的周口市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筹拍的第一部戏曲数字电影《农家媳妇》的封镜,打破了这一局面,让大家看到戏剧电影的希望。此举也开了全国农村数字电影院线自拍电影的先河。
1
地方戏曲,土生土长的魅力
麦秸垛、红砖墙、小麦田地路边杨……这种中原农村司空见惯的场景,真实地出现在银幕上,你很难说清这是电影还是生活。把它糅和成既是电影又是生活的,是周口市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
有别于西部苍凉荒漠、东北林海雪原、东部碧海蓝天、南部都市风情,这部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拍摄的农村戏曲电影《农家媳妇》,属于地地道道的、打上中原文化烙印的本土电影,题材是农家故事、体裁是豫剧,拍摄地也是周口项城市郑郭镇一个普通乡村杨营村。
剧本改编自项城市剧作家创作的现代戏剧农家三部曲的第一部《农家媳妇》,几年前就由项城市豫剧团自编、自导、自演,以舞台剧出现的《农家媳妇》屡获殊荣,在河南省第十届县(区)级戏剧大赛中获得包括演出金奖在内的7项10个大奖。近年来先后在河南、山西、河北、安徽等地演出500多场,场场时而掌声雷动,时而沉寂无声胜有声。
项城市剧团作家李泓在剧本中展现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新面貌和农民获得生活满足后的精神追求,把孝敬老人这一主题赋予新的内容。浓墨重彩地塑造了折射着真善美光辉的农家二儿媳周玉兰,批判了不贤不孝的大儿媳贾香香。
影片内容和形式耳目一新,语言幽默诙谐,演员们唱腔圆润婉转。导演王建伟在编导时注重演员情感的细腻传神,让人们深思的同时深挖人物内涵精神,追求打造地方特色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