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信阳 >> 当代信阳 >> 真中河南人 >> 浏览信阳

河南人在北京 一个破烂王设在京城边缘的“书桌”

2013/7/31 17:16:54 点击数: 【字体:

  一百多年前,被誉为“千古奇丐”的武训靠行乞为生,办起了义学。17年前,目不识丁,从未进过学校的豫籍农民工陈复耀,靠捡破烂赚得人生第一桶金之后,效仿武训在首都办起了一所专门接受农民工子女的学校。17年来,在京、豫两地的携手关爱下,这所学校走出了 600多名大学生,也蹚出了城乡教育机会均等的理想之路。□东方今报特派北京记者 奚春山/文通讯员 于宙 杨永

  ●“破烂王”矢志办学

    7月8日,在两个星期的奔波劳累后,“校长”陈复耀“把心放到了肚子里”。他一手创办的“北京市大兴区京豫陈学校”,在面临第六次搬家时,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帮助,“校舍将全部由政府来盖”。位于北京大兴区的京豫陈学校,堪称中国内地最知名的农民工学校之一,是在京河南人陈复耀的心灵寄托。这所学校17年的坚韧生长,点亮了成千上万草根孩子的成长之路。1979年底,“穿着一件没有扣子的旧棉袄”,河南新县农民陈复耀来到了北京。来北京的目的是为了脱贫, 10岁以前,陈复耀没睡过被子,只能睡稻草。到北京后,陈复耀只能靠捡破烂为生。3年多后,陈复耀靠捡破烂积攒了1万多元,但“目不识丁”的他,不知道咋往家寄钱,只好把血汗钱藏在棚子附近的一个土坑里。1984年,机遇降临到陈复耀身上,陈复耀承包了一个工地的工程,第一次当老板,一个来月时间,就挣了2000多元,而那时一个农民在北京打工一年,也不过挣二三百元。1996年,陈复耀和手下700多名进城务工农民的孩子、百十名随迁子女,已经到了上学年龄。可当时北京还没有打工子弟学校,有一些公办小学可以接收这些孩子上学,但要收取借读费,每个学生4800元,打工子女没人上得起。陈复耀怕孩子们蹈自己没文化的覆辙,决定办个学校。同年8月,京豫陈学校成立。

  ●坚守 云开月明

  京豫陈,这个文绉绉的学校名称,来源于陈复耀朴实的想法:一个姓陈的河南人在北京办的学校 。虽然是因陋就简地把学校建在自己承包稻田旁的一个垃圾堆上,但68间的规模,让陈复耀投入了40多万。这40多万元,能在当时的北京市区核心地段买一套200多平方米的好房子。学校建成后,开学第一个月招了186人。两个月后,在校生达600多人, 学生全是来自信阳市的农民工子女。老陈办学,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体制障碍。按国家相关政策,1995年以前,义务教育的制度核心是属地管理,即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主要由户籍所在地负责,经费按照户籍学生数下拨。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往往被限制和忽视,虽然1996年这一问题已开始被重视,但只是在个别省市试点。在制度的障碍下,只得非法存在的京豫陈学校,在1999至2003年间,被迫搬了5次家。2003年8月18日,学校经过4次搬迁后,迁至北京大兴区西红门镇。在不畏艰难地坚守了8年后,2004年春,大兴区教委正式为京豫陈学校办理办学许可证,还批给学校15亩30年租期的办学用地。

  【人物档案】陈复耀,河南新县人,1979年开始了在北京的“北漂”生活,靠捡破烂为生。1996年,已经是老板的他为满足家乡子弟上学,自筹资金40多万元创办京豫陈学校。2006年6月,该校被第29届北京奥组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授予“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2007年度又被北京市教委确定为“北京市民办学校特色建设”项目试点学校。

  ●京、豫携手“为了孩子”

  作为为家乡父老解除后顾之忧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京豫陈从开办之初,就得到了家乡的关爱。新县教育部门给京豫陈学校派遣公办教师和校长,课本也由新县新华书店帮助订购。在为京豫陈解除非法办学的后顾之忧后,2004年9月2日,大兴区政府副区长于鲁明、区教委副主任孙勇为“北京市大兴区京豫陈学校”揭牌。2004年9月10日,北京市市委常委、市教工委书记朱善璐带着1000元慰问金,专程来到京豫陈学校慰问看望全体教职工。2006年9月1日,在京豫陈学校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典礼上,出现了时任北京市市长王岐山的身影。王岐山勉励现场的1100名农民工子弟:“你们的父母为北京的建设作出了贡献,你们有权利和北京当地的孩子一样,享受北京最好的环境、最好的教育。”近年来,大兴区教委先后为学校配备体育器材、自然仪器室、电脑室、图书室、多媒体教室、电视音响及办公设施价值50多万元,2006年秋河南省政府资助20万元改善办学条件。

  ■对话陈复耀再苦不能苦孩子

  东方今报:您从小没上过学,现在能认字吗?据说您现在还给孩子们上课?陈复耀:经过这些年的学习,我已经认字了,也学会了写字,但写的时候,会出现错别字。我每周坚持给孩子们交流,我讲不了课。但可以和孩子们讲我的人生经历。给孩子们树立一个志向。东方今报:和别的打工子弟学校相比,您这所学校,档次很高,听说还开设了音乐、美术课?陈复耀:17年来,我这里有600多个孩子考上了一本院校,和一些公办学校比,也差不多少,其中还有孩子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这样的名牌院校。东方今报:为了办这所学校,这些年您投入了多少资金?支撑您坚持下来的动力是什么?陈复耀:总体上投入了有2000多万,这些钱都是我的工程赚的利润,如果没有北京、河南两地党和政府的支持,我也坚持不了这么多年。我不想让农民工的下一代像我一样不识字,受人欺负。何况,再苦也不能苦着孩子。

  ■ 点评

  “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教育机会均等的中国梦,化为在京河南人陈复耀不畏艰难的实际行动,而在行动中,也体现出了众多在外奋斗的河南人的精气神。点评人:刘金山:河南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副主任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东方今报(2013-07-10)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