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小时候的周国平不能听见锣鼓响,一听锣鼓响立即逃课。为了学嗨子戏,他放弃了上学,选择了跟于二掌柜学唱嗨子戏。当时父母在公桥集开有小饭馆,也没有反对他弃学唱戏。父母之所以没有反对,是因为在旧社会嗨子戏艺人地位高于其他艺人。
从那时起,他便正式拜于二掌柜为师学习嗨子戏。当时于二掌柜师傅黄老聚还健在,虽然已经80多岁了,但每次演出,他仍然亲自率领师徒一大群前往,被人称为“灯三桌”。其弟子遍及阜南城乡及对岸河南的潢川等地。
周国平老人说,那时演唱嗨子戏老百姓称“地扑拉子”,大多是10个人左右。基本上剧目都是“老八出”,因为没有管弦乐,仅靠锣鼓敲点子,每个小戏最长不过半小时。行内称“七忙八不忙”,也就是说七个人演戏有点忙碌,八个人就不会忙了。通常都是两个人唱,五六个人打乐器。那时候穷,有时候到地主家演唱,为了让徒弟打打牙祭,一般都会多带人去。一般地主请班子也不在乎人多,他们图个热闹。那时候演唱嗨子戏都是不收钱的。
周国平老师从学校退休后,便在家搞艺术创作,76岁了依然精神矍铄。面对我们的采访,他各种唱腔仍能脱口而出,还忍不住站起来表演嗨剧的手眼身法步。周国平老艺人说,现在不是没有人喜欢嗨子戏,每当他从公桥到县城办事,城里的老戏迷都不称其名,而叫他“焦裕禄”。周老回忆说,他对演焦裕禄的情形至今仍记忆犹新,在县城淮光大剧院连演两场,场场爆满。观众每人手里拿着一本《焦裕禄手册》,上面有唱词,观众入迷得近乎苛刻,演员只要说错了一个字,底下的观众就叫嚷。演员也演得激情投入,当时周老扮演焦裕禄在病房里的那出戏,因为太逼真感人了,让扮演护士的赵文素一到病房里送药就哭得泪流满面。
3 嗨子戏的巅峰
新中国成立后,嗨子戏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力,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好气象。上个世纪50年代初,人民群众满怀翻身解放的喜悦,把嗨子戏的创作和演出活动推向了新高潮。在各地举行的庆功会、欢庆会和年节庙会上,嗨子戏频繁演出,深受当地人民群众喜爱。其创作内容多是表现新时代的喜悦、对旧社会苦难的追忆。此外,还有一些批判封建礼教,宣传新思想、新风尚的剧目。创作演出活动使得嗨子戏在艺术上日趋成熟,演出场所也逐渐由村头向舞台转移。到了50年代中期,嗨子戏已有一些剧目在各级汇演、调演中获奖,在阜阳地区已小有名气。
50年代中期,阜南嗨剧团曾在阜阳人民剧场演出过,盛况空前,演员们20多天都没有回家。当时北京来的记者采访了尹建民团长,《光明日报》还刊登了大幅剧照。从此,嗨子戏声誉如日中天。
嗨子戏正式搬上戏剧舞台后,整理改编剧目100多出,新编剧目20多出。其中的《打桃花》、《三击掌》为嗨子戏的保留剧目,曾参加过省地汇演,获得巨大影响。上个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这段时间是嗨子戏发展的全盛时期。演员阵容强大,除解放后第三代、第四代艺术上成熟、事业上成名的一些演员外,还陆续补充了戏校毕业的几十名青年演员,少长群贤,勤学苦练,使嗨子戏创作如火如荼。1963年阜南县嗨剧团曾赴芜湖、安庆、息县等地巡回演出,每到一地都是场场爆满,轰动大江南北。其后,又在省城连续演出半月,省市领导和社会各界踊跃观看,使阜南嗨剧再次誉满省城。
“文革”十年浩劫,传统嗨剧遭到禁演,被迫移植京剧八大样板戏。“文革”结束后,嗨子戏又获得了新生,再次焕发了艺术青春。在嗨子戏艺人共同努力下,嗨剧团重新排练上演了许多传统剧目,并创作了一批揭批“四人帮”、歌颂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新剧目,如《万分之一秒》,在阜南、阜阳两地连续演出,大受人民群众欢迎。1978年,阜南嗨剧团带着新编的《万分之一秒》赴省参加人大、政协两会演出。演出结束后,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同志亲切会见了剧组全体演员,对嗨子戏给予了极高评价。他说:“我在全国各地看了许多戏,嗨剧风格独特,天下独一无二。”
4 嗨子戏的独特魅力
阜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文化艺术的传承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淮河流域民间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里,阜南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嗨子戏。那么,嗨子戏的唱腔、语言和表演艺术有哪些特点?她又是以什么艺术魅力来吸引群众的呢?
嗨子戏的唱腔委婉、清脆、优美、动听,嗨子戏每句开头都用“嗨”字起腔,然后定腔,打板上韵。因此,嗨子戏便以其起腔多用“嗨”字而得名。她是在民间歌舞“红灯”、“旱船”、“小车子灯”等基础上演变发展起来的,只能唱些民歌小调和反映劳动者生活的小戏。主要流行于淮河中上游的阜南、颍上、息县、固始、潢川等地。在嗨子戏形成初期,艺人采取“围鼓坐唱”形式,演唱一些带有故事情节的“花腔小调”,表演简单朴实。
嗨子戏传统剧目文戏居多,武戏甚少,生活语言多,充满地方特色的俚语俏皮话又使其生动幽默,既含情脉脉又有狂野之风。由于其风格清丽,深受南韵影响,因此,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南方的芜湖、安庆、肥东、肥西等地颇受欢迎。应该说,那段时间是嗨子戏最辉煌的时期。
嗨子戏的唱腔与其他剧种不同处有:帮腔,即先由登场演员一人独唱,当唱到一定的地方,其他人不管嗓子如何、音色好坏都一齐帮腔,以避免演员过累,扩大音响,烘托气氛,增强效果。小嗓(假声),即是为了提高唱腔的表现能力,把音程跳跃的幅度加大,甚至高达10倍以上,一般在发音超过本声的范围时使用。有时也用些“嗲”腔,小旦用的居多。另外还有“连词”、“上簧”、“下簧”以及唱腔和锣鼓同时进行,形成以锣鼓起腔,自然转调,哭腔中抽泣的运用等。总之,嗨子戏使观众听后,顿感有情、有戏、有声、有色之韵味。嗨子戏的语言以本土语言为主,多以方言、谚语和歇后语构成乡音俚语,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也就是洪淮之音,使当地人听了备感亲切。
针对濒临灭绝的阜南嗨子戏,为保护这一特有的艺术奇葩,近两年,阜南县文化部门将逐步对阜南嗨剧艺术史、唱腔音乐、表演艺术进行保护;并对嗨剧艺术进行民间普查、收集、整理,拍摄音像资料,建立相关档案;同时还将建立嗨剧艺术人才保护及培养机制。在2006年阜南嗨子戏被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今年,阜南县文化局又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我国文艺戏曲百花园中,阜南嗨子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尤其引人注目。底蕴深厚、内涵丰富、流光溢彩的嗨子戏,在演绎民间原生态戏曲中,凸现当地民俗风情。无论是从流行地域、演出形式、艺术风格,还是文化内涵上,对沿淮人民在灾难深重的时代所吐露的悲情及豁达的人生状态所折射出的人文精神,阜南嗨子戏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其无可替代的唯一性。□张殿兵【原标题:“天下独一戏”的阜南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