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叔敖馆
2014/12/10 10:09:03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位于寿县城南30公里的安丰塘北岸,坐北向南,占地3000平方米,为祀楚令尹孙叔敖建,始建年代不详。据《水经注》载,“芍破水北经孙叔敖词下”,可知祠之始建不晚于北魏,明、清两代迭有修葺。现存大殿、还清阁、崇报门,词内外集中明、清碑刻19方,中有历代安丰塘碑记、安丰塘灌区图示、孙叔敖刻像及传略,是研究安丰塘的重要史料。
孙公祠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徽省寿县安丰塘畔的孙书敖祠堂。又名楚相祠、芍陂祠、安丰塘祠等。位于今安丰塘北岸,为祀孙叔敖造芍陂而建,始于何时尚未能详。安丰塘,素有“天下第一塘”之称。古名芍陂,为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后人为纪念孙叔敖,在陂北建有一祠,故名孙公祠。
孙叔敖,姓孙,名敖,字孙叔;父名孙贾,任楚国司马,后被斗越椒所害,孙叔敖避难于梦泽。虞邱相荐其贤于楚庄王,召为令尹。《史记?循吏列传》说。“孙叔敖者,楚之处土也,虞邱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为了发展生产,富国富民,他选择主要产粮区的寿春,利用南高北低、水源丰富的地理环境,修造芍陂水利,灌溉万顷,使楚国经济迅速恢复与发展,人民得其利。
据传,此举适合国情,深得人心,当地人民很早就在陂侧立祠以祭了。《水经注》“肥水”条下有记曰:“水北径孙叔敖祠下”,可见孙公祠始建日最迟也不会晚于北魏。宋王安石《安丰张令修芍陂》诗中亦有“楚相祠堂仍好在”句,明代宣阳侨郎王邦瑞《过孙叔敖祠》诗曰:“百里陂塘峙楚祠,万年伏腊动人思。爱存堕泪非残碣,功似为霖岂一时。” 据《寿州志》记载,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御史魏璋“重修之”;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知州刘概“增葺之”;清康熙间,州同颜伯?《孙公祠庙记》说祠有“殿庑门阁凡九所二十八间,僧舍三所九间,户牖五十有七户”;又说有古柏数株,遮天蔽日。游客到此,观芍陂壮举,仰楚相遗风,留连之余,可于庭、于廊、于庑、于树下、于南牖北窗,此轩彼栏,皆得以憩憩,偃仰随意,风雨寒暑所不及也。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寿州知州周光邻《芍陂楚相祠》云:“楚相祠堂柏荫清,芍陂晴藻碧烟横。欲知遗泽流长处,三十六门秋水声。廉吏可为终可为,衣冠今古式威仪。野人欲采塘花献,刚及西风稻熟时。” 经过乾隆年间多次修葺,形成一套祠宇制度。
正殿奉楚令尹孙叔敖像,东配明寿州知州黄克缵“木主”,西配清寿州州同颜伯?“木主”;东西庑配祭汉至清代致力于芍陂兴利的官宦48人,汉庐江太守王景以及兖州刺史邓艾位居前列。现存大殿、还清阁、崇报门和明清间碑刻19方。大殿三间,位于后进,硬山、马头墙、前提檐、立贴式梁架。还清阁位于中进,阔三间,深一间,两层密檐式,墙面出单挑砖雕华拱以承檐下。崇报门为前进,又称碑厅,面阔四间,东间阔3.3米,自东至西各间面依次递减;门设东边第二间正中,异于大殿,还清阁设门于明间的对称格局。碑厅内外墙上,嵌有近年自祠之内集中起来的碑刻19方,有历史上重修安丰塘碑记、禁止侵塘为田的积水界石记、安丰塘图、孙叔敖石刻线像及其传略、重修孙公祠碑记等。其中明代石刻塘图,可见塘的位置、水源、斗门、灌区概况,在水利科学史上有较高价值。乾隆四十年梁书丹之草体《重修安丰塘碑记》,亦常为游人所欣赏。
位于寿县城南30公里的安丰塘北岸,坐北向南,占地3000平方米,为祀楚令尹孙叔敖建,始建年代不详。据《水经注》载,“芍破水北经孙叔敖词下”,可知祠之始建不晚于北魏,明、清两代迭有修葺。现存大殿、还清阁、崇报门,词内外集中明、清碑刻19方,中有历代安丰塘碑记、安丰塘灌区图示、孙叔敖刻像及传略,是研究安丰塘的重要史料。
孙公祠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徽省寿县安丰塘畔的孙书敖祠堂。又名楚相祠、芍陂祠、安丰塘祠等。位于今安丰塘北岸,为祀孙叔敖造芍陂而建,始于何时尚未能详。安丰塘,素有“天下第一塘”之称。古名芍陂,为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后人为纪念孙叔敖,在陂北建有一祠,故名孙公祠。
孙叔敖,姓孙,名敖,字孙叔;父名孙贾,任楚国司马,后被斗越椒所害,孙叔敖避难于梦泽。虞邱相荐其贤于楚庄王,召为令尹。《史记?循吏列传》说。“孙叔敖者,楚之处土也,虞邱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为了发展生产,富国富民,他选择主要产粮区的寿春,利用南高北低、水源丰富的地理环境,修造芍陂水利,灌溉万顷,使楚国经济迅速恢复与发展,人民得其利。
据传,此举适合国情,深得人心,当地人民很早就在陂侧立祠以祭了。《水经注》“肥水”条下有记曰:“水北径孙叔敖祠下”,可见孙公祠始建日最迟也不会晚于北魏。宋王安石《安丰张令修芍陂》诗中亦有“楚相祠堂仍好在”句,明代宣阳侨郎王邦瑞《过孙叔敖祠》诗曰:“百里陂塘峙楚祠,万年伏腊动人思。爱存堕泪非残碣,功似为霖岂一时。” 据《寿州志》记载,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御史魏璋“重修之”;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知州刘概“增葺之”;清康熙间,州同颜伯?《孙公祠庙记》说祠有“殿庑门阁凡九所二十八间,僧舍三所九间,户牖五十有七户”;又说有古柏数株,遮天蔽日。游客到此,观芍陂壮举,仰楚相遗风,留连之余,可于庭、于廊、于庑、于树下、于南牖北窗,此轩彼栏,皆得以憩憩,偃仰随意,风雨寒暑所不及也。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寿州知州周光邻《芍陂楚相祠》云:“楚相祠堂柏荫清,芍陂晴藻碧烟横。欲知遗泽流长处,三十六门秋水声。廉吏可为终可为,衣冠今古式威仪。野人欲采塘花献,刚及西风稻熟时。” 经过乾隆年间多次修葺,形成一套祠宇制度。
正殿奉楚令尹孙叔敖像,东配明寿州知州黄克缵“木主”,西配清寿州州同颜伯?“木主”;东西庑配祭汉至清代致力于芍陂兴利的官宦48人,汉庐江太守王景以及兖州刺史邓艾位居前列。现存大殿、还清阁、崇报门和明清间碑刻19方。大殿三间,位于后进,硬山、马头墙、前提檐、立贴式梁架。还清阁位于中进,阔三间,深一间,两层密檐式,墙面出单挑砖雕华拱以承檐下。崇报门为前进,又称碑厅,面阔四间,东间阔3.3米,自东至西各间面依次递减;门设东边第二间正中,异于大殿,还清阁设门于明间的对称格局。碑厅内外墙上,嵌有近年自祠之内集中起来的碑刻19方,有历史上重修安丰塘碑记、禁止侵塘为田的积水界石记、安丰塘图、孙叔敖石刻线像及其传略、重修孙公祠碑记等。其中明代石刻塘图,可见塘的位置、水源、斗门、灌区概况,在水利科学史上有较高价值。乾隆四十年梁书丹之草体《重修安丰塘碑记》,亦常为游人所欣赏。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六安新闻网(2013-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