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郑镇江说,这庙会上卖泥叫吹的基本互相都认识,大家都是一个村民小组的,彼此之间还有亲戚关系呢。“谁让咱都姓个郑呢。”老人笑着说。
黄泥唤春回
走出庙会,已近中午时分。看着手里的泥叫吹,记者心里既兴奋又有些许担忧。兴奋的是泥叫吹深受淮滨当地及周边群众的喜爱,老艺人们通过自己的手艺能够获得不菲的收入,这样他们就更加有动力将泥叫吹这一传承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担忧的是,在传承过程中,艺人们难免受到各方的影响,逐渐地使泥叫吹变味。
在和倪宝诚老师的交流中,他也表达出了自己的忧虑。“在郑保民家里的时候,我发现他做的泥叫吹越来越大了。泥叫吹还有个名字叫‘小叫吹’,这个小就是它的特点。泥叫吹本身是玩具的一种,只有小一些,才能够让孩子方便地把玩。你要是把泥叫吹做大,做成陈设品,就会失去它本身赖以生存的土壤。”倪宝诚说,“做陈设、收藏,泥叫吹永远也比不上陶瓷、刺绣、玉雕等等,因为它本质上是民间的东西,做工、画工都不够精美。你让它在陈设品市场竞争,不就等于让叫花子去和龙王爷比宝,拿自己的短处去跟别人的长处对抗吗?”
在交流过程中,倪宝诚老师提炼出两句关于泥叫吹未来发展方向的话,一句是“泥叫吹还要是泥叫吹”,另一句是“泥叫吹不能永远是泥叫吹”。
第一句说的是泥叫吹的传承。现在很多的民间手工艺品,一旦与现代工业相结合,就会渐渐地失去它的本来面目,变得似是而非。“这是我们在非遗保护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难题。”倪宝诚说,“民间传统艺术是发源于民间的,它在本质上应该是未经雕琢的。就拿传统泥塑来讲,过去的艺人没有什么美术基础,就是通过日常对生活的观察,在塑形的时候信手拈来,一捏一抿,在随意中饱含着韵味,不讲结构,大胆夸张。如果把大量现代的美术、雕塑技法运用其中,就会失去其本来具有的独特的民间味道。当代泥泥狗和泥咕咕的生产中,已经出现了以模子替代手工的现象。这是绝对需要避免的。泥叫吹现在还完全依靠手工捏制,还保留着传统工艺的特色,这是难能可贵,需要加以重视和保护的。”
第二句说的是泥叫吹的创新发展。泥叫吹作为传统的泥玩具,如今在各式各样现代化玩具面前,已经显得多少有些不合时宜。如果继续走泥玩具的道路,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总有一天会被完全淘汰。但是淘汰的应该仅仅是这种形式,而不应该是其中蕴含的对生命的尊重与崇拜。如果可以把泥叫吹的文化本质提炼出来,形成具有生命力的文化符号,并将其广泛地运用在艺术衍生品中,如同现在对泥泥狗的开发一样,泥叫吹的生命会得到更长久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