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信阳 >> 信阳工艺 >> 工艺赏析 >> 浏览信阳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罗山皮影

2012/8/13 9:39:24 点击数: 【字体:

罗山皮影
罗山皮影
      
    罗山是中华民族较早开发的地区之一,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罗山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不断创造和发展了具有浓郁民间特色的本土文化,皮影戏就是它们的典型代表。逢佳节、庙会和喜事吉庆,人们不仅要割肉打酒,而且还要唱一台皮影戏来招待远亲近邻。
      
    罗山皮影,以其影人制作精良,形象漂亮,音乐旋律流畅,唱词雅俗共赏,道白如诗吟唱,剧团接请方便,舞台搭装简单,演员五至七人,任时随处能演,几百年来一直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好似红艳艳的山杜鹃,绽放在豫南大地上,向人们展示着俏丽,吐释着芬芳。 
      
    一、罗山皮影起源、发展、演变

      
    中国皮影始于西汉,兴于宋代。据老艺人熊自元、林芝梅、岳义成等人讲,在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至1566年)罗山就开始有皮影戏,距今已有460多年的历史。经过几百年和多少代皮影艺人的加工、提炼,罗山皮影已经成熟为生、旦、净、丑行当齐全,胡琴、锣鼓等构成的乐队较为完整,唱腔有板有眼或亮亢激烈,或起落平稳的戏剧艺术。
      
    罗山皮影开始以胡琴、锣鼓伴奏,故曰丝弦剧,后转化为南调、挪调,再后来由人声接腔,丝弦就逐步消失了,当代已完全成了由唢呐代人接腔。
      
    据老艺人讲,罗山皮影源自河北滦州(现属唐山),初来时为水影子(大影子,高约90厘米),后来转变为二水影子(中影子,高约60厘米),至今罗山皮影所操的影子皆为二水影子。
      
    二、皮影制作

      
    罗山皮影之所以具有十分顽强的生命力,与它独有的形象逼真、造型个性十分突出的皮影人密不可分。罗山皮影的影人都是当地艺人制作,影人的形象栩栩如生,颇具豫南人的生理特性,得到当地老百姓的偏爱。罗山皮影人的制作需要四道工序,每道工序需匠人精心尽意一丝不苟才能成功“分娩”一个影人。其制作过程如下:
      
    1、制作。罗山皮影的影人都是用牛皮、驴皮制作,它要求制作影人的皮料硬如铁皮,韧象丝绢,亮似玻璃。所以,制皮是制作影人的关键。首先将材料(牛皮、驴皮)放在有纯碱的溶液中浸泡,浸泡的目的是便于褪毛和去掉皮板上的油脂肉筋,浸泡时间中要翻动一、二次,使皮子均匀接触碱液。皮子泡好后捞出滤水,用刮刀刮净油脂肉筋和毛。再将皮料放清水中浸泡七天,捞起抻平晾干。皮料晾干后,按影人部件的大小,将皮料裁切成型,此道工序又称下料。料下好,再次精心选择将那些不平整和有褶皱皮料进行平整,即用锤面平光的铁锤,在十分平而光滑的铁砧上精心锤锻,锤得皮料光平透明为好。
      
    2、过稿、镂刻。过稿和镂刻是将一块平面而又毫无生气的牛皮(驴皮)变成具有鲜活生命皮影人的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罗山制作影人的老艺人都珍藏有师傅或师祖传承的影人黑白稿。过稿时先将裁切好的皮料放于黑白稿上,然后用毛笔过描下来,描稿要一丝不苟,不差毫分。黑白稿过下来之后就可镂刻,镂刻前先用温水打湿毛巾将皮料润一下,使皮子变软,便于行刀,省些腕力,镂刻时根据人物脸谱、发式、服饰下刀运力,或棱角分明,或圆润飘逸,粗重纤细得当,透刻半透刻适宜。镂刻成功后,将半成品影人码好放平,上压重物促其成型待用。
      
    3、上色、固色。皮影镂刻成功后,应该乘着皮板质地松疏时上色。罗山皮影人物制作上色通常用五种颜色,即稀绿、丙红、肤青、藤黄、焦黑。上色时需按祖传技法着色,循赤、青、黄、绿、黑依次进行,着色要充足,涂抹要均匀。当一批影子全部上好颜色后,就要对其上油固色。固色用的油需用当地桐油配以砣砷(釉)等化学物质特别熬制,老艺人根据一批活的皮料量而用油,将桐油放在铁锅里用火熬制,边熬边搅,排除油中水份,增加油的浓度,待到锅里的油起粘丝时停火,继续利用锅灶余热加温,边搅拌边看油丝(丝短为嫩,丝长为老),油丝能起2至3寸长时立即端锅离灶,老艺人讲此油不老不嫩,火候正好。油凉透后就可以上油。上油不仅能保持色彩鲜艳不褪,而且能增加皮影人的光泽度和透明度。
      
    4、连缀。连缀是制作皮影的最后一道工序。一帧皮影人物是由多节部件连缀。一般二水影子上身两节,手和胳膊四节,在两节相交边缘的中间,选一个点用粗棉线连缀。这样连缀起来的影子各个关节活动自如,全身可仰可俯,手腿能伸能屈,演员操作起来得心应手。
      
    连缀后,用准备好的三根石竹安支棍架(石竹长40厘米),一根石竹用细铁丝拧缠于影子颈部固定,使颈部成为双层,这样此身影子就可以一身多面承担多个角色,演出时只须调换面孔头饰即可。另两根石竹分别装于两只手的腕部固定。完成了上面全部工序,一个色彩鲜亮、个性鲜明的影人就“呱呱”坠地了。
      
    三、唱词与道白

      
    罗山皮影演唱的内容十分丰富,到鼎盛时期,师傅口授相传有410多个剧目,经常唱的有49本231个剧目,很多是古典名著,如《封神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岳飞传》、《杨家将》等传统名著。罗山皮影演唱,虽以名著为脚本,却不照本宣科,而是将其故事情节更加紧凑,同时创作出极具豫南风情的唱词。这些唱词如诗如歌,既通俗易懂又不失韵律,还有谚语、歇后语、俚语相夹其间,从效果上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雅俗共赏。如书生的唱词引用的古诗“双双飞雀落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农村老妇唱词常见“人到老来奔花台,手攀花枝泪满腮,花开花谢年年有,光阴一去不再来”。不同的人物借用不同的名诗佳句作唱词,因此罗山皮影唱词具有非常强的儒雅感染力。
      
    罗山皮影戏的道白多于唱词,一切人物故事的起因、发展和高潮,都是通过道白来表现。道白用豫南地方方言,其间很多地方或引经注典、或夹以农事谚语、民间笑话、乡村俚语。如:习的是撬门拧锁,爱的是风大月落,百般手艺都不会,精的是一字的生活——“偷”;再如:“麻混细雨满天星,滚汤锅里结冰凌,老鼠咬住狸猫腿,四两小鸡斗老鹰。”既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这些道白豫南地区群众耳熟能详,大家十分喜爱。
      
    四、罗山皮影的音乐与唱腔

      
    罗山皮影的音乐和豫南鄂北的民歌、小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其唱腔高亢、明亮、悠扬、委婉,地方特色十分突出。它的整个音乐由唱腔、唢呐帮腔和打击乐三部组成,节奏明快,旋律流畅。
      
    罗山皮影戏唱腔音乐是板腔为体为主,曲牌体为辅的混合音乐唱腔,多数是一板一眼,节奏、速度有快有慢,多为“徵”调式,其板式简洁干炼,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有板无眼类,她共有五种唱腔。
      
    罗山皮影戏发展到鼎盛时期,其音乐唱腔又有东调、西调之分。东调音乐唱腔特点是亮亢激昂,适宜唱武场戏;西调音乐唱腔的特点是起落平稳,轻扬、板式慢缓,悠扬婉转,适合唱文场戏。近20多年来,由于皮影市场不断滑坡,演员演唱删繁就简,东调西调的特点已不再明显了。
      
    五、罗山皮影的表演操作艺术

      
    罗山皮影表演的演员双手操持支撑影人的三根小棍,使影人的形象映于帐上,其行、止、动、静、喜、怒、哀、乐,全靠演员操持影子的基本功。几百年来沿袭至今,业内人士说得好:“皮影戏好学,三根棍难戳。”
      
    一是小动作操作,多用于文场戏,有起、坐、走、观、饮、叩首、指责、接奉、整冠、捋髯、束带等。
      
    二是大动作多用于武场戏。如腾云驾雾、打虎擒龙、带兵叫阵、校场比武等。无论是大动作或小动作,力求表现剧中人物的神与情,这就要求表演者既要有高超的操影艺术,又要对剧情深刻理解。
        
    六、罗山皮影的编制与演出程序
      
    1、皮影的编制。罗山皮影以皮影戏箱为单位,一担(两只)箱就是一个皮影队,皮影队员少的6人,多的7人,其中唱师2人,乐队4~5人。一个皮影队(一担箱)配套皮影人多少不等,一般说约在50身左右,男身占三分之二,女身占三分之一,影人的脸谱80个左右,帽子150个以上。另外,有刀、枪、斧、铖等各式兵器30余件,马、虎、龙、凤、麒麟、四不象等走兽飞禽,以及宫殿、门窗、车船等道具。皮影戏箱又分头箱(乾箱)和脚箱(坤箱),头箱专放影人,脚箱专放乐器。没有演出任务,在家里存放时,头箱放置在脚箱之上码好,此为先师传下来的规矩沿袭至今。
      
    2、演出程序。罗山皮影戏一天三场戏为一本(夜晚一场戏为灯戏),无论一个影队在一个点唱几天,其头场戏演出过程如下:
      
    (1)发箱。过去唱戏,一般是东家头一天晚上派人到皮影戏箱主家请戏担箱,然后箱主于当晚通知演员和演奏员。现在由于通讯发达,请戏不再提前派人担箱,只是打电话或打手机相邀即可。
      
    (2)搭台。皮影戏队员一到东道主家,前台大师傅即为东道主撰写祈文,书写对联和商定剧目,其他队员开始搭台。据老辈人讲,过去搭的皮影戏台是高台,是用6条板凳、7扇门板外加一个风簸搭台。因此,才有“6条板凳7扇门、离了风簸搭不成”之说。现在搭戏台简便多了,用两把家庭常用的椅子面对面绑在一起,椅靠上横着平放一块门板,在门板上撑起早已加工好带来的长6尺、宽3尺的长方形幕帐,即为前台。
      
    戏台搭置后,前台师傅开头箱,亮挂影人。大线挂文武净、八卦衣、官补、八团,中线挂马褂、短袄,下线挂旦角服饰。并把整场人物脸谱、服饰配戴停当后,台师傅开脚箱,取乐器,开场打闹台。
      
    (3)偿台。近十年来,由于受多种文化娱乐形式的冲击,罗山皮影戏已不单是为群众带来娱乐的一种活动,而且是人们祈盼幸福、憧憬未来的一种寄托。眼下人们每逢娶妻生子、造房盖屋、学子中榜、孩子周岁、母牛生犊等喜事,亲朋好友都要前往庆贺,唱影子戏几乎成了庆贺喜事的一种程式化的礼仪。因此,偿台成了现今唱皮影戏的第一道程序。偿台是东道主将准备好的贡香、火纸、蜡烛、鱼、肉、白酒、挂面(俗称三牲祭礼)、红封子(钱)、香皂、毛巾、香烟等一盘托出,燃放鞭炮送到舞台帐中,乐队奏乐,大师傅双手接过,鼓乐齐鸣,燃放鞭炮,点亮蜡烛,焚烧火纸,主人跪拜,神戏开始。神戏由前台大师傅主持,然后焚烧祈文,动请太白金星,言明某时、某地、某人为某事答谢众神和众仙,同时烦请太白仙人邀请各路神仙下凡驾临此事,福佑全家。偿台戏可长可短,一般唱一个小时左右。
       
    七、罗山皮影影响和现状

      
    皮影这朵民间戏剧之花自明朝后期传入罗山后,很快在豫南山区生根、繁衍、开花,至盛花期,全县有47个皮影演出队,常年活跃在大别山区的罗山、光山、新县、大悟县等地,经常演出的416个目,每场戏的观众少时也有三、四百人,多时达千余人,为群众送去了无穷的欢乐。
      
    20世纪四十年代,罗山彭新杨店杨龙山制作的皮影人物就飘洋过海销往美国。
      
    建国前夕,罗山周党著名皮影艺人詹国祥带着罗山皮影去台湾,很快将罗山皮影在台湾传播开来,并传到美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1964年,罗山皮影表演现代戏《血泪仇》,参加信阳地区汇演,荣获优秀奖,获奖金300元。
      
    1984年、1985年,生于皮影制作世家的杨义成和自学成才的岳义成,设计制作的皮影人物造型,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河南民间艺术展览”,后又在广州展出,获中外专家、学者好评。
      
    1986年,罗山县文化局组织文学、美术、皮影、音乐等专业人员对皮影进行改革,试点选在彭新镇,制定“四有标准”:有固定脚本、有灯光字幕、有女演员演出、有音乐唱腔变化。改革成功制作了眼动嘴动的影人,创作运用了间奏曲,增加了琴、笙、箫乐器,使用了蓝色天幕,将幕帐放大,幕可以拉动,场次与唱词打上字幕,培养了10名女演员登台演唱。省文化厅对罗山皮影改革给予了大力支持和肯定,派人对改革后罗山皮影录制了音像。1994年,日本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派学者来罗山调查皮影戏相关资料,并在其校刊和日本有关媒体作了报道介绍。1995年,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来罗山周党录制皮影演出全过程,向东南亚播放。
       
    近些年来,罗山皮影戏象电影和其它剧种一样日益冷落,陷入窘境,其文化娱乐功能逐渐消亡。唱戏者年至古稀,看戏者七十开外,看戏的和唱戏的都后继乏人。村民如有喜庆之事,事主还要拿好烟、敬香茶、请湾邻捧场看戏,不然就显得很冷清,所以常常是看戏的没有唱戏的多,也很少有人接戏请戏唱戏了。再过若干年,罗山的皮影艺术可能会失传,对其抢救发掘已刻不容缓,应该及时组织文学、音乐、工艺等相关人士,将罗山皮影艺术整理加工成音像资料传于后世。【原标题:罗山皮影】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根在中原信阳站 2011-8-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