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前,当年仅35岁的王继勇放弃乡林业站的工作,白手起家创建“飘安”时,许多人说他脑子有毛病……
14年后,河南飘安集团发展成为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1.2亿元,职工1100余人,年实现产值过亿元,创利税近2000万元,生产经营的医用脱脂纱布、脱脂棉、医疗器械、一次性无纺布制品4大类、36个系列、450多个品种。
14年来“飘安”的发展轨迹,是一条充满艰辛的路,是一条令创业者愉悦振奋的路……
飘安是从废旧钢材市场上拣来的
初见王继勇,已是“大老板”的他言谈举止还是摆脱不了那份质朴。
王继勇出生在长垣县张三寨乡马安和村一个农民家庭,当兵退伍后被安置在乡林业站。
“人生能有几回搏”,王继勇一封辞职信选择了另一条路。随后,他打过工,放过电影,搞过窗纱加工,干过卫生材料推销业务。1989年春,王继勇 从报上看到一则信息,国内外医疗卫生材料缺口较大。他想:马安和村周围的几个乡都是棉花产区,原材料充足,农村富余劳动力多,又有许多从事卫生材料推销业 务的人员,与其为外地厂家推销产品,何不自己办厂?
办厂?谈何容易!据行家估算,办卫生材料厂,仅一个煮布锅就需10万元,加上浆纱、织布、化验等设备以及厂房、流动资金,投资最少需要50万元。而王继勇求亲借友,只凑了5万多元。家人、乡亲劝他不要冒这个风险,可他认准一个理:干事业,肯定得冒风险,风险就是机遇。
没厂房,他就带领弟兄们自己打坯烧砖用石棉瓦建厂房;没设备,为了省钱,就到兄弟厂求援,买别人闲置不用的织机、锅炉、煮布锅、烘干机、脱水机等;缺零件,骑自行车往返50公里,到邻县的废旧钢材市场购买……
可一些关键的技术问题无法解决。王继勇先到周口、郑州、焦作及山东曹县等厂家考察,都吃了闭门羹。但他没有气馁,托熟人又找到一个厂家,还是不 行。于是,王继勇干脆在这个厂附近一家小旅店住下,每天往厂里跑,踢烂了门槛,磨破了嘴皮,由于天气变化,加之多日劳累,他发起了高烧,当他踉踉跄跄又来 到厂里时,一下子晕倒了。他的真诚和执着感动了该厂厂长,厂里决定派技术员帮他解决问题。
一个简易卫生材料厂就这样诞生了。1990年初春,王继勇终于生产出了第一批医用卫生材料,并且顺利通过了省级鉴定。
树百年飘安
十几年的创业历程,使王继勇深深体会到:建一个厂难,树一个厂更难。
随着时间推移,原先作坊式的卫生材料厂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王继勇不断浓墨重彩地抒写着“大手笔”:
1993年,王继勇把3年的盈利和贷款数百万元投入到企业扩建,拆除了简易厂房,建成2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标准化的化验室和质检中心,引进国内先进的氯氧双漂生产线,700多台先进设备使企业如虎添翼。
当年,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王继勇组建“新乡飘安卫材集团”,并在北京、深圳、济南、昆明等2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办事处,触角伸到了全国各地,一个中国卫材行业的航母已现雏形。
1996年飘安集团投资1500多万元建成万锭纺纱厂,保证了原材料的及时供应,同时,购进高速整经机、浆纱机等卫材设备,形成由原棉、纺纱、织布、漂染、消毒杀菌一条龙的卫材生产线。
1997年飘安集团第二条由电脑控制的脱漂生产线投产,不仅使产量提高了3倍,产品一级品率提高了20%,并上了一套脱脂棉生产线和医疗器械生产线。
飘安集团引进德国E·PA医用卫材生产线项目,该项目是以纯棉纤维为原材料生产的可降解纯棉无纺布,废弃物可自然降解,是典型的环保型卫生材料。该生产线投产后,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在亚洲也是少有的,它标志着我国卫材行业已走入国际先进行列。
目前,飘安已成为拥有纺纱、织布、脱漂、深整、医疗器械等26个分公司,消毒、质检两个中心和一个卫材研究所的全国最大的卫材生产企业。
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关键。从建厂那天起,王继勇就把产品质量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制定了严格的工作制度和产品质量标准,使每一个岗位,每一项操 作,每一道工序,都有章可循,在纪可遵;并推行自检、互检、定检的“三检制”,实行“四把关”,即原材料进厂关、生产工序关、产品出厂关、售后服务关,与 工资奖励挂钩,将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王继勇告诉记者:“企业一天天地做大做强,自己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思路、眼界跟不上。要树百年飘安,自己不‘充电’不行。”为此,高中毕业的他 若饥若渴地利用闲暇时间学习,并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矩:无论再忙每天读书1小时,不断地“充电”。同时,他还经常走出去取经求宝,借鉴“他山之石”。个人 需要不断“充电”,企业同样也需要。为解决先进设备与农民职工素质低的矛盾,王继勇投资8万元办起了培训中心,重金聘请高级技术人员给职工进行化工、纺 织、卫材行业系统培训。同时采取以老带新、以师带徒、岗位练兵、选人到大专院校深造等形式,实施“人才战略”。据了解,飘安集团具有高级职称的已近百人, 一般职工都达到了中级工水平。
富裕献乡亲
王继勇成功了,飘安壮大了,周围的百姓也富了。王继勇说:“当年下海闯荡,一方面是为自己,但更主要的是希望自己能够在家乡贫瘠的土地上带领乡亲闯出一条小康之路。因为自己是共产党员,因为家乡太穷了。”
王继勇所在的马安和村只有500多口人,1991年人均年纯收入还不到400元。村里有三多:文盲多、光棍多、困难户多。王继勇办厂以后,为了 带领群众致富,他把一班儿青年招聘到公司上班,为信息灵、有经商头脑的青年,让利提供货源,或赊给产品,让他们搞推销赚钱;对中老年人,把半成品送上门, 让他们搞加工,发展庭院经济,使全村家家有项目,户户无闲人。
村民王纪合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王继勇把他兄妹3人安排到飘安上班,每月收入1200多元;村民王纪俊有病,一家4口人全靠妻子操劳,生活艰 难,王继勇先后把他们一家4口人安排在飘安上班,月收入达到2000多元。如今的马安和村有180人在飘安上班,年人均纯收入达3000元以上,昔日有名 的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当地残疾人无路谋生,王继勇听说后,便主动把他们招聘到公司来上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如正常人一样赚钱生活。丁栾村的张胜全由于腿残, 无重体力劳动能力,但他有娴熟的电工技术。王继勇便把他请到公司来上班,为他发挥特长提供了天地。据了解,公司内现吸收的残疾人有六七十人之多。
马安和村富了,周围乡村的农民也纷纷想进厂工作或要求推销产品,王继勇都尽最大努力满足他们的要求。他说:“飘安集团能有今天,离不开乡亲们的支持,飘安好像龙头,伸向全国各地,附近乡村的千家万户就是龙尾,大家一齐致富是我的心愿。”
为丰富职工和村民的生活,王继勇还成立了“飘安文工团”,每逢月末和节假日都要举办晚会,把一些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节目送给村民和职工。他还热衷于公益事业,捐款30万元修路、建学校,仅向希望工程捐款就达16万元。
飘安集团目前共带出了全县9个乡42个加工分公司和一个卫材专业市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万余人,创社会效益近10亿元,形成了长垣县又一支柱产业———医用卫材产业。(吕佩义)(原标题:创业的魅力——记河南飘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