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情演出
认真教学
本报记者 马丙宇 通讯员 杨晓燕 张英俊 文/图
近年来,在“文化下乡”把精彩送到乡村千家万户的同时,原阳盘鼓文化 却悄悄地在乡间的土壤中慢慢成长,枝叶不但长满了农村,还伸展到城市。原阳县数以千计的农民放下锄头、背起盘鼓,敲敲打打进城来,给市民送去了欢乐和震 撼,给自己带来了充实和富裕。据统计,目前原阳已成立文化龙头企业,拥有专业鼓队116个,队员3000余人,年收入约1000万元,演出足迹遍布北京、 安徽、山东、湖北、福建等省、市,多次在国家、省、市的一些大赛上获奖。
如今,盘鼓已成长为原阳的一个文化产业,众多农民在这个产业链 上得到了实惠,“进城表演,回家分钱”现已是很多农民鼓手的习惯。原阳县则提出了打造中国鼓舞艺术之乡的目标,期望到2015年,鼓队增加到400个左 右,演职人员及经纪人队伍壮大到1.5万人以上,年收入突破亿元大关。
4月12日,记者来到原阳县盘鼓的发源地——原武镇,见到了农民鼓手的原生态。
1
初见李永锋,记者不敢相信他已经34岁了,我们都认为他只有二十七八岁。而他却满脸铺着笑容:“看着年轻,估计和打鼓有关系。”
“你想,天天蹦蹦跳跳的,身体就好;每次随队出去,开眼界、长知识,也算是免费旅游了,心情就好,叫谁都得看着年轻。”
李永锋是官厂乡大李厂村的农民,同时也是盘鼓爱好者。26岁那年,他在家没事看到人家打鼓怪热闹,就背上盘鼓试了试,这一试就爱不释手了,由劳作之余的爱好成了生活中的主业。
随着技艺的娴熟,李永锋成了鼓队的顶梁柱,有时还客串到其他鼓队充当旗手。旗手在鼓队可是个灵魂人物,就像乐团的指挥,千军万马都归他管。
提起收入,他有点儿不好意思:“咱不靠这个,我有辆三轮汽车,没有演出和训练时,我就跑跑生意搞运输,但什么事都不能耽误了打鼓。因为有这个爱好,别说挣钱,就是赔钱我也干。”
绕了一大圈,李永锋才告诉记者,“因为我是全活,收入会高些,一年就是8000多元。”
通过采访,记者得知绝大部分鼓手都和李永锋一个样,是“上场演员,下场农民”。但有些鼓手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职业的鼓手教练,成了吃“专业饭”的农民。
“现在像我这样的教练人数不是很多,就几十个,主要是教新队鼓谱和一些其他的技术。”娄宏涛是原阳盘鼓的一名专职教练,虽是农民,但他全年都在周边的村镇教新鼓队打鼓。他是官厂乡柳园村人,从初中毕业到现在一直在打鼓,并打出了名堂,现在已是河南省舞蹈家协会会员。
娄宏涛告诉记者,他如今一年到头都闲不住,去年就教了12个新鼓队,每个鼓队说是教半个月,但一般都得一个月的时间。到了地方,村里管吃管住,日子过得还很舒心,整天干得都是高兴活儿。
现在娄宏涛每月的工资是1600多元,众人都笑着说,人家吃住什么的都包了,他这钱的含金量可高。听到这些,娄宏涛也憨厚地笑了。
2
“成立鼓队非常偶然,是娄本森到俺家做红薯粉条,劝我成立一个新鼓队,加上俺也喜欢,就拉了一个队伍。打鼓除了能赚钱,还能打出和谐来。”
王有祥是官厂乡全屋村地道的农民,按往常的年景,他春节过后就会到外面打工,虽说年纪大了,但干一些杂活还是舍得下力的。
但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王有祥的生活轨迹:2009年春节前,已是柳园村鼓队领队的娄本森到王有祥家做红薯粉条,两个人闲来无事就聊了起来,娄本森劝他成立一个新鼓队,并给他算了算经济账。
“当时就觉得这是个好事,比在外打工有意思,但我还是担心没人教我们,直到娄本森答应俺找教练教我们,俺才下决心拉出一支队伍来。”
去年春节一过,王有祥就带着1万多元钱到郑州购置了盘鼓和服装。村“两委”听说后也大力支持,说教练的费用由村里出,并告诉新队员,谁打鼓谁出鼓钱和服装钱,结果不到一个小时,东西就被村民领完了。去年正月二十二,全屋村鼓队算是正式成立了。
经过一个月的训练,全队的40名农村妇女已能在旗手的指挥下表演常见的节目了。看到这个成果,王有祥很高兴,没想到这些下地干活的妇女还真有些巾帼英雄的风姿。
成立了鼓队,就得带着她们赚钱,不然就没吸引力了。由于是新鼓队,请的人家并不多,去年一年才收入1万多元。“这是正常现象,大家都理解,今年就不一样 了,光今年春节到二月半,45天时间我们就收入快2万元,其中一次还打到了省外。赚钱还在后面呢,你信不信?”王有祥高兴地说。
打鼓除了能赚钱,还能打出和谐来,把村里的留守人员组织起来,少了家长里短,多了干事的热情。这是王有祥对打鼓的另一个认识和理解。
王有祥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鼓队有个女队员叫孙红娟,由于种种原因,28岁的她和婆婆过不到一块儿,天天磨嘴皮,她的孩子也不让婆婆带,老人很伤心。加入鼓队后,她的孩子没人照顾了,王有祥和其他队员就趁机从中说和,提出让老人看孩子,她安心打鼓。结果,现在婆媳两人好得很。
“你说,这是不是打出来的和谐?”王有祥自豪地反问记者。
3
“现在我们是市场化运作,公司为全县的鼓队服务。有了演出单子,人数不够时,我们就在几个甚至几十个鼓队中挑队员,再进行统一训练、表演。现在我们的鼓队多次获得大奖,在外地名气大得很。”
杜学修原是原武镇文化站站长,从小就喜欢打盘鼓,在20多年前,他就和杜学仁一块儿拉起一支盘鼓队,但他没想到现在打盘鼓变成一种职业,自己还成立了公司。
杜学修告诉记者,原阳盘鼓源于唐代,兴于武则天的亲封。相传公元686年武则天欲封禅于泰山,途经原武,民众自发组织百面大盘(即盘鼓)十里相迎,鼓声雄壮,气势轩昂,武则天大悦,钦封原阳盘鼓为“大德胜”。
杜学修说,前些年盘鼓队都是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鼓谱,人数都是三五十个,承接不了大的项目,只能在家门口接一些小活儿。这几年,县里非常重视原阳盘鼓,在县里文化产业办公室的引导下,他们在2006年成立了大得胜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把全县的鼓队统一到公司下面来,有了大活动就由公司统一组织人。 2008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开幕式上,他们就组织了1000人的盘鼓队,受到大家的一致赞扬。
通过多年的努力,现在大得胜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下面的直属队伍就有4支,去年全年的收入是340万元,成为全县盘鼓队中的佼佼者。
提起现在的发展状况,杜学修有点儿激动:“真是没想到咱泥腿子能吃上文化饭。如今我们主要是到城里赚钱,这几年我们跑遍了大江南北,北京、山东、湖北、 广东,还有江苏、浙江、湖南等,都是受邀到那儿表演,收入很高。前两年,为了让人们更加了解原阳盘鼓,公司还专门制作了网页,通过网络来推介。”
这些年,原阳盘鼓成了原阳县的一张文化名片,获得的荣誉数不胜数,奖杯、奖牌、奖状都已能用百计。
4
“想了解原阳盘鼓,得找宋爱荣。”当记者想采访原阳盘鼓时,县委宣传部的同志介绍说。原来,原阳县非常重视盘鼓文化,成立了原阳文化产业办公室,把担子交给了宋爱荣,让她主管起来。
据宋爱荣介绍,原阳县委、县政府在盘鼓资源的整合上,首先以举办大赛的形式来引导鼓队创新鼓艺,提升水平。每次大赛都聘请专家作为大赛评委,现场指导鼓队提高表演技艺。几年来,原阳县先后举办了四届盘鼓大赛,逐步统一了表演风格,整合了演出队伍。
其次是通过组织形式对盘鼓资源进行整合。针对鼓队小、散、乱,不易组织、单打独斗、市场竞争力弱的问题,及时组织成立了盘鼓协会,将过去的100多个小集体整合为现在的3000余人的大团队,确保大活动打得出、走得成、演得好、叫得响。
同时,原阳县为探索盘鼓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到盘鼓经营中,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企业。
对于盘鼓产业的发展,宋爱荣告诉记者,原阳县早已谋划好蓝图。全县盘鼓产业以现有的116个鼓队为基础,走引导、培训、辐射、带动、规模发展之路,逐步 建立豫北最大的盘鼓培训基地和中原鼓舞艺术中心,同时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带动鼓舞培训、盘鼓制造、演出服饰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相信用不了几年,原阳的盘鼓文化产业将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这必将让更多的农民从中受益。”宋爱荣踌躇满志。(原标题:原阳盘鼓:敲敲打打进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