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于陈桥驿黄袍加身,开创大宋320年的王朝基业。如今,被称为“大宋龙头”的陈桥驿就坐落在封丘县陈桥镇这座河南历史文化名镇的街道旁。然而,陈桥因何而得名,少有官方记载,而当地民间流传的一则传说,或许可以追溯它的缘由。
相传,唐末年间,封丘县东南有一条河,名为泽水。泽水源于今天的邙山以西,下游经封丘往东北汇入当时的黄河。由于流经封丘县境内的泽水上面没有桥,人们往来于河的两岸,全凭船只摆渡运送。
在泽水的北岸,有一户陈姓人家靠摆渡赚钱度日。主人陈大一生辛劳,在泽水河上摆渡数十载,积攒了较为殷实的家业。这一年,陈大的儿子陈栓经人说合,娶妻成家。陈大就陈栓这么一个宝贝儿子,从小娇生惯养,陈栓长大后却成了一个不务正业的纨绔之徒。而陈栓的媳妇米三妹,聪明贤惠,勤劳大度,是百里挑一的好姑娘。陈栓在外胡混,吃喝嫖赌,回家还处处挑米三妹的毛病,张嘴就骂,抬手就打。陈大见儿子游手好闲,为恶乡邻,气愤成疾,不久撒手归西。
陈大死后,陈栓没有了约束,愈加放纵。有一天,米三妹到河边洗衣服回家稍晚了一些,陈栓回家见饭还没有做好,就大发脾气,对米三妹又是一顿毒打,还执意要将米三妹休掉。米三妹得知陈栓要把自己休掉,想起自己进陈家后辛苦操劳却惨受折磨,痛心疾首,泣不成声。米三妹想回娘家,又怕被人笑话,给爹娘抹黑,走投无路的她纵身跳进了泽水河……不知过了多久,在泽水下游,一名准备过河的田姓客商把她救上了岸。
田老板对米三妹的不幸遭遇深感同情,便把她带回家乡,让她在自己的店铺里做帮工。米三妹勤勤恳恳,忙里忙外,田老板的店铺日益兴隆。田老板见米三妹心灵手巧,心地善良,就让儿子娶了她。
再说陈栓休了米三妹以后,娶了个风尘女子继续吊儿郎当地过日子。不久,家里的积蓄就被他们挥霍一空,连陈家世代赖以为生的渡船也被他变卖了。
当时,中原大旱,多数田亩绝收,官府不顾百姓死活,依然追加徭役赋税,致使灾民涌动,饿殍遍地。陈栓缺衣少食,举债累累,家里又突遭大火,全部家当付之一炬。续娶的媳妇见陈栓穷途末路,也跟有钱人跑了。从此,陈栓沿街乞讨,四处流浪。
一天,陈栓流浪到一个小镇,见那里有施舍灾民的粥棚,就跟着排队,想讨碗稀粥充饥。等陈栓排到近前时,却发现站在自己面前的竟是前妻米三妹。陈栓羞愧万分,转头想挤出人群,却不料被米三妹拽住了。
原来,这个粥棚正是田老板为接济逃荒的灾民所开。米三妹没有计较陈栓的诸般不是,把他请到家里,好生招待,又请求田家父子帮助他渡过难关。田家父子也是通情达理的人,见陈栓已有悔改之意,就给了他一些银子,要他回家好好过日子。
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回到家乡以后,陈栓痛改前非,买了一条船,重新操起了父辈的行当。多年以后,年迈的陈栓已摆不动渡船,为了方便人们过河,他用毕生积蓄在泽水上修建了一座桥,从此终结了封丘泽水无桥难渡的历史。人们为纪念陈栓的善举,给这座桥取名陈家桥。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陈家桥给泽水两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唐末,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和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掀翻了唐王朝的统治。五代十国时期,我国北方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等政权先后在陈家桥南20多公里的汴京(或大梁)建都,陈家桥便成了贯通南北交通的要冲,官府专门在这里设立了驿站,称作陈桥驿。当时,由于陈桥驿是汴梁城北第一个“桥头堡”,因此,无论是商客行人、军旅过境,还是传送政令公文、迎送皇家礼典,各色人马络绎不绝,渐使陈家桥一带由泽水岸边的民间渡口演化成为繁华的集镇。
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后,古陈桥进入了鼎盛时期。王安石途经陈家桥时留下诗作《陈桥》:“走马黄昏渡河水,夜征归路春风里。指点韦城太白高,投鞭日午陈桥市。”由此可见,当时的陈家桥已融入帝都汴京繁荣景象之中。
100多年后,金人南侵,北宋灭亡,南宋政权迁居杭州。多年的战乱,加上都城的迁离,古陈桥的繁华随之烟消云散。
金大定年间,黄河泛滥改道,洪流使“大宋龙首”陈桥驿与“帝都心脏” 汴梁城水各一方。也就是那次泛滥,滔滔河水由北向南自封丘境内滚滚而过,黄河从封丘的北边一下子改到了南边,陈桥驿与古都开封自此隔河相望,泽水河和陈家桥也都已荡然无存,正如王勃诗句“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一样,只留下苍槐古朴的陈桥驿站偎依在长河落日的余辉中。本报记者 姬光环【原标题:云烟深处忆陈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