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岳飞第四次北伐。郾城大捷后,岳家军北上,前锋直抵东京汴梁西南之朱仙镇,与金军激战。这就是老百姓传说中的“八锤大闹朱仙镇”故事的底本。至今镇上的老百姓还有一个传说,说当年岳飞驻军朱仙镇的一个清真寺内(北寺),他的坐骑就系在清真寺大殿前的一棵大槐树上。后来岳飞连接十二道金牌,奉命班师,大军南撤,朱仙镇重陷金人之手。这棵系过岳飞战马的大槐树突然从树叶里流出道道汁液,人们以为这是大槐树思念岳飞的泪水;次年农历腊月岳飞遇害风波亭,大槐树再次伤心落泪。由于伤心过度,大槐树逐渐枯死,人们就称它为相思槐。痛惜之余,不肯把树身毁掉,一直保存在寺里。
这个拥有相思槐的清真寺,就是今天朱仙镇清真北寺。它始建于北宋年间。是河南省现存规模较大、较完整的伊斯兰古建筑群之一,它的建筑很有特色,山门前有一对大石狮子,山门前后用八根石柱支撑,柱上刻有各式花鸟虫鱼,其中一块“未雨先知”石刻,传说与乾隆皇帝及纪晓岚有关。前后檐上的双面透木雕,技法高超,都是国内少见的珍品。其大拜殿由前中后三殿组成,雄伟高大,庄严肃穆,大殿顶上的宝瓶和殿门上的鱼鳞窗也很有特色。前不久这座清真寺被国务院批准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战国时期,朱仙镇位于启封城下,屡遭战祸,只是个一般性的村庄聚落。隋开通运河后,汴水成为沟通中国南北交通的重要命脉,朱仙镇因濒临汴水,得舟楫交通之便,成为水运码头,加上它地近开封,人来客往,货物集散甚多,乃日渐繁荣起来。北宋时受京都商业的影响和漕运之利,更成为享誉全国的名镇。但随着宋金及金元战争的长期破坏,以及黄河河患的决淹,加上汴水淤塞,舟楫停驶,朱仙镇逐渐衰落了下来。
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正月,黄河决汴梁,再决于白茅,百姓流离失所,朱仙镇亦受到严重影响。朝廷派贾鲁先为行都水监,后为工部尚书兼总治河防使,专职治河事宜。这位贾鲁字友恒,河东高平人,他治河注重实效和综合治理。首先整修下游故道,然后先堵小口补修旧堤,最后集中力量堵塞白茅口,将黄河逼入故道。堵白茅口时正值秋汛,口大水急,无法合龙,贾鲁果断采取沉船法,将27条大船依次连接在一起,固定于决口处,再往船上装石头,装满后同时凿洞沉船,终于堵住决口,一次合龙成功,创造了治黄史上的奇迹。
贾鲁堵口成功之后,又引密县水,经郑州、中牟,折南至开封朱仙镇,而后汇入古运河,直达商水县入淮。贾鲁此举既消除了水患,又给朱仙镇漕运带来了复兴的契机,豫人感其德,以其名冠河曰贾鲁河。
贾鲁河横贯朱仙镇,作为开封的重要水运港口,朱仙镇很快兴盛起来,至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当时的朱仙镇南至腰铺,北到小店王,东至宋寨,西到豆腐店,要比今天的朱仙镇大得多。据说最兴盛时全镇大小街道100多条,贾鲁河码头日泊船200余只(据新中国成立后出土的船锚考证,当时已有相当吨位的大船在此停靠)。客商云集,带动了商业的繁荣,各类商店、作坊、客栈以及说书唱戏、抽签算卦、走绳卖艺,各行各业,应有尽有。所以有人认为:谈朱仙镇的二次繁荣,不论贾鲁开挖贾鲁河之功是很不公平的。
朱仙镇木版年画源远流长
朱仙镇岳庙的东侧,与其毗邻而居的是关帝庙,它始建于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崇祯年间又增修了一座大舞楼。随着商业的逐步兴盛,清康熙、乾隆年间又三次修建增扩,作为商业庙会及文化娱乐活动的载体,关帝庙达到了鼎盛时期。其后,戏楼、舞楼先后被拆。现仅存卷棚主殿及东西厢殿,飞檐叠起,气势雄伟,仍是不可多得的古建瑰宝,现为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社址。
朱仙镇是我国四大年画产地之一,也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北宋时期,京城开封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间木版年画业开始发展兴旺起来。每年过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门神、年画。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原在京城从事年画创作的技艺工人,一部分被金人北掳,一部分随宋室南迁,留下来的则大都转移到朱仙镇恢复生产。随着朱仙镇的逐步兴旺,木版年画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最多时年画作坊达到300家,产品畅销邻近各省、区,颇负盛名。
朱仙镇木版年画构图饱满、对称,线条粗犷、简练,大多取材于人们熟悉和喜闻乐见的历史戏剧、民间传说的题材。人物造型不按常规、不求比例而突出人物性格,色彩浓重艳丽,经久不褪,极受欢迎,极具欣赏和收藏价值。鲁迅先生生前曾给朱仙镇木版年画以很高评价,俄罗斯亚历山大三世博物馆收藏的一幅《四美图》年画是金代朱仙镇所产,价值连城。
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民族文化遗产,从上世纪末开始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注意,前不久传来喜讯,朱仙镇木版年画荣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近日又一喜讯接踵而至,计划总投资1244万元的中国朱仙镇木版年画博物馆有望于年内动工,但愿早日成为现实。(原标题:古老而美丽的朱仙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