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以一位孝子之名命名一个县,这个县名从唐代命名距今已1236年,它就是素有“孝道之乡”美誉的河南省清丰县。这位在唐朝以其名命县名的人,是隋朝的乡民张清丰。这件事《旧唐书》及《新唐书》中均有记载。
清丰县的前身是顿丘县。隋文帝1300年前统一天下后,顿丘出了一位闻名华夏的大孝子张清丰。
以一介乡民之名命县名,想这孝子必有惊天动地之处。可遍查史料,询访学者,终未见其有“埋儿割肉”式惨烈壮举,而是他平凡小事的人格魅力,坚守一生的行为规范,“善事父母”的孝行口碑,春风化雨般涤荡着人们的心灵,润物细无声地感化着乡风民俗,使孝子的人与事,得以千古留名、代代相传。
隋时的黄河从顿丘穿境而过。相传,张清丰出生于乡间一个贫寒之家,他天资聪明,机敏好学,交不起学费便在塾学窗下偷学。其父病故后,身为家中男儿,为持家糊口,他只好弃学拜师学打烧饼,还兼作开店房营生。他因母亲说第一炉烧饼好吃,再做的烧饼味道不如头炉的好。于是,每天的头炉烧饼概不外卖,专孝娘亲。天长日久,在当地传为佳话。时任县令为试其真心,差遣衙役以县官的名义特去买他的第一炉烧饼,他坚持不卖。县令闻听大为感动,愈发敬重。又了解到他知书达理,救济穷人频有善举,遂于隋开皇年间推举他为“孝廉”进京授官,他不为所动,在家尽心侍奉老母。当朝廷再次召他进京为官时,他又毫不犹豫地婉言谢绝了。张清丰孝敬父母没有半点杂念,既不为官更不图名。因此,他的名字越传越远,愈发受到人们的敬仰。
有一年,他母亲患疮疾,四方求医久治不愈。为给母亲祈求平安,张清丰到浚县大伾山进香。为烧头炉香,鸡叫头遍即上山,见庙门紧闭,试着轻推,庙门竟能打开,终于如愿烧到头炉香。庙会七天,天天如此。这让那些事先已交待山庙主持,闩庙门为其留得烧头炉香机会的富豪权贵们大为不满。住持辩称庙门已插,可听说顿丘孝子张清丰半夜上山,庙门不打自开。这事在民间越传越神。后来,人们才知道,是住持特意安排虚掩庙门,以敬有孝道之人。
张清丰“善事父母”的可贵之处在于“养老”更“敬老”,感人之处在于用心程度达到自觉境界。他每天打烧饼忙营生,为不让老母惦念担心,天天不忘“出禀返告”他的去向。看似日常不经意的生活细节,他当成一种“规矩”坚守了一生。这些“清丰规矩”,渐渐演化为中原大地万千家庭的尊老习俗,演化成中华孝道文化外在的表达形式:每天吃饭时先给父母盛饭,过年节改善生活时把好吃的先送给老人品尝,出门前回家后先给老人打招呼请安等等。
张清丰善事父母终积小善为大孝。张清丰在世时,其孝行人皆慕之。张清丰去世后,虽经历了改朝换代,他的事迹在民间仍广为传播,人们将县治所在地称为“清丰店”。到了唐代,他的巨大声望促使镇守河北、河南、山东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魏搏节度使田承嗣顺应民间呼声,“以县界有孝子张清丰门阙”,“请为县名”上表奏达朝廷。鉴于其孝行有益于“乡邦教化”且“易于效法”,唐代宗钦定给孝子以最高的国家荣誉,在唐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新置一县,“以孝子张清丰名”。此举,是礼仪之邦倡导敬老孝亲之风,以仁孝治天下的又一标志。
清丰县因孝子张清丰而享有“孝道之乡”的美誉,张清丰的塑像就耸立在县城里。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清丰县委、县政府重建了“清丰亭”,正在兴建“孝道文化园”,开展了“评选‘和谐家庭’暨‘当代孝子’活动”,为传统的孝道文化注入了鲜活的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