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探访焦作许衡墓 他以《授时历》影响世界天文史

2015/8/25 15:48:39 点击数: 【字体:

 

  许衡是元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学家,被誉为“元代一人”和“朱子后一人”。许衡和郭守敬等人发明和研制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早了300年。公元1281年,许衡葬于焦作市中站区李封村。历经700多年的时光打磨,许衡墓现状如何?

  《授时历》

  在焦作市中站区许衡街道办事处李封一村村头,许克勤老人在地里忙着农活。

  此时,时令已进入深秋,玉米等庄稼已经收割完毕,田地里显得空旷了许多。许克勤的眼前,尽是萧然秋色。

  但在许克勤身后的不远处,兀自矗立着一座红墙围地的许园,在村庄田舍间,显得尤为醒目。虽然上午的秋阳依然燥热,但挺立在许园里的一棵棵松柏,却透着冷峻和森然。

  对于许园,许克勤怀有一种近似虔诚的情感。

  许园,是许衡的长眠之地。许衡,字仲平,学者称之为“鲁斋先生”,他是元代的大儒。

  许衡从步入仕途到病逝,历经27年,他任过京兆提学、太子太保、国子祭酒、中书左丞、集贤大学士、教领太史院事等官职。许衡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先后8次辞官。

  许衡,也许已经被人们遗忘在记忆深处。但是公元1280年,他和郭守敬、王恂等人研制出的《授时历》,却在世界天文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他们测算出一年为365.2425天,这个数字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只差26秒,比现行公历早了300年。《授时历》在我国沿用了300多年,朝鲜、越南都曾采用。

  谥号“文正”

  许园山门、拜殿等建筑绿瓦覆顶,沉稳雄浑,再加上门口这对威武的石狮子,尽显王者之气。

  除了密植的苍翠的松柏外,许园里到处是艳丽的红色,红墙、红柱、红门、红窗,就连房顶内绚丽的彩绘也大红大紫。凡此种种,都在昭示墓主人的特殊身份。

  十一假期过后,许园开始闭门谢客,李师傅在用红漆粉刷许衡墓园内的门窗。

  今年5月初,许衡墓晋升为“国保”,焦作市有关部门将于10月下旬在这里举行一个庆祝活动。届时,这位中国十三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将再次走进公众的视野。

  《授时历》完成后不久,许衡于公元1281年3月2日在李封村病故,终年73岁。

  许衡辞世后,许衡长子许师可立“大元故资善大夫中书左丞许公坟”碑一通,碑阴为“茔域之图”及说明。同年,元世祖敕赐墓田120亩,建享堂3间,牌坊1座。

  当时,许师可撰写的《茔域之图》碑记载:“墓地外方,东西横直三百零九步,植木为林,以壮神灵栖息之所,外余赡坟地三百亩。”可见,当时规模之大。

  大德元年(公元1297元),元成宗谥号“文正”,后追封许衡为魏国公。

  北宋政治家司马光对谥号“文”及“文正”的解释是:“道德博闻曰文,靖共其位曰正。”也就是说,能够被赐予“文正”的官员,生前不仅德才兼备,而且恪尽职守、忠君爱民。

  元代残碑犹存

  如今的许园,占地面积仅有20亩左右,已经没有了往日的气势和规模。

  据70多岁的许克勤老人回忆,解放后,许园占地几百亩,内有上千颗粗大的柏树。可惜的是,“文革”时这些柏树都被砍掉了,许衡墓也遭到破坏,只剩下埋在地下的墓室,景况日渐萧条。

  许园管理处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东方今报记者,拜殿前原有元顺帝敕赐、著名学者欧阳玄撰文的一通巨型雕龙四棱形“许衡神道碑”和清乾隆皇帝派户部右侍郎伍龄安致祭许衡墓立的一通“御祭碑”。“文革”时,这两通石碑也遭毁坏。

  现在,拜殿前竖立的这两通石碑是2003年依照原样复制的。

  东方今报记者在许衡墓旁,看到了数十块许衡神道碑残碑,虽然经历了700多年的风雨侵蚀,但上边雕刻的部分碑文清晰可辨。

  碑文中说:“……河内许先生以天挺之才,得圣贤不传之学,上接周公、孔子、孟轲以来数君子之道统,而为不世出之臣……”从碑文中可见元顺帝对其评价之高。

  乾隆十五年农历九月二十五,乾隆路过怀庆府时,让户部右侍郎伍龄安到李封村许衡墓前宣读其亲笔祭文。祭文大意是:许衡天资过人,学术真醇,见识不受当时的局限,有超乎世人的才华,为朝廷制定朝仪、建立官制,使元廷继往开来,规模宏大,使华夏文化未被湮没……

  更名“许园”

  许衡生在新郑许岗村,晚年迁居焦作李封村。所葬之地许园,与李封村相距不远。

  1982年,许衡墓被公布为焦作市文物保护单位。第二年,许衡后裔集资20多万元,对其进行修缮。

  2000年9月,许衡墓成为“省保”单位。2003年,焦作市中站区政府投资130万元,修建山门、拜殿、广场、围墙等,并将其更名为“许园”,还成立了许园管理处。

  现在的许园松柏参天,肃穆庄严。山门飞檐高耸,两侧楹柱上刻着“山阳鸿儒光照日月,元代重臣名垂千秋”字样,山门背面门檐匾额上刻着“道接程朱”四字。

  山门之后是面阔五间的拜殿,拜殿中立着一尊许衡的汉白玉雕像。拜殿正中檐下悬挂“朱子后一人”匾额,语出明代理学大师薛瑄的《许鲁斋先生赞》:“朱子之后,一人而已。”

  拜殿之后,便是许衡墓冢。墓冢呈圆形,直径16米,高约7米,底部用青石砌筑。经过季节轮回,墓冢上的凄凄荒草已经枯黄。

  墓前立着一通“元儒许文正公墓”石碑,石碑嵌在一座碑亭中,碑亭上方用彩瓦盖顶,并有简单的装饰图案,颇显沧桑凝重之气。

  许衡墓对面为神道,两侧立着几尊石人、石兽。石人文东武西,手持笏板和兵器,系元代遗物,它们就这样默默地伫立了700多年。

  墓冢四周,柏树上栖息着的一些不知名的小鸟,在叫个不停。碑楼上方长着的一棵小树,也在随风摇曳。

  一如700多年来人们在传颂圣贤遗风,余音不绝。

探访焦作许衡墓 他以《授时历》影响世界天文史

2006年,焦作市中站区政府投巨资在毗邻许园处,修建了占地430亩的许衡文化公园。

  ●许衡身上蕴藏着极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如今,焦作市倾力打造许衡文化核心品牌,不但修缮了许衡陵园,兴建了许衡广场、许衡文化公园,设立许衡街道办事处,命名许衡中学,还举办“中国首届许衡学术研讨会”、筹拍《大儒许衡》电视剧等。

  ●为庆祝许衡诞辰800周年,2009年11月,焦作市举办的祭祖大典活动,再次将许衡文化品牌推向世界。

  从祀曲阜孔庙

  在焦作市,与许衡有关的遗迹,除了许园外,还有许衡祠。

  许衡祠坐落在中站区许衡街道办李封二村,占地约4亩。许衡祠始建于元末明初,为朝廷表彰许衡敕建,后成为祭祀许衡的场所,现为“省保”单位。

  许衡祠建筑也是红墙绿瓦,大门上方悬挂着一块刻着“鲁斋许夫子祠”字样的匾额,左右两个侧门上分别悬挂刻着“道德博洽”、“中立不倚”字样的匾额,取自大德元年成宗皇帝追封许衡“道德博洽谓之文、中立不倚谓之正”的诏书。大殿内供奉着一尊许衡的坐像,许衡身披黄袍,双手握朝笏,庄重威仪。

  李封二村为许衡晚年的居住地,而新郑市辛店镇许岗村,为许衡的出生地。现在的许岗村,许姓为村中大姓,大都是许衡次子许师逊的后裔。村中的许氏祠堂,为元大德七年(1303年),许衡的学生、新郑县令郑冲霄所建。

  可惜的是,许氏祠堂毁于“文革”,但清雍正年间建立的“许鲁斋故里”碑保存尚好,这也是许衡出生地的一个有力佐证。

  许衡去世后的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元仁宗诏命许衡从祀孔子庙廷。

  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两侧的房子叫“两庑”,是后世供奉先贤先儒的地方,有156人。这些先贤先儒原为画像,金代改为塑像,明成化年间一律改为写有名字的木制牌位。

  许衡的牌位,供奉在西庑内一座神龛中。红色木牌上,用黄字写着“先儒许子衡之神位”字样。

  传扬汉学

  2005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有一道辨析题。

  题目的内容是:在元朝时,有一个叫许衡的人,盛夏行路,天热口渴难耐,刚好道旁有棵梨树,众人争相摘梨解渴,唯独许衡静坐树下不动。有人问他为何不摘?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这么乱,梨树哪有主人!”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难道我们的心也无主了吗?”

  这个故事并非杜撰,《元史》对此有记载。

  许衡祖籍焦作沁阳,公元1208年,许衡的父母为避战乱,迁居新郑城西辛店镇许岗村,第二年9月29日许衡生于许岗村。公元1232年,蒙古兵的铁蹄踏进新郑,23岁的许衡跟随众人逃难至途中,便发生了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许衡不食无主之梨”的故事,充分体现了许衡不同常人的道德操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许衡长大后,和其世代子孙著书论道,研习数理,形成了影响深远的鲁斋学派,他与南方理学大师吴澄合称为“南吴北许”。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高荣盛认为,许衡最重要的历史业绩是传承程朱理学于北方,传扬汉学促进一统。“这位站在历史转口的赤诚君子,他为古代政治文化的传承豁亮了一道主题:他接通两宋以来的儒学道统,并通过对理学核心典籍的解读和传扬,将大一统时代的政治文化纳入理学的轨道上来”。

  遗风

  许衡不但是元代初期的一位名臣,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诗人。他著有《鲁斋集》、《鲁斋心法》、《读易私言》等。其中,《许文正公遗书》被收入《四库全书》。

  许衡一生写了不少诗作,主要体现出的是儒家传统的风世教化和言志抒情,格调清新自然,独具特色。

  他的一些诗被收录在《元诗选》一卷中,“作者小传”中评论说:“先生开国大儒,不借以文章名世。然其古诗亦自成一家,近体时有秀句。”

  此小传中列举他的诗歌名句有《登东城》中的“乱云随日下,荒草过堤平”,《秋晴》中的“云影水边去,雁行天际来”,《用吴行甫韵》中的“五亩桑麻舍前后,两行花竹路西东”等。

  1276年时,许衡在朝中任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时,到新郑迁双亲坟墓至焦作李封村,写下了“思却千思与万思,音容无复见当时。草窗夜静灯前教,蔬圃春深膝下嘻。将为百年供色养,岂期一日变生离?泰山为砺终磨尽,此恨绵绵未易衰”的诗句。

  如今,在焦作市中站区各学校,以许衡的名篇名句为主要内容的古文阅读成为学生晨读的主要内容之一。当学生们大声朗读“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的时候,许衡文化和其学者遗风正在他们心中滋生、蔓延。

  永远的纪念

  十几年来,焦作市中站区政府在竭力打造“许衡品牌”。

  2002年8月,中站区政府投资1000多万元,在焦作四中对面修建了占地面积60亩的许衡广场。同年9月份,焦作市设立许衡中学。

  2005年,中站区乡镇区划调整,撤销王封乡,设立许衡街道办事处。

  2006年,焦作市中站区政府投巨资在毗邻许园处,修建了占地430亩的许衡文化公园。许衡文化公园内,立着许衡的雕像,公园墙壁上,刻着与许衡有关的故事内容的浮雕。

  为了传承许衡文化,2004年11月4日,中国元史研究会、中国实学研究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和焦作市中站区政府共同举办了“中国首届许衡学术研讨会”。

  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27所高校、科研单位的58名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许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与会者达成以下共识:许衡是我国元代的一位通儒和学术大师,他在思想、教育、政治、科技、文学等方面都有颇深的造诣和卓越的建树;元代统治者部分采纳了他的“行汉法”建议,吸收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许衡是程朱理学在元代的主要传承者,他也因此成为理学的北方宗师;许衡领导了《授时历》的编制,他应与郭守敬等人一样彪炳史册……

  2009年11月15日,是许衡诞辰800周年纪念日,由河南省文物局、焦作市政协主办的纪念大典,在许园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余名许氏后裔,共同祭拜这位圣贤先祖。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东方今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