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为什么说张良故里在郏县张店

2015/8/18 14:41:54 点击数: 【字体:

为什么说张良故里在郏县张店
 

    张良是众所周知的生活在战国末年至西汉初年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与萧何、韩信并称“汉初三杰”,被后世史家誉为“谋圣”“良相”,但其故里何在,却因《史记》《汉书》没有留下明确记载而成了一个谜。
 
    一、张良应该有个故里
 
    在我国,与个人密切相关的地理概念有三个,它们是祖籍、籍贯、寓居地。祖籍指一个人的祖先、祖辈出生和长久居住的地方。籍贯、故里、故乡、老家是指一个人出生和幼年居住的地方。寓居地是指一个人成年以后离开故里、老家出外谋生所居住之地。今天是这样,历史上生活过的人物当然也是如此。
 
    记载秦汉之际历史的正规史书是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称:“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汉书》卷四十《张陈王周传》基本上照抄《史记》言:“张良字子房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少,未宦事韩。”说他的先辈是战国时期韩国人,只说明了他在战国时的国籍,或者说是他的祖籍,而其本人成年之后是生活在秦汉大一统的郡县制之下,他是何郡何县之人,明显缺了一笔。而《史记·留侯世家》前的《萧相国世家》“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曹相国世家》“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书二人籍贯甚明。《陈丞相世家》“陈丞相平者,阳武户(乡人也”,于陈平的籍贯更是具体到“乡”。《绛侯周勃世家》“绛侯周勃者,沛人也。其先卷人,徙沛”,于周勃更将祖籍与籍贯分开载明。《汉书》是将张良与陈平、王陵、周勃同置一卷之内的,陈平、周勃二人所书与《史记》同,于王陵也曰:“王陵,沛人也。”
 
    这样一比较,就清楚了,张良不仅仅有祖籍,也应该有籍贯、故里才是。
 
    二、对张良的故里,早在东晋学者就开始关注了
 
    东晋史学家袁宏(约328~约376),文笔典雅,才思敏捷,搜集史料作《后汉纪》三十卷、《正始名士传》三卷、《竹林名士传》三卷、《中朝名士传》若干卷。《后汉纪》的撰写,经历了近十年的时间,流传至今。袁宏在《后汉纪》中记载:“顺帝永建四年秋八月丁巳,太尉朱宠、司空张晧以阴阳不和免。朱宠字仲威,京兆杜陵人也。初为颍川太守,以正月岁首宴赐群吏,问功曹史郑凯曰:‘闻贵郡山川多产奇士,前贤往哲,可得闻乎?’对曰:‘鄙郡炳嵩山之灵,受中岳之精,是以圣贤龙蟠,俊乂凤集。留侯张良,奇谋辅世,玄算入微,济生民之命,恢帝王之略,功成而不居,爵厚而不受,出于父城……”郑凯是出身颍川本地的文化官吏,对颍川的人文历史了若指掌,其中父城县是颍川郡治下的一个县,父城县出过一位名扬千古的历史人物留侯张良。朱宠是一位优秀的高级官员,他任职颍川太守之前就知道颍川地灵人杰,历史上“多产奇士”,到任之后,详细调查颍川的“前贤往哲”,了解留侯张良的故里所在。袁宏作为优秀史学家,深知这一史料对解决历史悬案“张良籍贯”的价值,所以特意详细地予以引用。除了袁宏《后汉纪》关注张良籍贯,同时代的谢沈《后汉书》和袁山松的《后汉书》也都留意到这个问题,使用了朱宠这一材料。
 
    到了唐代,史学界依据东晋人的说法,对留侯张良的籍贯、故里已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先是唐高宗永徽年间(650—655)曾任起居郎兼修国史的著名史学家顾胤作《汉书古今集义》,引用东晋谢沈《后汉书》和袁山松《后汉书》所载“张良出于城父”。后有司马贞作《史记索隐》,就《留侯世家》所言“张良者,其先韩人也”称:“良既历代相韩,故知其先韩人。顾氏按:《后汉书》云‘张良出于城父’。城父县属颍川也。”司马贞,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713—755)官至朝散大夫,宏文馆学士,主管编纂、撰述和起草诏令等,唐代著名的史学家,著《史记索隐》三十卷,世号“小司马”。同时,有张守节作《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城父在汝州郏城县东南三十里,韩地也。”《括地志》系由“好士爱文学”知名的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于贞观十二年(638年)根据司马苏勖的建议,奏请获准编撰的,极具权威性。《括地志》原话为“汝州郏城县东南四十里有父城故城,即服虔云‘城父,楚北境者也’”。
 
    从东晋到唐代,经过几百年多代史学家的努力,已基本弄清了留侯张良的籍贯在战国韩国之城父邑,汉之颍川郡父城县,而汉之父城县就是在战国时期先属楚后属韩的城父邑上设置的。
 
    三、张良故里在河南郏县张店
 
    上世纪七十年代,严谨的历史学传统遭受“文革”破坏之后,新版《辞源》《辞海》“张良”词条的撰释者受学力所限,弄出了不应有的错误。新版《辞源》“张良”条于张良籍贯谓:“张良,汉韩人。”“汉韩人”,其义含混不清。新版《辞海》则谓:“张良,汉初大臣。字子房,传为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人。”撰释者不知春秋战国时期有两个“城父”:一为“上城父”,在西,其故城在今河南宝丰东四十里李庄乡古城村,初属楚国,后属韩国;一为“下城父”,在东,其故城在今安徽亳州东南四十里城父镇,初属陈国,后属楚国。秦统一天下施行郡县制,于两城父均置“城父县”,汉承秦施行郡县制,为了便于管理将在上城父设置的“城父县”改称“父城县”,在下城父的“城父县”仍用秦旧名。张良家世代都是韩国人,而位于今安徽亳县东南的“城父”故城却从来都没有为韩国所有过,张良怎么可能“为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人”呢?而汉改称父城县的“城父县”,在战国时期则一直是韩国的城父邑,且距韩国的早期国都阳翟及后来的国都新郑都不算太远,所以应该说袁宏《后汉纪》称张良乃“父城”人是确凿无误的。
 
    因《辞海》的权威性,使张良“传为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人”的说法流布甚广。进入八十年代,史学工作者开始针对《辞海》张良“传为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人”之误,进行研究考辨,相继出现了张良故里“山西屯留”说、“山西襄汾”说、“河南禹县”说及“河南襄城”“河南宝丰”“河南郏县”诸说。
 
    用研究张良故里的珍贵史料袁宏《后汉纪》“留侯张良出于父城”及顾胤《汉书古今集义》所引“张良出于城父”来衡量,山西屯留和襄汾与韩国之城父邑及汉颍川郡父城县毫不搭界,二地不可能是张良的故里,至多是张良的祖籍地,且是远祖的隶籍地。而“河南禹县”说虽也以袁宏《后汉纪》和顾胤《汉书古今集义》为据来证明张良故里在今河南禹州,但忽视了在韩国国都阳翟与城父邑之间隔着郏邑的客观史实。我们说只要肯定张良故里在韩国之城父邑或汉朝之父城县,那么禹县就不可能是张良故里。至于“河南襄城”“河南宝丰”“河南郏县”三说,实为一说,只是参照地不同而已。以襄城为参照,张良故里所在之韩国城父,在襄城紫云山西二十余里;以宝丰为参照,在宝丰东四十里;以郏县为参照,则在郏县东南三十里。
 
    张良故里既在韩国城父邑辖区之内,那么它具体在什么地方呢?我们说它在郏县张店,原因有五:
 
    其一,今郏县张店位于战国韩国城父故城东十里,不仅在战国韩国城父邑也即汉父城县治下,而且为其近郊,山水形胜。在汝水以南、紫云山以西、滍水以北、今宝丰县城以东这片战国韩国城父邑也即汉之父城县所辖地方内,仅今郏县张店有张良故里的遗迹可考。
 
    其二,张店原有一座汉代所建张良祠,具备历史人物故里祠庙的诸多特征。祠内两株汉柏是其历史的最好证明,虽在上世纪50年代被毁,但目睹其状的老人健在者尚多,明清《郏县志》也留有记载。尽管各地汉以后所建留侯祠庙多有,但均无法与郏县张店汉代所建张良故里祠庙的特征相抗衡。
 
    其三,近年张店出土有诸葛亮《留侯祠铭》刻石,更给张良故里在张店增添一重证据。刻石残文可见:“亮携元直,建安六年春。踏贤踪,观地势不巗,然清静秀逸,乃龙凤之地;拜留侯,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吾辈叹之!敬之!效之!”诸葛亮与友徐元直少有大志,二十岁专至张店张良故里拜谒张良祠。徐庶是颍川人,他知张良故里在父城县境。诸葛亮少年时代曾随父祖流寓昆阳之北平顶山之阳,世称诸葛遗墟,与张良故里仅一山之隔,相距也就十多里,诸葛亮应是熟知张良故里张良祠所在的。
 
    其四,清道光咸丰年间,鲁山进士潘业将长孙女嫁与张店进士张崇为妻。张崇曾亲邀妻祖至张店观张良祠壁《博浪椎图》。潘业观后作诗一首:“孺子报韩志已奇,天涯更有莽男儿。纵然不尽祖龙寿,也是从来第一椎。”蕴含着清代地方文化人认可张店是张良故里的信息。
 
    其五,张店有丰富的张良遗迹和民间世代相传的轶事,也可资张店是张良故里的证明。
 
    韩国从周威烈王二年(韩武子元年、公元前424年)韩武子参与分晋自立为侯国,到韩王安九年(秦王政十七年)为秦所灭,共享国194年。在这194年中,初都河南宜阳韩国故城16年,韩景侯迁都阳翟(今河南禹州)32年,韩哀侯再迁新郑146年。以“大父(祖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少,未宦事韩”计,张良家是从祖父辈走上辉煌的。应该说,在张良的祖父开地出任韩昭侯相之前就已隶籍于城父邑了。即便在祖父、父亲任国相的数十年间,张家仍以城父故里为家。从“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良年少,未宦事韩”看,父亲张平逝世时,张良尚在少年,即12—18岁之间,少年张良虽到过父亲为相的韩都新郑,但更多的时间是在家乡生活。父亲卒后二十年,秦灭韩。这二十年张良仍未宦事韩,当然是以居家为主的。只是到了30岁以后,立志为韩报仇,张良才离开了故里。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平顶山新闻网(2014-07-16)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