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根在河洛。而在熠熠生辉的河洛文化中,有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那就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乐舞文化。千百年来,无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钟情于此,在洛阳留下了许多与乐舞有关的故事。
清商乐源远流长,被称为“华夏正声”。它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汉族传统俗乐的代表,在古代乐舞史上有重要地位。曹魏帝王对清商乐情有独钟,专门设立清商署进行管理,曹操甚至留下遗令,死后让铜雀伎对着自己的陵墓继续表演。
1 离不开清商女乐的曹操
关于清商乐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源自古代的商歌。因“清,商也;浊,宫也”,商歌即有清商之意。一说源自汉乐府相和歌中的清商三调。三调包括平调、清调、瑟调,清调以商为主,以清商代表的三调,故称清商三调。
所谓相和歌,本是汉代北方的民间谣曲,因“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而得名。由此演变而来的清商乐,伴奏乐器也离不开琴、瑟、笙、箫等,有一种凄婉清新之美。事实上,许多清商曲就是一直作为琴曲流传的。
说起清商乐的兴起,离不开洛阳人杜夔(kuí),他精通音律,东汉时长期担任雅乐郎。汉末大乱,乐章亡佚,他也离开洛阳,投奔了荆州刘表。曹操平荆州后,十分欣赏杜夔的音乐才能,让他创制乐舞。杜夔善琴,常弹奏《广陵散》,嵇康就是从他的儿子杜猛那里学得此曲的。杜夔身边团结了一批乐舞人才,对清商乐的整理和流传发挥了重要作用。
清商乐是女乐歌舞,多以爱情为题材,风格柔婉动人,深得曹操喜爱。他在原配丁夫人离家后,将歌舞艺人出身的卞夫人扶为正室。卞夫人为人低调,处事恭谨,为他生下了曹丕、曹植等四个儿子。对这位难得的贤内助,曹操终生都十分敬重。当然,曹操是吒咤风云的英雄,也是风流倜傥的诗人,一生姬妾颇多,与洛阳舞女来莺儿的一段情缘,更是令人唏嘘不已。
据史料记载,曹操“登高必赋,乃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常依照清商三调的乐曲赋诗,平时清商女乐也不离左右,通宵达旦为他表演。来莺儿色艺双绝,被曹操选在身边。可她喜欢上了曹操的侍卫王图,一次两人缠绵误了军机,王图按律当斩。刚烈多情的来莺儿愿代情人一死,曹操很舍不得,让她先为自己培养一个乐舞班子。来莺儿如期完成任务,报了曹操的知遇之恩,然后撞头而死。
公元220年,66岁的曹操在洛阳走到了生命尽头。他留下遗令,死后让姬妾和清商女乐住在铜雀台(今河北临漳)上,每逢初一、十五的上午,让她们向自己的陵墓表演乐舞,仿佛他仍能看到一样。
因为这一遗令,后人对铜雀伎深表同情。唐代刘商就在诗中写道:“魏主矜蛾眉,美人美于玉。高台无昼夜,歌舞竟未足。盛色如转圜,夕阳落深谷。仍令身殁后,尚足平生欲……”是耶?非耶?没人说得清。
2 纵情声色的魏文帝曹丕
曹操的儿子魏文帝曹丕,也是一个痴迷清商乐舞的主儿。公元220年,他代汉建魏,专门设立了一个管理清商女乐的机构,就叫清商署。
作为建安文坛的领军人物,曹丕和曹操一样,也依清商三调的乐曲赋了不少诗,诗风华丽,情调伤感。如他的代表作《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描写了少妇思念远方丈夫的心情: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qiàn)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qióng)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曹操去世不久,曹丕就开始纵情声色。洛阳女子孙琐9岁即能歌舞,她“丹唇皓齿,素雅而美,改曲变度,声协钟石,气韵风律,舞妙莫巧”,15岁入宫后,深得曹丕宠爱。为迎娶一名姓薛的妃子,他还在洛阳上演了一场乐舞迎亲大戏。不过,因“高陵之土未干,就张宴设乐”,他也备受时人诟病。
深得曹操赏识的杜夔,在曹丕登基后被任为太乐令、协律都尉。杜夔有一个对头,就是铸钟工柴玉。此人心灵手巧,所铸的钟很受达官贵人喜爱。杜夔也曾令他铸钟,但觉得他铸的钟“声均清浊多不如法”,就多次令他重铸。柴玉很不高兴,认为杜夔故意跟自己过不去,拒不照办,两人找曹操评判。曹操经过反复辨别,确定是柴玉没把钟铸好,就打发其喂马去了。
曹丕喜欢柴玉,因此对杜夔耿耿于怀。他称帝之后,在一次宴会上令杜夔为宾客吹笙鼓琴,并让杜夔向柴玉学习。面对这种羞辱,杜夔难以从命。曹丕很不高兴,便找个由头将他革职,杜夔很快郁郁而终。
曹操死后,想让姬妾和清商女乐住在铜雀台,继续向着自己的陵墓表演歌舞。不过曹丕没听这些,等父亲一死,他就将那些姬妾和女乐弄来自己享用。后来曹丕病重,他的母亲卞太后前来探视,发现旁边侍奉的宫人全是“昔日主所爱幸者”,不由大怒。
对这个皇帝儿子的做法,卞太后唯有叹息:“真是禽兽不如啊!你死了,连狗鼠都不会吃你的!”她拂袖而去,直到曹丕去世都没来再看他一眼。
3 清商乐舞的后世流传
清商乐“从容雅缓,犹有士君子之风焉,它乐则莫与之为比”,曹魏帝王莫不醉心于此。曹丕死后,其子曹叡继位,就是魏明帝。他也经常为清商乐舞赋诗填词,所蓄清商女乐有上千人。魏齐王曹芳耽于淫乐,更是“每见九亲妇女有美色,或留以付清商”,有点姿色的女子都被他弄到清商署去了,清商乐舞因此大为兴盛。
晋武帝司马炎代魏立晋后,仍保留了乐舞机构清商署。永嘉之乱后,一部分清商乐传入凉州,与龟兹乐结合成为西凉乐;一部分随东晋政权传到长江流域,与吴声、西曲等相结合。清商乐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了,既包括中原旧曲、汉魏杂舞,也包括江南新声。
这个时期,最著名的清商乐舞当数白纻(zhù)舞。它常表现爱情、离情与及时行乐等内容,因表演者身穿白纻制成的轻盈舞衣而得名。
作为汉民族传统俗乐的代表,清商乐舞对后世影响很大。南朝齐时,精通音律的王僧虔肯定了曹魏帝王对清商乐舞的奠基作用:“今之清商,实由铜雀。魏之三祖(指曹操、曹丕、曹叡),风流可怀。京洛相高,江左弥重。”南朝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春江花月夜》等作品,都与清商乐一脉相承。
北魏统一北方后,得到江东所传中原旧曲及江南民间乐舞,统称清商乐。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统一中国,他特别重视清商乐,将其置于清商署中,并进行一番“去其哀怨,考而补之”的整理工作。
隋炀帝将清商乐舞简称为清乐,并置于宫廷九部乐的首部。到唐时,宫廷乐舞增为十部乐,它仍排在第二部。直到武则天统治时期,清商乐才逐渐衰落消亡。
(原标题:曹魏帝王与清商乐舞)作者:张广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