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千佛阁:佛与道的栖息地

2013/9/24 10:52:38 点击数: 【字体:

 

 在武陟县城南大街北端,有一座坐北面南的建筑,它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重修于清咸丰六年,距今450余年。与焦作地区其他众多文物相比较,这座建筑物的年代并不算长。然而,年代的长远并不是这座建筑吸引人的地方,它的宝贵之处就在于,小小庙宇竟包容了佛、道两家的诸位尊神,让他们和谐相处于此。

  这就是千佛阁,2006年6月,被国务院评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典型的河南古建筑手法

  千佛阁是明嘉靖三十六年为镇沁河在木栾店(今武陟县城)决口而建,占地约15亩,原建筑有山门、中佛殿、千佛阁、关帝殿、城隍庙、白衣殿等建筑,现仅存千佛阁、中佛殿、山门。

  千佛阁是省内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三重檐回廊歇山式建筑之一,是中原地区不可多得的大型单体木构建筑。在建筑物上保留了大量的木雕、砖雕、琉璃等附属艺术品,其雕刻刀工娴熟、工艺精美、形象生动逼真,其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弥足珍贵。

  走近千佛阁,感受千佛阁,在阳光的照射下,那绿色的琉璃瓦闪闪生辉,那飞起的檐角欲上九霄。 站在回廊处远眺,突然感觉周围的喧哗根本无法打扰这片净土的安宁。

  千佛阁的美在于做工十分精细,出檐部分每层均有飞椽,上层阁顶有正脊、垂脊、戗脊、大吻、宝瓶、垂兽,挑角上有狮子、麒麟、飞鱼、海马、天马走五兽,角部挑得较高,转角斗拱刻有精致龙首,整个上层均为明代建筑手法。千佛阁的明间、次间、补间斗拱尾部穿插垂莲柱,顶檩垫枋,既有艺术美,又起到杠杆力学作用。

  千佛阁檐上覆盖绿色琉璃瓦,四周有围脊,四角有戗脊走五兽。下层檐为清咸丰重修时的手法,无论从斗拱工艺还是花牙子及四角龙首,雕工技艺都非常精湛。斗拱昂嘴雕刻浮云,转角斗拱透雕龙首,栩栩如生。明间大额枋正面雕有人物、花卉、动物三组,中间雕有人物、松鹤,传为尧舜义让,东为双狮滚绣球,西为龙凤牡丹。雕刻刀工娴熟,工艺精美,既形象生动,又有艺术夸张。

  檐顶琉璃件与第二层相同,第二层明间稍间正面有六抹四扇的隔扇门,下层明间有六抹四扇隔扇门。墙壁上有琉璃假窗,东为“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寓言故事,西为唐杜牧“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故事,寓意深刻。

  “三不照”的秘密

  千佛阁纵然有千佛所在,特别是千佛阁的门口还睡卧着一位千里迢迢从缅甸云游而来的巨大玉佛。然而,抬起头来,你会发现,千佛阁顶部的巴砖上还绘制了18组天干地支阴阳五行八卦太极图,极为罕见,是明清时期佛道合一在古代建筑上的反映,对研究中原地区古代建筑文化提供了实物依据。

  据说,唐代伊始,佛、道便已合流。之后历朝历代,佛、道两种教义相融共生。到了明清时期,佛道合流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特别是在统治者的心中深埋下来。因而,儒家也应在合流之列。深究下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中,并非儒家独领风骚。

  主体建筑千佛阁、中佛殿、山门不在一条中轴线上,千佛阁坐子午线,中佛殿、山门依次向西南偏向,即“三不照”建筑。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建筑,不论是佛教寺院还是道观庙宇,其传统建筑形制均从美学角度出发,建在一条中轴线上,形成南北对应、左右对称的规整布局。千佛阁的建筑格局不同寻常,是典型的最具地方特色的产物。(本报记者 王玮萱 实习生 谢超南)【原标题:千佛阁:佛与道的栖息地】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焦作日报 2009-12-14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