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渑池刘少奇故居及八路军兵站
2013/8/13 15:12:49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渑池,曾是革命年代的一方传奇土地。在建党80周年前夕,记者冒雨到渑池县城东关海露大街拜谒了刘少奇故居。
这是一座旧式的三进“目”字型院落。小院南北走向,长约50米。一进大门,两侧是青瓦顶、木格窗的老式厢房,中间青砖铺地,两边郁郁葱葱的藤类植物攀缘而上。院子中间有个由冬青、矮松环抱的小花园,绣球、剑兰点缀其中,显得格外清雅、肃穆。厢房里保存了大量印证历史的旧图片,包括当时途经这里的邓小平、杨尚昆和柯棣华等前辈的老照片。院子最南端的三间正房,就是少奇同志工作、休息的地方。
屋子正中陈列着少奇同志的部分照片、著作和文稿等珍贵文物,左侧一间是少奇同志的卧室,门楣上镏刻着“澹宁居”三字。卧室陈设极其简单,木床、木椅、木桌、白色的搪瓷杯和取暖用的火盆……屋子里很静,静得似乎能依稀听到伟人湘音锵然的演讲。文稿被岁月侵蚀得有些发黄,而其所蕴含的价值却历久而越发辉煌。一代伟人刘少奇的一生犹如一部史诗,这部史诗中的光辉一章——《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在这所普通小院里酝酿成篇。
眼前风物依然,窗外风雨齐鸣,时间仿佛也在不知不觉中倒流……
1938年11月28日,设在古城渑池的八路军兵站迎来了10几个身着灰色八路军服装的军人,随后他们被安置在中山大街(现海露大街)路南的一座院子里(即今刘少奇故居)。为首的是一位身材瘦高、披深蓝色军大衣的中年人。当时兵站的同志只知道这位首长从延安来,名叫胡服。谁也想不到,这个看似普通的军人就是10多年后的国家主席刘少奇。
1938年10月,中共在延安召开了六届六次全会,少奇同志在此次会议上被任命为中原局书记。会后的11月23日,少奇同志带着随行人员从延安出发,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于11月28日来到渑池。就在这里,他白天开会作报告,晚上草拟文稿、处理文件。他不仅密切注视着全国抗日形势的发展,还领导着华中地区的抗日斗争和统战工作,并经常会见途经渑池去华北、华东、华中各地的革命同志,部署工作。 在渑池紧张的工作中,少奇同志的生活非常俭朴,吃穿和一般同志一样,很少吃蔬菜,偶尔有一点豆腐、白菜就算是改善生活了。工作到深夜,警卫员给他烤几个红薯也就是夜餐了。他经常教育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时时想到,前方的同志更艰苦。
为了及时传达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精神,12月20日,少奇同志首先召集了豫西特委及各中心县委的主要负责同志共30多人,以八路军渑池兵站为掩护,秘密召开了著名的“豫西特委扩大会议”,在5天的会议上,少奇同志分析了当时的抗战形势,传达了六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对当时的各项工作进行了一系列具体部署。此后,少奇同志又将豫西特委改为豫西省委(中共河南省委的前身),各中心县委改为地委,并任命和安排了豫西省委的人员组成及分工,对当时的豫西地区革命斗争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根据少奇同志的建议,在渑池兵站还举办了两期党员干部训练班,每期两周。训练班前后共培训80余人,为豫西党组织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在第一期训练班上,少奇同志亲自为学员们讲了《中共党史》,并首次为学员宣讲了中共党史上的不朽篇章——《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1939年1月,刘少奇同志离开渑池,经洛阳、南阳,奔赴河南确山抗日前线。196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将刘少奇在渑池的故居列为河南省革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几十年来,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但少奇同志当年用过的桌、椅、床及火盆等物,则一直被渑池人民妥善保存至今。
1985年8月,在庆祝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之际,渑池“刘少奇旧居”纪念馆正式开放,三门峡市和渑池县将这里确定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1985年6月20日,王光美手书了刘少奇同志生命中的最后一句话——“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并委托专人送交中共渑池县委,以作纪念。
据住在前院、照看刘少奇旧居的张植泓老人说,每年都有许多人来这里参观,尤其在“七一”、国庆节的时候。前来参观的有机关干部、知识分子、学生等,还经常有单位组织全体职工到这里。革命前辈的光辉业绩和伟大精神,已被豫西人民当作宝贵财富代代相传。
说到刘少奇旧居,不能不提到距此不远的“八路军渑池兵站”。
东临黄河中下游平原、背靠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使渑池在抗战之初,就成为八路军由西而东、北上抗日路上的一个重要的物资、人员中转地。1938年11月,中共中央派刘向三等30多名干部来到渑池,在县城东北角的小寨村建立了“第十八集团军渑池兵站”,即八路军兵站。从此,渑池兵站成为延安革命根据地通往山西抗日前线的重要交通线。少奇同志在渑池的生活起居,就是由兵站统一安排的。
沿310国道穿渑池县城小寨段路北,经过一排门面房和民房,走过一段长长的台阶,就到了渑池兵站。迎面是一所青砖瓦房,厚重的木门和两边的厦房构成一幅威严的画面,像一只巨鹰居高临下踞伏在路边隆起的土丘上。据说,这儿以前周围全是土崖,险要的地势使这里成为兵站存放物资的最佳场所。记者查找过兵站当年的旧照片,在旁边的土崖下,原来还有一个颇具规模的窑洞,用来存放弹药和作为课堂。
据史料记载,渑池八路军兵站前后共护送过八路军过境干部1000多人,几乎每天都有任务。除了1938年底,刘少奇在这里停留数10天外,1938年11月,邓小平、杨尚昆等领导同志也曾经过这里奔赴华北抗战前线。1939年10月,彭德怀奉命到延安,途中也在这里落脚。1939年11月,印度援华医生柯棣华、巴苏等3名大夫途经这里过黄河到达抗日前线。在运输物资方面,当地群众也非常活跃,在渑池县城通往南村的山道上,支前运输车队接连不断……
院子的房东叫李小六,仍然健在,就住在兵站西边不远处。李小六老人今年88岁,面容清矍,身体还很硬实,去年下雪时不小心摔伤,现卧床在家,由家人照顾。
一谈起往事,老人顿时来了精神,打着手势,滔滔不绝,似乎一切都刚刚发生过:“八路军好呀,来了以后,不停的帮忙干活。邻居们都说我有福,没事都往我家跑,他们也帮八路军送信、放马、买东西、缝补衣服。”据老人介绍,渑池八路军兵站站长叫李鹏,又名李奇柱,当时从四川广元兵站调来,1939年3月至1940年6月任渑池兵站站长。
李小六老人说:“八路军兵站站长人特好,俺娘病时,他给俺娘请医生,买药,比我这亲儿子还好。”老人说,兵站站长李鹏走后,还经常来信问候,并经常写信鼓励豫西的年轻学生过黄河去延安投身火热的革命斗争。李小六老人说,李鹏离开渑池的时候留下一件补了许多补丁的旧马褡子,他一直舍不得扔,一直保存着。后来李鹏来信说,那是长征时候部队发的,只有它能证明他参加了长征,老人就把马褡子寄还给了李鹏。
解放后,两人还保持着长期联系。李鹏的儿子曾从四川宜宾来信说:“您送来的大枣,父亲不让我多吃,一天至多吃两棵,说让我别忘了您的情,人民的情。”老人说,那枣是他辗转从西安让人捎去的。
为了帮兵站运输物资,李小六当时带着兵站的同志一起跑到巩县(现巩义市)回郭镇等地帮八路军买骡子。国民党的警察几次向他探听兵站情况,他都装糊涂说不知道……
也正是有了许多像李小六这样的革命群众的大力支持,渑池兵站的各项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也正是有了许许多多革命群众的巨大贡献,中国革命才渡过重重难关,最终走向胜利!
渑池人民始十分珍惜革命前辈留下的宝贵的革命遗产,渑池县政府曾多次拨款修缮刘少奇旧居和八路军兵站。先辈们的革命精神也不断熏陶着这块热土上勤劳善良的人民……
在刘少奇故居和兵站附近,记者所走访了几户本地居民。今年才30岁出头的东关村村民张保庆在附近开了个矿用器材门市,说起这些年的变化,张保庆打开了话匣子:“我们现在做生意的地方,原先是条深沟,县里投资填平后,村里党员干部又上门动员我们抓住机会来这里做生意,还帮我们选项目、办手续。这些年来,每一年都要赚他几万元钱。要不是村里党员干部领着我们干,哪会过上今天这好光景?”
城关镇党委书记李爱军告诉记者:“《论共产党的修养》的草稿就是刘少奇同志在渑池写的。江总书记‘以德治国’的思想对新时期党员如何增强修养,永葆革命青春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两位领袖的思想熏陶下,城关镇的党员干部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断增强。”【原标题:访渑池刘少奇故居及八路军兵站】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西部晨风 2001-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