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前,阳平,一个在全国很不起眼的豫西小镇,平地响起一声惊雷:以北阳平遗址为代表的仰韶文化遗址群,撬动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
13年后,还是阳平。当一份“灵宝荆山黄帝铸鼎原文化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的文本出台时,一批专家、学者再次聚焦于此,他们坚信:不久的未来,当这份规划变成现实的时候,阳平将再次轰动全国,震动世界!
据《史记•封禅书》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即成,有龙垂鬓下迎黄帝……”于是,从元代开始,荆山黄帝陵就受到华夏子孙的祭拜。历代文人墨客也都曾在此题诗作赋。诗仙李白的“黄帝铸鼎荆山涯,不炼黄金炼丹沙。骑龙飞去心清家,云愁海思令人嗟。”更是千古绝句,脍炙人口。
位于灵宝市阳平镇的荆山,是轩辕黄帝铸鼎的地方。对此,史书上虽多有记载,但终归只有文史资料,要想真正被认可,还有待考古发掘,以实实在在的文物去证实!
1999年,对阳平来说,注定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从这里出土的距今55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人工开采的铜矿石,第一次证实了史书所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绝非虚构;2001年夏天在这里发掘出的全国最大房基遗址,又与古书《白虎通》所载“黄帝修宫室,以避寒暑,此宫室之始也”相吻合。
“这里可能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是黄帝时期全国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消息一出,全国权威的考古专家、学者蜂拥至此。
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考古研究所周昆叔教授多次来阳平进行实地考察,后撰写了《铸鼎原觅古——中原要冲荆山黄帝铸鼎原考察纪要》一书,对铸鼎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高度评价了其历史文化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星灿博士非常关注铸鼎原的考古发掘,曾亲自在此发掘数月。
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张文彬在实地察看北阳平遗址群后,激动得连连赞叹:“这个地方太重要了!”
时任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博物馆原馆长许顺湛认为:铸鼎原周围30多处黄帝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和20多处与黄帝有关的山水沟塬等地名,与文献记载吻合,这是一笔丰厚的旅游资源。在此发现的516平方米的特大房址,刷新了史前建筑的纪录,对于揭开华夏5000年文明之谜团的作用巨大。阳平将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新的亮点。
时任中国地方志协会常务理事杨静琦评价说:阳平有如此众多与史前文化有关的遗迹遗物,特别是今年发现的全国时代最早、面积最大、规格最高的特大房址,可谓“中华第一宫殿”,对海内外华夏后裔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和诱惑力。这里是中华民族之根,是华夏姓氏之源,是龙文化之始……
当时,来自全国的46名专家、学者齐集阳平,实地考察后兴奋难捺:“中华5000年文明史源头很有可能在这个地方找到。夏商周断代历史将以崭新面貌公布于世!”
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亦向中国方面表示:世界关注北阳平遗址发掘进展情况,随时准备投入人力物力,助中国一臂之力!
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专家们惊异地发现,在铸鼎原附近13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竟然依山傍水排列着50余处从仰韶时期到龙山时期的古文化遗址。这些遗址分布之密集,包藏文物之丰富,延续时间之长久,中外罕见。
2001年,西坡遗址、北阳平遗址、东常遗址等多处仰韶文化遗址一起以“北阳平遗址群”的名义,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以来,在省、市文化和文物部门的有力组织下,专家、学者对北阳平遗址群进行了7次大规模发掘,其中三个重大发现震惊世界:一是在西坡遗址上发现了一座占地516平方米、带回廊的特大宫殿基址;二是发现了仰韶时期的大型人工防护壕沟;三是发现了仰韶中晚期大型墓葬区,出土了一大批完整的成套玉器、陶器、骨器和石器等文物,为研究人类社会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出现和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2005年,“北阳平遗址群”被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首选遗址,是“十一五”期间国家确定重点资助的100个大遗址之一,西坡遗址墓地考古成果被评为“全国200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
其实,历史遗存在阳平这片土地上处处可见,光与黄帝有关的地名、村名就有30多处。
由于保护技术欠缺,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远古遗迹,回填成为当时最好的选择。但回填归回填,从对铸鼎原开始考古发掘的那一刻起,阳平镇一直就在思考一个大问题:如何让这笔价值连城的历史文化遗存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带动阳平当地旅游经济的大发展?(尤黎明 李博 赵景辉 亢丹阳)【原标题:灵宝荆山黄帝铸鼎原旅游开发:恢弘遗存破土出 平地惊雷撼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