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瘗外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一代大文豪苏轼留下的这些千古名句,千百年来不知让多少人感怀不已。如今,这位大文豪的长眠之地、郏县三苏坟历经千年风雨沧桑,已成为一处独具魅力的旅游胜地,吸引无数游人前往拜谒观光。
三苏坟位于郏县茨芭乡苏坟村东南的小峨眉山东麓,距郏县县城23公里。这里山川秀丽,景色宜人,安葬着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辙(字子由,号颍滨遗老)兄弟二人的遗骨以及其父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的衣冠。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世称“三苏”,有“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美称,其中尤以苏轼的文学成就最为突出,他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其道德文章堪称天下第一,留下许多传世之作。
一代文豪苏东坡没有葬在老家四川眉山,也没葬在客死的常州,而是葬在了郏县。对于苏东坡为何选中郏县作为他的最终归宿,一个最传统的解释是:苏轼生前曾被贬到汝州当一个没有实权的团练副使。在团练副使任上,他看到这里的小峨眉山风景奇秀,仿佛家乡的山貌,于是选定这里为他的归宿。
如今的三苏坟又称三苏园景区,由三苏陵园、三苏祠、广庆寺、东坡湖、东坡碑林、苏轼中年布衣像等组成。在导游的引导下,我们首先踏进广庆寺,苍劲的古柏、青翠的竹林让人眼前一亮。广庆寺建筑风格独特,最明显的特征是一进三院、寺祠合一,据说,这在全国是极为少见的。寺内一东一西相对的钟楼、鼓楼,是古人“晨钟暮鼓”的真实写照。
伴随着三五成群的游人,我们走进三苏祠。三苏祠位于广庆寺后,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所建,其内保存着元代所塑的三苏父子泥彩塑像,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国内时间最早、保存最好的三苏父子塑像。祠堂内的“三苏”父子塑像正堂危坐,栩栩如生,令每个踏入祠堂的游客肃然起敬。据了解,一代文豪苏东坡葬于郏县,给郏县平添了一种文化上的厚重。1963年6月,三苏坟被省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郏县人也以此为荣。
穿过三苏祠右侧的一个小门,便来到了东坡碑林。东坡碑林是为纪念苏东坡逝世900周年而建的,这里汇集了国内190多位著名书法家的作品。这些书法家以各自擅长的书体,书写苏东坡的著名诗文136篇,其中最具创意的是“大江东去碑园”,在这个园子里,100位书法家以风格迥异的书体将东坡先生的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书写一百篇,形成了百家高歌大江东去的宏伟场面,洋洋大观,气势磅礴。碑廊四周的石碑上,启功、沈鹏、王学仲、刘炳森、欧阳中石等书法大家的作品尽在其中。除了“大江东去碑园”外,这里还有书写苏轼作品的诗词碑园、文赋碑园等,内有冰心、臧克家等著名作家、诗人的题字、题词碑刻作品。不少游客站在碑廊下观赏书法大家的作品,啧啧称赞。
从广庆寺出来,经过一条甬道,便是一尊苏轼中年布衣雕像,这条甬道上有一奇特的回音奇观,站在甬道离台阶十几米的地方,只要一拍手或跺脚,台阶上就会发出一种清脆悦耳的“蛙”鸣声,被称为“金蛙迎宾道”。不少游客到此都要一试“蛙鸣”。
至此北行,路过苏辙次子苏仲南夫妇墓和梁氏墓,在门前两排石羊、石马、石虎和几棵参天古柏的注目下,我们走进了翠柏掩映的三苏陵园。门两边一副楹联:一门三学士如天如日如月,四海五大家无左无右无前。昭示了后人对三苏的崇高评价。
三苏陵园内古柏成林,四季郁郁葱葱,每当夜深人静之时,山风来袭,柏树林中会发出一种酷似下雨的声音。清代郏县县令张笃行拜谒三苏坟,夜深人静之时,忽听门外雨声大作,开门观看雨景,但屋外不但没有下雨,反而月明如昼,遂填词留念:“风声瑟瑟,雨声哗哗,风大不鼓衣,雨大而不湿襟。”后人屡试屡验,称其为“苏坟夜雨”,这是三苏坟特有的现象。
三苏陵园内三座坟冢由东北向西南一字排开,东北第一墓为苏轼墓,中间为苏洵衣冠冢,西南为苏辙墓。陵园内遍植柏树,参天蔽日,树干均向西南方倾斜,传说是三苏品德感动草木,草木皆随其心意所向,遥望其家乡四川眉山县,几百年来被人们称为“思乡柏”。据导游介绍,苏老泉供桌上的香炉石被视为“摸福石”,当地一首顺口溜这样说:“站立祭坛闭双目,直行向前去摸福,谁能摸住香炉石,万事如意尽是福。”据说古代一些学子上京赶考路过此地,总要来此摸一摸,沾点儿三苏的灵气。
我市游客若到三苏园景区游览非常方便,在我市开通的“一日游”线路中,三苏园景区是该线路中必游的一处重要景观。郏县县城也有直接开往景区的专线车,从郏县县城坐车不到30分钟即可抵达该景区。郑州、许昌一带游客可经襄城前往郏县,洛阳一带游客可经汝州抵达郏县。 (本报记者 王春生/文 牛智广/图)【原标题:郏县三苏园:邀月听雨忆风流(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