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来,黄河西滩绿树掩映,农舍点点,瓜果飘香,渔舟晚唱,人们自给自足,民不交皇粮,官不征田赋,不谙水性的兵匪毛贼,轻易不敢越河进滩袭扰。村民们如世外桃源般地在此生息繁衍,创造着自己的历史和文明。尽管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但是西滩从未被洪水淹没。这里似乎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河南省济源市坡头镇西滩村的人们,就世世代代居住在这片被誉为"河心岛"的滩涂之上。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河之洲”经过考证就是指西滩,从宏观上看,西滩与《诗经》十五国风"周南"所涵盖的地域有缘,作为地域文化,"国风"《周南·关雎》中的“在河之洲”就是指西滩正是在情理之中。从微观上说,黄河在古代称河具有惟一性和排他性,故“在河之洲”非西滩莫属。西滩承载着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传说,是诗经文化、大禹治水传说、董永与七仙女传说、王莽撵刘秀传说等发源地。
西滩的神奇存在,饱含着一个科学道理:当水流遇到弯道时,同时会产生两个力,一个向心力,一个离心力。向心力的表现是把质量较重的物质推向中心;离心力则是水向外溢。弯道水流越猛,离心力和向心力也就越大。水利专家把这种自然现象称作水流弯道原理。黄河西滩的地理形势,两岸正好是向内环状弯曲,洪水暴涨时形成强大的冲击力,一方面冲刷河岸造成坍塌,另一方面则把大量泥沙卷向河心。这样,就使得西滩越来越高。《现代汉语辞典》把"河流中由沙石、泥土淤积而成的陆地称为洲,西滩这块美丽绿洲的形成,也完全符合这一解释。《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干脆把"洲"解释为"水中可居之地",《说文解字》也有类似的解释。这就更是西滩的真实写照。这样,西滩的形成和存在,自然也为《关雎》一诗的创作,奠定了基础,表现诗意的载体也就更加明确。
如今,随着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国家又在其下游15公里处修建了二坝--形成了一个23平方公里的西霞院反调节水库。西滩成为名副其实的一个小岛。昔日的万里黄河第一滩,如今变成了黄河万里第一岛。西滩--我国第一首情谣恋歌产生的地方。这,就是西滩的魅力,就是西滩的灵魂和永远的生命力。【原标题:黄河西滩岛 令人惊讶的"万里黄河第一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