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中华文明第一缕曙光升起的地方

2013/8/6 10:25:04 点击数: 【字体:

 


    几度“风雨”平粮台

  平粮台位于淮阳县城东南4公里处,是一座龙山文化古城,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场址高约5米,面积100余亩,呈正方形。平粮台古城址即是宛丘之地,距今已有46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发掘出土年代较早的一座古城址。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陈风宛丘》以及《尔雅注疏》、《晋书》中均有记载。根据史书记载和地理方位分析,平粮台即是太昊之墟、神农之都的古宛丘都城。这座古城时代最早、面积最大、保留最好,对研究我国古代城市的出现、国家的起源、早期奴隶制等重大学术问题,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这里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包括原始人使用过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 装饰品,古城墟上有许多原始人住过的土房痕迹并残留有原始人烧制陶器的窑址等。考古工作者对大量的出土文物结合历史文献进行分析考证,一致认定,平粮台古城址和太昊故墟宛丘是一个地方,至此,“陈为太昊之墟”、“炎帝神农初都陈”等历史文献的记载得到了初步的证实。

  更奇的是,在这方小小的高台上,历史曾多次选择这里栖息,它还成为楚汉两代的墓葬之地,从8000年前到6000年前直到如今,它的文化层竟有十层叠压。

  站在高台之上,回望6000年前的文明,仿佛隔着山隔着海隔着云天,一切都显得那样茫然和朦胧,即便借助想象的翅膀,6000年的距离似乎也是一个难以穿越的篱障,但当我站在平粮台——这个据称是伏羲时代的古城台上时,6000年前的历史离我是如此之近,仿佛能听到它的鼻息,触摸它依然温润的肌肤,咫尺相对,息息相通。

  中国方形城的鼻祖 

  也许因为和平粮台相守了20多年的缘故,也许是最初就参加了平粮台的发掘,平粮台博物馆张志华馆长对平粮台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了然于心。

  20多年,足以让一个有心人成为一个行业的专家;20多年,如果用心专一,足以让草木生情、石头落泪。

  张志华就是这样。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考古工作的不断开展,全国各地陆续发现了数十座史前文化城址。这些城址的分布范围很广,主要是黄河中下游,而长江的中上游和内蒙古的长城以北也有发现。从碳-14测定的年代来看,这些古城的年代上限距今5000多年,下限距今也有4000多年。尽管平粮台古城在时代和规模上有逊于个别史前文化城址,但就其古城址的建筑特征、社会性质以及城市总体布局而言,在诸多史前文化城址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张志华颇为动情地说。

  他认为,平粮台古城是中国方形城的鼻祖。

  在已正式公布的数十座史前文化城址中,平面为正方形的城址形制不多,而多为圆形、长方形、不规则形,也有少量的并列双城等。平粮台古城则是地道的正方形制。

  为什么呢?究其根由,与平粮台是太昊伏羲氏的都城有关。太昊伏羲氏是先天八卦的创始人,因此,在建筑的指导思想上必然会受“天圆地方”观念的影响。

  在有文字的文明里,去追寻一种形制的目的,可能更直接些。透过伏羲深邃的八卦,我们或许能够捕捉到那一时代城市的脉络:城市应该是正方形的、规则的、坐北朝南的,强调围合、城门、序列、有意义的方向以及左右对称等,这实际上表达了八卦的理念:天人合一的和谐观。中国古人可能经受的不可抗拒的自然破坏太多了,只想追求一种自然状态的和谐。若是和谐破坏了,那么也许灾难就会降临,所以需要这样一种有位置次序、规规矩矩乃至有等级秩序的社会结构。

  这种地道的正方形城的出现,对后代城的形制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后代城市标准形状的楷模,更影响了中国的传统等级制度的形成。

  正如地理学家陈正祥教授考察我国古代2500座城邑之后所说的那样:“中国城市的形态,绝大多数是方形的。在平原地带,特别是较小的城,形状常呈正方形……正方形便成为中国城的传统形制。” 

  小版筑筑城法首次应用 

  曾经领导平粮台发掘的曹桂岑先生认为,即使单从建筑学上来说,平粮台也有着很高的价值。

  “在我国历史上,相传夏禹的父亲鲧就已经开始筑城,但也有黄帝筑城的记载。从考古发掘来看,平粮台遗址时代之前,学术界公认的较早城址只有商代的郑州商城和湖北黄陂的盘龙城,而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古城的发现,不仅时代上早于夏王朝的开国年代几百年,而且将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史由商代提到夏以前,向前提了几百年,使我们对中国古代早期城市的建筑情况也获得了新资料。”曹桂岑先生说。

  从建筑学上来说,利用简单的力学原理而实行的小版筑筑城法,应是我国首创。

  古代筑城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军事防御。而筑城质量的好坏,则直接关系到军事防御程度如何。在数千年前的先民时代,怎样筑土墙,不同时代因为条件不一样所用方法也不一样。商代王朝的郑州商城,因为处于奴隶社会,相对原始社会进了一步,采用的是稍进步些的夯土分段版筑法,中间是版筑的“主城墙”,两侧有“护城坡”。而平粮台在筑城方法上采取的是较为原始的小版筑堆筑法,先筑内墙,高约1.2米,后依小版筑墙由里向外斜堆土,用四根木棍绑成的集束夯逐层夯打,到一定高度时,小版筑墙与外边的斜堆的夯土层呈三角形,然后外边再用木板挡住,由外向内垫土,逐层夯打。如此反复多次,直到达到需要的高度为止。

  虽然这种小版筑堆筑法落后于商代的大版筑筑城法,但在当时技术条件极端落后的情况下,能实践出一套成功的筑城方法,也确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而且在当时已经是高标准高要求了。从力学的角度看,假如里外侧均先筑一个小版筑墙,然后中间垫土夯打,其力肯定会作用于两墙,这样,小版筑墙就会被挤倒。如果按斜堆土法,逐层夯实,使小版筑墙渐渐加宽,呈斜坡状,这样,不仅不会被挤倒,反而会更加坚固。所以小版筑堆筑法,是我国太昊伏羲时代在生产工具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利用力学原理,在筑城技术中创造的一种科学的建筑方法。

  首创地下排水设施

  采取科学的手段,首创地下排水设施 ,也应该是太昊伏羲时代的重大进步。

  在城市发展史上,无论是古代城市,还是现代城市,城市内的污水排泄始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城市是政治、经济、交通、军事、文化的中心,人口稠密,人们的生活污水数量也很多。如果平时人们的生活污水不能及时排除,将直接影响市容并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另外,如果到了雨季,自然降雨将会导致积水成灾,浸泡人们的住房,危害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城市的排水设施就愈加显得重要。在古代,城市主要的职能是军事防御,所以对排水设施必须高要求:排水设施决不能影响城市的防御能力。因为用水沟排水如果在城垣留豁口,一来会影响市容整体效果,二来也将直接影响人们的出入。因此,只有将排水设施布置在地下,用地下管道排水才能妥善解决防御和交通以及排水之间的矛盾。

  生活在4000多年前的平粮台的先民们,在建设平粮台古城时,就已经学会使用陶质排水管道,铺设了地下排水设施,科学地解决了城市排水与防御、交通的矛盾。

  曹桂岑研究员还清晰地记得当初发掘时的情况:轻轻地剥离开平粮台古城南城门的路土,一条陶排水管道暴露在发掘人员面前,这条陶排水管道由3根管道组成,断面呈倒“品”字形,可容纳足够的排水量。现存的这条管道有5米多长,由许多节陶管道组成,每节都是一头粗一头细,有榫口可以衔接。管道北高南低,有一定坡度,易于城内污水向外排泄。有意思的是,就在同样一个城内,还体现着排水管道的“成长”。在南门东门卫房的东部夯土城墙下发现有陶排水管道,这里的管道很原始,没有榫口,是建筑城墙预埋的排水设施。专家估计,可能是当时曾使用这条管道排水,后来这条管道淤塞了,又不能将高大的城墙挖开疏通,所以只好在南门路土下又埋一条排水管道。这样既可以省工又可使路上行人、路下排水,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智慧。

  平粮台古城排水管道,成为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排水管道,在当时是一个重大进步。

  门卫从这时开始设立

  在今天,你要进一个管理严格的单位,必有人会拦住你询问你,这样的人叫门卫。实际上,门卫也源于几千年前,平粮台门卫房的建造为后代同类型建筑形制开了先河,也成为门卫的先河。

  平粮台龙山文化古城的南北城墙的中段均有一个缺口和路土,这是南门和北门。值得注意的是,平粮台的南城门在建筑形制上独具特色,因为在南城门的两侧各发现了一座与城墙同期的面积为6平方米的房址,都是用土坯垒砌,两房房门相对。专家考证,这是为警戒和守卫城门而特意设置的。它成为我国迄今所发现的史前城址中唯一设有守卫房的城门,它为同类型建筑形制开了先河。

  伏羲八卦让现代受益

  伏羲的种种创造,其实就是一种管理,虽然处在远古时代,生产力比较低下,这种管理还不能完全成为人类的自觉行为,但它毫无疑问是人类文明的起点。

  当代英国大史学家汤恩比认为:“中国文化的本质为阴阳哲学,因阴阳哲学,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汤恩比的话也许有些夸张,但伏羲八卦对现代科技、生活的影响却是公认的,要不现在也不会全球呈现出“易学热”。

  18世纪德国的大哲学家、微积分的发明人及二进位制的鼻祖莱布尼兹,正是受了伏羲八卦方圆图的启发,才发明了今天计算机所应用的二进制数学原理。

  他在给当时在中国传教的友人鲍威特的信中盛赞《易图》的奥妙:“这个《易图》,可以算现存科学之最古老的纪念物。然而这种科学,依我所见,虽为4000年以上的古物,数千年来却没人了解它的意义,这是不可思议的,它和我的算术完全一致……要是我没有发明二元算术,则此六十四卦的体系,即《伏羲易图》,虽耗费许多时间也不会有人明白吧!”

  上世纪的科学泰斗爱因斯坦和波尔也十分赞赏中华易学,波尔甚至把自己创立的哥本哈根学派的标志选用太极图,并以此为最大荣幸。

  核心提示

  2010年4月20日,周口市政府在淮阳举行了平粮台古城遗址管理权移交仪式,将平粮台交给淮阳管理。这对平粮台古城遗址的保护、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据了解,淮阳县政府将先期投资2000万元规划建设平粮台古城遗址博物馆。随着各种条件的日趋成熟,我们期待着一步一步走进这座尘封的历史博物馆,去怀古寻幽,品味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原标题:中华文明第一缕曙光升起的地方】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中华龙都网 2010-05-25 作者:杜欣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