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一座城市的文化坐标——周口关帝庙系列之五 关帝庙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2013/8/5 16:19:14 点击数: 【字体:

 

    不只关帝庙中的木雕、石雕和壁画技艺让人叹服,其内容也有着特别的意义,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和价值取向。周口关帝庙石雕中有这样一幅画,所画之物,非狮非虎,非猫非犬,而是一只头上有角,身上有鳞,四肢短粗,掌爪各异,脸同狮虎,尾似蒲扇,回头望日,血口獠牙的“四不像”。这里面有一个典故,相传明朝弘治年间,姑苏城内发生严重鼠害,把粮食、衣物、箱柜咬坏,就连长洲县(今吴县)公堂里的“明镜高悬”、“日出东海”也没有幸免,长洲知县派人去请文征明作画,以镇祸鼠。知县派人三次登门,才将文征明请到衙门。酒足饭饱之后,文征明道:“县公叫画何物?”知县用筷子在桌上画着说:“画猫比猫大,画犬比犬凶,画狮比狮小,画兔比兔猛,照此画来——”文征明凝神静思,然后提笔挥毫,在一张纸上画了一只如上所说的“四不像”。它歪头望着太阳,张着血盆大口,獠牙伸舌,一爪握着玉如意,一爪托着金元宝,一蹄蹬动摇钱树,一蹄踩着灵芝草。画好后,知县连连叫好,高兴地问道:“文公,此物何名?”文征明一笑说:“想吞天地日月,欲括万贯金银,狮兔望尘莫及,县公自悟芳名。”知县知道是戏弄自己,很尴尬,但也只好连连点头。

  关帝庙石雕描述的就是这个故事,是讽刺那些榨取民脂民膏的官老爷与这只野兽一样,什么都想吃,什么都想要,贪得无厌,甚至连天上的太阳也想一口吞下,于是人们便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贪”。

  这个故事不单单对官,对商贾对世人也同样有警示意义:为人,戒贪隐忍方能天地宽阔,方能大路平坦。

  实际上,类似的石雕在关帝庙还有很多,它们成为关帝庙一道内在的风景。

  关帝庙的石雕故事

  与“四不像”故事相同,关帝庙拜殿柱础上的一幅石雕,讲的是老马识途的故事。

  马被中国人视为尊贵、祥瑞的象征。《拾遗记·周穆王》中记载,周穆王驭八龙之骏巡行天下。在唐朝,马是最高统治者权威的象征。马还象征着自由自在通向成功和平安,旧时信使靠骑马来传递信件,人们希望从马上的信使那里得到亲朋好友平安的消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在周口关帝庙里,有关马的题材有三个,分别为春秋阁廊柱柱础、拜殿柱础和仪门柱础,尤以拜殿柱础上的一幅刻得最好,题材选自典故《老马识途》故事。《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通‘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这个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山戎国攻伐燕国,应燕国的请求,齐桓公带兵打败山戎国,又击退了山戎国请来的孤竹国军队。但假装投降的孤竹国黄花元帅带路时,把齐军引入迷谷,自己乘机逃跑了。齐军左冲右撞,找不到出路。危急时刻,跟随齐桓公的相国管仲献策:老马能识途。于是就让几匹老马在前面走,大家紧随其后,老马果然把军队带出了迷谷,走上了归路。

  宋代诗人陆游在《东窗遣兴》一诗中形容:“老马漫知路,钝锥宁出囊。”又在《自述》诗中曰:“心如老马虽知路,身似鸣蛙不属官。”

  石雕上一老一幼两匹马,奔波在崎岖的山间小路上,已走至顶峰的老马不由得放慢了脚步,回过头来顾盼幼马,担心它能否像自己一样识别出来时的道路,平安地回到家。颇耐人寻味。

  比较有典型意义的还有春秋楼的柱础石雕“柯烂忘归”。

  传说晋代王质入石室山打柴,遇见几位老人下围棋。王质就把柴刀放在椅子下面看他们下棋。一局还没下完,一位老人对他说:“你怎么还不回去?”王质低头一看刀柄已腐烂。回到家里,同辈的人都已去世。后以“柯烂”做围棋的别称,用“柯烂忘归”形容长时间地流连忘返,用“烂柯年”表示光阴易逝、世事变迁。唐钱起《过瑞龙观道士》诗:“主人善止客,柯烂忘归年。”

  王质烂柯,出自梁任窻《述异记》卷上:“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所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俄顷,童子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尽烂。既归,无复时人。”

  烂柯忘归,后世成为文学家笔下的题材,如陆游在《余年四十六入峡忽复二十三年感怀赋长句》中道:“樵柯烂尽棋方剧,客甑吹成梦未回。”黄庭坚《记梦》诗中也说:“两客争棋烂斧柯,一儿坏局君不呵。”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有赠》一诗中也曾经提到:“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关帝庙还雕刻着很多历史典故,比如精卫填海、天下太平、酌泉励心、张良进履等。“张良进履”出自《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说的是:张良的祖父、父亲,都当过韩国相国。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一天,一个须眉皆白的老人在桥上把鞋子蹭到了桥下,叫张良去捡回来,还要帮他穿上。张良恭敬照办。老人约他五天后的早晨在桥上相见。五天后张良来晚了,老人让他过五天再来。没想到五天后张良又晚到了,老人要他过五天再来。张良怕再迟到,第四天半夜就赶到桥上。老人经过再三考察,知道他学习心诚,就将《太公兵法》传授给他。张良得此兵书,潜心钻研,凭借满腹韬略及智谋,助刘邦平定天下。汉朝建立后,张良以赫赫战功被封为留侯。

  酌泉励心典故源自《晋书·吴隐之传》,是说:“朝廷欲革岭南之弊,隆安中,以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假节领平越中郎将。未至卅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饮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世,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

  人们都说喝了贪泉的水,能使人贪得无厌。可是,清正廉洁的吴隐之却有意饮之,而操守愈加清廉。王勃《滕王阁序》:“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忧欢。”白居易《广府胡尚书频寄诗因答绝句》:“尚书清白临南海,虽饮贪泉心不回。”

  关帝庙折射的会馆文化

  周口关帝庙,不同于洛阳关林、山西解关帝庙等地的关公庙宇,它不只是为纪念关羽,最初它是一个商业会所或会馆。

  从史料看,在明永乐年间,商业会馆在国内就已经出现。它并非为商人所专设,其性质也不是单一的。

  会馆的出现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工商业人口迅速增加,易地经商成为一种趋势。各地商人纷纷选择适合自己经营的城镇,从事商业活动。这些异地的商人到达某一城镇,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后,逐渐在此定居。由于他们是外来人,在经营或生活过程中,难免与当地乡绅、商人发生矛盾,为了维护自己、发展经营,他们往往自发联合起来,建立同乡会,这不仅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而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需要,在经济发达的城市,率先出现了商业会馆。

  会馆是本会成员活动的固定场所,又是一个建筑群。它是由该会馆的成员出资建造起来的。这种建筑群体,规模有大有小,一般来说,完整的会馆建筑,是以间为单位构成的单庭建筑,再由单庭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位组成建筑群体。主要建筑有照壁、戏楼、牌楼、翼门、钟鼓楼、配殿等。

  河南商业会馆,是指在河南从事经营的商人或主要是外籍商人集资建造的会馆。这种会馆,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步的。因此,称之为商业会馆。它出现于清代康熙年间,在乾隆、嘉庆年间达到鼎盛。以社团和建筑群体的形式,记录了外地商人在河南活动的足迹,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河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面貌。

  周口在明末至清朝,是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工商业发达,舟车辐辏,万商云集,有“小武汉”之称,为河南四大名镇之一。山西的钢铁、豫西的山货、两湖的竹木、两广的纸糖、天津的食盐等,均在此地集散。各省商贾纷纷来周口经营,并建立同乡会馆,实施行业受理,为同乡排忧解难,解决经营、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他们先后在周口建有10个大型会馆,这10所会馆分别是福建会馆、糖业会馆(又名烽阳公所,或“理门”公所)、覃怀会馆、江西会馆(又称万寿宫)、江南会馆(又名安徽会馆)、两湖会馆(又名湖广会馆)、陆陈会馆(又名平王庙)、油业会馆(又名大王庙)、(沙河)南岸山陕会馆(又称关帝庙)、(沙河)北岸山陕会馆(现存的“国保”关帝庙)。

  目前,北岸山陕会馆是周口十大会馆中唯一幸存完整的会馆,其余九座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被拆或被毁。

  实际上,北岸山陕会馆的保存也历尽了风风雨雨。这座雄伟壮观、建筑艺术极高的关帝庙,曾经受多次兵祸和其他形式的破坏。按史料记载,清同治年间,曾国藩为镇压捻军起义,当时以周口为据点,曾将这座会馆作为行辕和兵营,把大殿做马圈,香炉当马槽,其时满院污秽,狼藉一片。光绪十五年(1889 年),庙内钟鼓楼毁于大火。1944年5月,日寇攻入周口,将关帝庙作为驻军点,他们烧毁了门楣,砸毁了正脊上的仙人和狮子宝瓶,捣毁了部分神像,使关帝庙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日寇投降后,关帝庙仍未平安,国共两党展开了“拉锯战”,关帝庙就是拉锯战的牺牲品。最严重的破坏是1947年7月23日,在第二次解放周口时,我军与盘踞在关帝庙的国民党交通警察进行了激烈战斗,至今关帝庙中的一些石碑和墙壁上仍然留有许多弹痕。

  新中国成立后,关帝庙也改了用途,它先是由原周口市粮食局面粉厂使用,改造了部分建筑格局,将后院两侧僧人的住房和生活用房全部拆除,并盖了临街房,作为议价公司和粮店营业。“春秋阁”大殿则安装了面粉机,楼板锯成圆孔,多处墙体挖成大洞,部分木刻被拆除或损坏,匾额楹联全部丢失。1970年,山门又被拆除。及至“文化大革命”时期,在“破四旧,立四新”的口号下,红卫兵爬上关帝庙的屋顶,砸烂兽头,破坏了部分木雕、石雕,使关帝庙再一次遭到破坏。

  直到1979年,周口市成立关帝庙文物保护委员会,关帝庙才逐渐受到重视和保护。1988年以来,由国家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周口市政府先后拨款数百万元,修建了山门、飧殿、戏楼等部分建筑,使关帝庙基本上恢复了原貌。

  2008年12月中旬,记者来到关帝庙时,虽然庙内还在建设中,但已是有板有形。它的冷峻孤傲、它的雄伟大气、它的皇宫别墅般的华丽、它的精致隽永似在述说着周口过去辉煌的一页,述说周口过去骄人的历史。

  关帝庙实际上就是周口固化的历史,是周口过往历史的见证、周口文化的一个坐标,也是周口让人留恋回想的往事。

  周口人没有理由不爱护它、保护它、珍惜它。(全文完)

  周口关帝庙中的木雕、石雕和壁画不仅技艺让人叹服,而且内容也有着特别的意义,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和价值取向。图为关帝庙石牌坊上的特色石雕。(首席记者李红军通讯员刘涛文记者于扬图)【原标题:一座城市的文化坐标——周口关帝庙系列之五 关帝庙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2008-12-26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