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应天书院在商丘

2013/8/1 16:28:21 点击数: 【字体: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商丘,既无山大川,更无仙无龙,但她却闻名遐迩,扬名海内外,原因是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建有中国 “四大书院”之首的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源于后晋。据史料记载,当时商丘人杨悫不求闻达,立志教育,聚徒讲学,楚丘人(今山东曹县)戚同文,慕名投到杨悫门下,竟至“累年不解带”,深得杨悫的器重。后来,杨悫就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了戚同文为妻。杨悫死后,戚同文在将军赵真的支持下,在宋州修筑学舍,聚徒讲学。由于戚同文学问渊博,教学有方,门下弟子金榜题名者甚多,一时 “请益之人,不远千里而至”,前来请学之人络绎不绝,学生多达百余人,为以后应天书院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戚同文死后,曹诚出资“为屋一百五十间,聚书数千卷”。重新在戚同文讲学的地方建成书院。“博延生徒,讲习甚盛”。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曹诚以学舍入官,并请戚同文之孙戚舜宾主持书院。这件事情通过应天府奏报朝廷,宋宗皇帝大加赞赏,命参知下政事陈尧佐“题其榜”,正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应天书院改为府学,庆历三年(1043年)升为南京(现商丘)国字监,成为我国北宋时期的最高学府。它与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并称为“四大书院”。应天书院以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影响深广,人才辈出而居首位。古代名儒在此求学并考中进士者多达五、六十人。范仲淹、王诛、石介等名士都是从应天书院走向政坛并名留青史的。

    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对应天书院独有情钟,并在此书院读书,后又在书院任教长达八年之久。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虽出身于封建官僚,而其青少年时期却生活十分困苦,据《宋史》和《邹平通史》记载:范仲淹的生父在徐州为官时死于任上,当年范仲淹还是幼年,其母谢氏因为家里贫困,遂改嫁于时任平江府(今江苏吴县)推官的山东长山人朱文翰。朱先后易地湖南、安徽等地为官,范淹母子便相随游居,有时他住在一个庙宇里读书,穷得得连三餐饭都吃不饱。约公元1004年(宋景德年间),朱文翰调任山东淄州长史(官五品),其母子定居继父故里长山朱家村,时年15岁。范仲淹少有志操,尽管家境贫寒,但他仍旧刻苦学习,母亲希望儿子从商,或习技艺,范仲淹都婉言谢辞。事有巧合,当时下居乡的当朝谏议大夫姜遵对范仲淹的少年立志赞赏,多所鼓励,于是,范仲淹决然到离家不远的醴泉寺读书,拜僧为师。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23岁的范仲淹到向往已久的南京(今商丘)应天书院求学。他在应天书院刻苦求学,“昼夜不息,冬日惫堪,以水洗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宋史》。当地还有一个传说,说是仲淹在应天书院读书时,每日煮米两升,盛入盆中,等冷却凝成团状,将其切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再到山地挖些野菜回来,切碎加盐,佐粥而食。有时候,范仲淹读书到深更半夜,实在困得张不开眼,就用冷水泼在脸上,等倦意消失了,再继续攻读。这样在应天书院苦读了五年,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考中进士后,历任西溪盐官、陕西经略安抚计副使、参知政事和杭州、青州太守等职,有管是当大官还是掌大权,他为官都是心怀江山社稷,黎民百姓,为官清正,廉洁奉公,以天下为已任,世人称他为“五胆忠臣”。即一胆敢于指责朝政;二胆敢于斗权贵;三胆敢于举腐败;四胆敢于用清官;五胆勇于不留财。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已经形成。

    范仲淹在朝廷当谏官时,他看到宰相吕夷简利用手中权力,拉帮结派,滥用职权,任用私人,就向宋仁宗大胆揭发了,这件事触犯了吕夷简,吕夷简就视范仲潭为眼中钉。并多次派人暗中威胁范仲淹,勿言朝政,妄议国事,还向宋仁宗报告说范仲淹交朋结党,挑拨君臣关系。宋仁宗听信吕夷简的话,把范仲淹贬谪到今开封,让他去管理关系盘根错节、矛盾错综复杂的开封府,想借皇亲国戚的手,杀杀范仲淹的锐气,没想到范仲淹上任后,从清理弊端入手,敢于查处污吏,克服各种阻力,疏奏朝廷惩治,很快开封府“肃然称治”。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胸怀国家的爱国爱民思想的范仲淹,在书院中,写下了《上执政书》,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如对官吏一定要定期考核,按他们的政绩好坏提拔或者降职;限制高官特权及纨绔子弟;改革科举制度;选拔真才实学之士等,还有几条提倡均分田、厚农桑、加强军备、严格法令等。宋仁宗看了范仲淹的改革方案,立刻批准在全国推行改革措施。但这些改革措施也伤害了当朝以枢密使夏谏、大宦官蓝元震为首的一批统治阶级。范仲淹母亲去世。他为母亲守丧而退居应天府,受南京(今商丘)留守晏殊之聘,掌管府学,“以教生徒”。范仲淹在应天书院前后执教两年多,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范仲淹为振兴应天书院,对当时的一些硕学名儒,能留则留,能延则延。通过范仲淹两年的努力和官府的支持,书院得到振兴,四方从学者辐辏而至。范仲淹带给应天书院的,还有他那身居学则守旧奸佞势力,这些人捏造事实,屡尽谗言,于是范仲淹又遭陷害,险遭杀身之祸。

    范仲淹虽然在应天书院执教仅两年多时间,这就为以后庆历年间的新政作了人才上,舆论上的准备。由于范仲应天书院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宋、元、明、清各代都一直保留着他在书院讲学时的讲堂。如今,在商丘还立有《范文正公讲院碑记》,建有藏书楼,表示对他的永远怀念。( 江其田)【原标题:应天书院在商丘】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中国国土资源作家网 2009-05-17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应天书院传承千年文脉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开封网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