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燧人取火:温暖和光明的智慧之火

2013/8/1 11:54:40 点击数: 【字体:

 

    一

    火在自然界中,很久很久以前便已经存在。在地球上,动物尸体中之磷的燃烧、煤炭的自燃,森林在极端干燥下因吸收太阳热量而引起的大火、雷电的触发,以及火山的爆发等,都可以成为火的来源。

    原始人类伴随着火走过数百万年的历程,却不认识火。原始时代,人见了遍地燃烧的烈火,视为怪物,视为不祥,绕火而行,避火而居。火在远古时代,虽然到处存在,但必须要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被人类所认识、被人类所利用。在中国,第一个发现火的妙用并教会人们使用火的人,被尊之为“火神”,第一束被“火神”所利用的火,被尊之为“神火”。

    在中国,传说中的“火神”为燧人氏。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燧人氏造火的记载主要有:《世本·作篇》中的“燧人造火”。《韩非子·五蠹》中“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民众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肠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风俗通》中引《礼纬·含文嘉》有“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之说。

    《拾遗记》云:“燧人国有大树名遂,屈盘万顷。后有圣人,游至其国,有鸟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氏。”《古史考》云:“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近水则食鱼鳖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于使(是)有圣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钻燧出火,教人熟食,铸金作刃,民人大悦,号曰燧人。”

    清朝末,著名学者尚秉和说:“火自无而有者也,其发明至为难能。燧皇感森林自焚,知木实藏火,不知几经攻制,几经试验,始钻木得之。其功又进于有巢,而即以是为帝号,可见当时之诧为神圣,而利赖之深矣。”又说:“或谓火化而食始于庖羲,故以为号,岂知燧人既发明出火,其智慧岂尚不知炮食?况炮食者裹肉而烧之,燎其毛使熟耳。在熟食中,为至粗之法。燧人去,伏羲近,伏羲益发达美备耳。其创于燧人,无疑也。”尚秉和认为,燧人氏不仅发明了人工取火,而且最早教人熟食。因此,他在自己所著《历史社会风俗事物考》一书中说:“由今追想未有火之先,凡肉皆生食,其有害于人而夭折者,不知凡几,且不知味。及得熟食,肉之腥臊者忽馨香矣,草木实之淡泊寡味者忽甘腴脆美矣,水之冰者可燠饮,居之寒者可取温矣。至黑夜燔柴以御虎豹,犹后也。当夫登台传教,广播为用之时,万民之感戴庆幸为何如,真惊天动地之伟业矣。既有火则可冶金作刃及他器用。未有火之先,凡器者皆以食为之,今所谓石器时代也。”

    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史稿》中说:“人工取火的发明,对于远古人类的生活无疑起了极为重大的作用,引起后人极大的重视,所以在传说里把长期生活实践中所发明的取火方法,集中到所谓‘圣人’——燧人氏的身上了。这样的传说固然夹杂着后代的生活内容,蒙上了神秘的外衣,但它依然反映着朴素的远古人类生活的史实背景。”

    有关中华民族祖先取火为利之事,在商丘还流传着一个美好的传说:“上古之时,商丘之地叫燧明国,国人不识四时昼夜。其人不死,厌世则升天。国有燧木,又称之为火树,屈盘万顷,云雾出于其间。有鸟若鸮,用嘴去啄燧木,粲然火出,圣人感焉,于是便折下燧枝钻木取火,为利人间。人们敬仰这位钻木取火的圣人,尊其为燧人氏。”

    燧,本是古代摩擦生火的工具,有木、石之分。传说中的燧人氏时代,属于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址,大多分布在北京周口店、蒙古鄂尔多斯东南之萨拉乌苏河、宁夏水洞沟、陕西油头坊等处,其中以周口店为代表。商丘地区虽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但因黄河泛滥,许多遗址被埋藏甚深,尚未发现旧时器中期的文化遗址。火的发现与应用,是旧石器中期原始人类生产力发展代表的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传说燧人氏是我国最初发明用火的“火神”,又传说燧人氏诞生于商丘,其一生多活动于商丘一带,生于斯,葬于斯。

    有关于火的发现的传说,虽然夹杂着后代人的生活内容,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但它依然较为真切地反映了朴素的远古原始人类生活的真实背景。著名相声大师、北京大学语言学名誉教授侯宝林先生1986年9月来商丘考察,在拜谒燧皇陵时说:“远古时代没有文字,只有靠口传。尽管是传说,但在某种意义上讲,神话传说比真实的东西更有趣味性。”

    被西方国家尊崇为“光明使者”与“火神”的人是普罗米修斯。他为世界的进步与人类的幸福,而不惜舍身去天宫盗取天火。燧人氏钻木、击石取火的故事,虽然没有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那么神奇浪漫,然而却更接近现实生活,更加令人信服。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三位为中国历史进程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被后人视为各能代表中华民族某种文化现象的鼻祖,亦被尊崇为“三皇”。而燧人氏作为钻木取火、击石取火的发明人,则被推崇为中华民族的第一皇,而地处商丘的燧人氏墓地,则被后人尊之为燧皇陵。

    二

    燧人氏死于何时,葬于何时,已无从可考。燧皇陵位于今商丘古城西南约1.5公里处,和距其约300米的阏伯台隔路相望。《归德府志》记载:“燧皇陵在阏伯台西北,相传为燧人氏葬处。俗云土色皆白,今殊不然。”又说,燧皇陵原有大殿,东西厢房,石像生等。墓地古柏参天,郁郁葱葱,后毁于战火。1992年,国家文物部门拨专款对燧皇陵进行维修。陵前有中国著名史学家俞伟超所题“燧人氏陵”石碑1通。通往墓葬处的神道两旁有燧火氏石雕像和石人、石马等石像生。

    2003年8月,睢阳区委、区政府决定对燧皇陵进行扩建,总体规划由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扩建工程分两期实施。

    2003年10月至2004年12月,燧皇陵一期扩建工程顺利完工。建成了石牌坊、石像生、墓冢、神道、牌坊门前广场及部分绿化工程,共完成土方8万立方米,石方0.2万立方米,铺青石板1.2万平方米,陵区占地面积由1992年的1.33公顷扩大到8公顷。燧皇陵一期扩建工程后,不但在规模上有所扩大,而且在通向墓冢的台阶修建上注重“九”“五”数字的运用,体现出“九五之尊”的寓意。建筑风格上借鉴了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设计方法,每处景点的各个细节都极其讲究,凸显出陵园高大、古朴、宏伟的特色。

    2005年初,随着燧皇陵被确定为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华夏文明之火”圣火采集地之后,商丘市委、市政府果断决定启动燧皇陵二期扩建工程,进一步扩大燧皇陵规模。燧人氏陵园二期扩建工程完工后,面积扩大到29.33公顷(440多亩)。扩建后的燧人氏陵园采用“一轴两点,前陵后园”的建设布局。所谓“一轴”,即以通向燧人氏墓冢的神道为中轴线,中轴线左右两边的布局对称;所谓“两点”,即进入陵园的石雕牌坊门与燧皇墓冢各为一点;所谓“前陵后园”,即燧皇墓冢布局在正前方,后边为陵园。燧皇墓冢与其前面的火神台正对中轴线,从牌坊门前广场走向火神的五道台阶、每道九层台阶亦处于中轴线。燧皇墓冢呈方锥形,长、宽各8.2米,高13米,庄严肃穆,巍巍壮观,其规模、气势,堪称中国第一陵。燧皇墓冢前面的火神台,高3.6米,面积1400平方米,气势宏伟,可容纳1500人同时祭拜。火神台四周为汉白玉护栏,护栏四周镶嵌有18幅汉白玉浅浮雕,浮雕图样由商丘著名画家曹天舒绘制,浮雕所配诗文由商丘著名的文史学家尚起兴撰写。作为中轴线的神道两侧有龙凤麒麟等石像生。陵园里建有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绿地。绿地中的风火轮图案,太极八卦图案,十运会标志图案,奥运会五环图案,火炬图案等,各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张文彬曾到扩建后的燧人氏陵园考察,并为陵园题名为“燧皇陵”。

    位于燧皇墓东南隅300米,与燧人氏陵园隔路相望的是阏伯台。阏伯为高辛氏之长子,被帝尧封为火正,负责保存火种与祭祀火星,以星辰变化而纪时,确定季节。阏伯既是商族部落的始祖,又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学家。阏伯台,俗称火神台,位于商丘古城西南隅,为夯土堆积而成。文物勘探表明,在被黄河水淤积之前,该台曾是一座土丘,高于今阏伯台12米多。阏伯封于火正之后,曾居于台上,保存火种,管理与火有关的事务 ,兼务观星纪时,死后葬于此,后人将此台称为阏伯台或火神台。该台现有一组完整的古建筑,建于元大德年间(公元1297—1307)年。有大殿、拜殿,东西配房、钟鼓楼和东西禅门,是有42级台阶的高台建筑。整个建筑群结构严谨,古朴典雅,玲珑别致,保存完好。中国社会科学院古建筑研究所张玉寰教授称该台为“实属罕见的小巧玲珑而别致的高台建筑。”该台下还有大禅门、花戏等配套建筑物。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全国各地掀起研究地方文化的热潮。火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又是商丘地方文化的一个重要流派。于是,对火文化的研究便进入一些专家、学者和热爱火文化人们的视野,短短的10多年中,便在各种报刊上发表有关火的文章百余篇,出版有关火的书籍10多本。世界各地大型体育竞技活动及其他大型活动所开展的火炬传递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火文化的内容。

    三

    随着火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火文化被人们进一步发掘与运用,商丘作为中国火文化的发祥地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1992年4月16日,中国旅游观光年“黄河之旅”首游式火种采集仪式在燧皇陵举行。1992年9月18日,河南省第七届运动会火种采集仪式在燧皇陵举行,并当场用采集的火种点燃了火炬。2003年12月19日,河南省“信用河南经济论坛圣火火种采集仪式”在燧皇陵隆重举行。在燧皇陵采集的火种被赞誉为“中华圣火”。

    到商丘视察工作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德生、钱伟长、伍修权等,在拜谒燧皇陵后,分别亲笔题写:“华夏第一火种”,“中华第一火种”。为昭示后人,商丘人民将他们的题词勒石刻碑竖立在燧皇陵内。

    2002—2005年,商丘人民在发扬和光大火文化方面,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一步。在这段时间内,商丘人民成功地完成了第十届全运会火种采集地申报工作和采集仪式。

    商丘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还是历史上人工取火技术的发祥地,这里长眠着中华人文始祖——燧人氏,供奉着“火神”阏伯。史书上记载的“钻木取火”就发生在商丘这片土地上。1992年,国家旅游局命名商丘为“中华第一火种”诞生地,命名为智慧之火。在商丘采集的火种是智慧之火,闪耀着人类征服自然的智慧光芒,展现着人类进步的足迹。

    2005年3月,十运会在商丘采集“华夏文明之火”的方案被确定之后,全市人民欢欣鼓舞,上下各界,同心同德,为取火圆满成功而努力拼搏。在采集圣火这一重大活动的推动下,商丘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步伐进一步加大,商丘的软硬环境进一步改善。睢阳区为迎接“华夏文明之火”火种采集仪式的到来投资数千万元,重新修整了燧皇陵,并在燧皇陵前新建了10万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宽敞、整洁的火文化广场将庄严肃穆的燧皇陵和与其相距300米的火神台连为一体,构成了规模宏大的中国第一个火文化风景游览区。该游览区包括了多个中国第一:中国第一皇,即中国“火祖”燧人氏;中国第一个单葬陵——燧皇陵;中国第一个天文工作者阏伯;中国第一座天文台“火神台”。商丘有关部门已规划在该游览区打造成以火文化为主题的名胜游览区,让燧人氏点燃的第一束中华民族文明之火再次光照全中国。

    火文化广场建设从2005年3月初开始。在周围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仅用3天时间拆迁燧人氏陵区南孙庄村居民51户,征用土地10.66公顷(160多亩),用于建设火文化广场、接待服务中心和四星级旅游厕所等工程。历时3个月,火文化广场共绿化5.33公顷(80多亩),硬化2.76万平方米,建成停车场2处,并新建一处占地0.4公顷可容纳15辆大型电视直播车的直播车停车区,新建游客接待服务中心140平方米,改造接待室14间300多平方米,建成建筑面积169平方米的四星级旅游公厕1座。从民权县移栽古柏246棵,新建双行绿树围墙1500米。在火文化广场周围,架设25座火炬灯。火文化广场内,北有主席台、观礼台辅于两侧,南有国旗台,四周点缀以各种以火为背景的各种大型版面。广场以西,通往燧皇陵的神道南侧是琼草瑶花,异彩纷呈。广场四周的石雕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新架设的25盏火炬灯在夜幕降临时使景区流光溢彩,美不胜收。

    2005年7月15日上午,整个商丘市区都披上了节日的盛装。火文化广场上空五星红旗和十运会彩旗迎风飘扬。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华夏文明之火”采集仪式在商丘市火文化广场隆重举行。

    第十届全运会圣火火种“华夏文明之火”在商丘火文化景区成功采集,使该景区名扬海内外,也把商丘的火文化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时期。

    世世代代,火祖燧人氏和火神阏伯在商丘人心中成为一种神圣的象征,一种精神力量。宋代文学家刘攽曾说:“崇崇商丘,大火主兮。”其短短一句话,道出了“火”在商丘人心目中的地位。透过十运会在商丘的采集火种仪式,可以清楚地看到,火文化在商丘虽有一定的地域性,但其却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世界性,同时具有精神上的凝聚性、激励性。火文化一旦与体育竞技活动或大型经济活动对接起来,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震撼力量,就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商丘人民将火文化的研究坚持不懈地深入开展下去,力争将火文化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火的精神、火的力量做好各项工作,让火文化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在神州大地上产生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文/陈华光 图/崔申义 苏新诗)【原标题:燧人取火:温暖和光明的智慧之火】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2010-01-08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