绻遍珨㈤氭枃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芒砀山麓悼隐王

2013/8/1 10:29:09 点击数: 【字体:

 


    引子

    2011年2月的最后一天,我到芒砀山采访。

    陈胜死后,就葬于芒砀山。

    巍巍芒砀山,风起云扬之地,其主峰西南麓,陈胜王陵园就坐落于此。

    霏霏细雨中,芒砀山景区的罗帅经理陪着我走在山道之上。“都说芒砀山有秦汉遗风,这是很有道理的。从陈胜起,刘邦斩蛇、梁孝王陵都在芒砀山区,一脉相承。”罗帅领着我,蜿蜒走过,来到陈胜王陵园。

    在陵区山门门口,安放着陈胜青铜雕塑。陈胜一手持剑,一手挥舞,非常威武。

    罗帅告诉我,2005年9月,芒砀山景区对陈胜墓进行了大规模修葺,将陵区面积扩大到两万平方米,到2006年的5月1日才对外开放。

    现在的陈胜王陵园格外气派,足以和陈胜的王者身份相匹配。

    走入陵园,山门两侧有一副隶书对联:“起垄亩以举戌徒,威扬天下,名垂天下。近小人而疏君子,孤家千秋,悲剧千秋。”

    山门匾额为行楷“陈胜王陵”四个大字,为河南省书协原副主席、著名书法家王澄先生书写。

    整个陵园面南背北,从山门进去,过前殿、主殿,就是陈胜的墓冢。

    主殿内,刻有省内诸多书法名人为纪念陈胜所撰写的对联。我仔细研读了这些对联,较为喜爱的是由郑州市老年诗词协会副会长杨嘉仁所撰的那副:“倡义反秦,六个月张楚纵横,烈烈初尝鸿鹄志。成仁启汉,两千年行香断续,悠悠长吊隐王灵。”

    陈胜死后,谥号为隐王。

   《谥法》云:怀情不尽曰隐。

    陈胜首义大泽,然功败垂成,身死小人之手,其位不终,但陈胜六个月的起义毕竟承前启后,一个“隐”字可谓涵盖陈胜一生的贡献。

    鸿鹄之志无须过度拔高

    从山门进入主殿,殿内是十组雕塑与图画展示,内容为陈胜的生平事迹,分别为:辍耕垄上、鱼腹帛书、篝火狐鸣、揭竿起义、攻克陈城、主力西征、恼杀同乡、倾力守城、惨遭杀害、长眠芒砀。

    我站在“辍耕垄上”的图画前仔细打量,依稀记得教科书中的插图也大致如此:田间垄上,陈胜和一帮农民畅谈。主角当然是陈胜,周围的一帮泥腿子兄弟都在聆听他非常有名的两句话“苟富贵,勿相忘”和“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这也是《史记》中留给我们的励志故事之一。

    对于陈胜,我是很仰慕的,但对于这组故事,却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读到陈胜的“垄上之叹”,人们总是要把这两句话拆开来阐述。把“苟富贵,勿相忘”与陈胜后来杀同乡相对比,以此证明陈胜忘本;而“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则用来证明陈胜自小胸怀大志。

    陈胜真的少年时就胸怀大志吗?我怀疑。

    《史记·陈涉世家》是这么说的: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苟富贵,勿相忘”,是陈胜在垄上耕田之余发出的感慨。勿相忘,意思是大家不要互相忘记,但考虑其时语境来看,总觉得陈胜此话更多的意思是你们别忘了我。如果陈胜早已胸怀大志,那应该直截了当地说:“等我富贵了,绝不会忘了你们这些穷兄弟。”

    仔细品味陈胜的胸怀大志,总觉得这种理想离“鸿鹄之志”似乎还有点距离。陈胜的“鸿鹄之志”并不是后来轰轰烈烈地打响推翻暴秦的第一枪,而是“富贵”而已。

    但因为后来的壮举,陈胜的当官发财梦被拔高了很多。平心而论,陈胜那时的梦想不过是做个有钱有势的人,并没有到达拯救天下农民的境界。

    如果陈胜要求“富贵”就算是“鸿鹄之志”的话,那刘邦和项羽见到秦始皇出巡的皇帝派头,一个惊呼:“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一个叫板:“彼可取而代也。”岂不是超级鸿鹄之志?

    坦率地说,陈胜年轻时只是一位很有想法的农民,相比其他只惦记“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农友,他有“富贵”之梦,他敢想,后来敢做,这就足够了。

    过分地拔高这位农民,恐怕陈胜自己也承受不起,尽管他后来当了王。

    ▲▲陈胜是贵族后裔?

    既然陈胜领导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后人谈起陈胜的身份,都会不自觉地想,陈胜当然是农民了,司马迁就说他当过雇农。

    其实,司马迁只是说陈胜当过雇农,没有说他一直是雇农。陈胜耕过地,确实当过农民,这是他的职业身份之一,但他的政治身份就非常模糊了。

    2006年,二月河先生在游览陈胜墓时就曾疑惑:如果陈胜出身贫农或雇农,怎么会有名,还有字,还能冒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样有文化的话。二月河先生认为:“就算是经过了文言修饰,就这个言语去琢磨,他似乎家庭背景不简单。”

    最后,二月河先生的答案是:“他应该是楚国亡命流徙避祸的家庭里出来的。”

    作为文学家,二月河的看法在史学界很有共鸣——史学界确有陈胜出身“贵族后裔”的说法。

    《史记》中屡次提到陈胜的身份是“闾左”。“闾左”是指秦代在政治上遭受处分、社会上受到歧视的一些人,被强制迁徙他乡,指定居住在闾里的左边,因而被称为“闾左”。战国秦汉时期,习俗尚右,即以右为上,豪强权贵邸宅都在闾里右边,当时有“强宗豪右”和“闾左贫民”对应。

    贾谊的《过秦论》透露了一个信息:“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按照秦帝国的法律,“迁”原是一种政治刑事处分,即流放之意。例如商鞅就认为议论法令“便”与“不便”的人为“乱民”,“尽迁之于边城”(《史记·商君列传》)。“秦末世,迁不轨之民于南阳。”(《货殖列传》)

    “迁”的对象一般是亡国贵族后裔、“不轨之民”和某些刑事犯。陈胜属于哪一种,目前尚无文献为证。但综合陈胜的一些言行来看,这位有名有字,且对军事、历史了解都不同于一般民众的农民起义领袖,很可能是陈国贵族后裔。上世纪80年代以来,卢南乔先生、苏诚鉴先生等人都持类似观点,并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

    陈胜的军旅生涯

    和连“富贵”都不敢去想的农友相比,陈胜还是很有追求的。尽管他的这个“鸿鹄之志”未必像后人拔高的那样高大,但毕竟有想法总比没想法好。

    我们也大可不必去嘲讽陈胜那些没有追求的老乡,因为在那个时代,富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秦一代,自商鞅变法后,就以耕战立国。秦帝国的老百姓一生下来只有两种选择:耕种和打仗。选择耕种,是不太可能有富贵的;要想富贵,只能去参军打仗。

    秦国推行武功封爵法,“商君之法,斩一首者爵一级”(《韩非子·定法篇》)。按军功授爵,军功越大,授予的爵位越高,赐给的田宅越多。很多贫苦农民通过军功就可以得到爵位和被赐予田宅,从而上升为军功地主。

    陈胜“少时尝与人佣耕”,是个雇农,但“少时”之后,就选择了参军,并且屡立战功。在大泽乡起义时,陈胜和战友吴广已经升为秦军中的低级军官。

    这恐怕和很多人的想象出入很大:陈胜应该是被抓去戍边的老百姓才对,怎么一眨眼成了军官呢?

    没错,司马迁就是这么写的:“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史记·陈涉世家》)

    这句话的意思是,秦二世元年七月,政府征发贫苦农民九百人到渔阳戍边,陈胜、吴广作为屯长随行。屯长看上去是个类似队长、保长之类的小官——抓几百个壮丁,挑俩听话的赏个“屯长”当当,让群众斗群众。

    其实不然。据《后汉书·百官志》云:“屯长一人,比二百石”。由于汉承秦制,秦军中的屯长,大致是俸禄二百石、有编制的正式军官。

    《韩非子·定法篇》说:“商君之法,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如此推算,屯长至少应该是四级爵位。也就是说,陈胜参军后,已经是杀过4个敌人,或者立过相当于杀4个敌人的战功。

    秦代设立了二十级的军功爵位,屯长大致相当于今天连排长之类的下级军官。

    由于缺乏史料,我们无法得知陈胜是如何取得军功并晋升为屯长的,但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个夜晚,暴雨瓢泼,一股暗流正在涌动。

    正是两位屯长——陈胜和吴广,在那个雨夜慷慨激昂,揭竿而起,动摇了一个强大帝国的根基。【原标题:芒砀山麓悼隐王】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大河报 2011-06-23 作者:朱金中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缃戠珯棣栭〉鍏充簬鎴戜滑鑱旂郴鎴戜滑瀹㈡埛鏈嶅姟鏈嶅姟鏉℃浜烘墠鎷涜仒浼氬憳娉ㄥ唽绔欏唴鍏憡鍏嶈矗澹版槑鎰忚鍙嶉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鍦板潃锛� 娌冲崡鐪侀儜宸炲競閲戞按璺�305鍙� 閭紪锛�450008
鐢佃瘽锛�0371-86663763 浼犵湡锛�0371-86663763 鐢靛瓙閭欢锛歽xhenan163@163.com
璞獻CP澶�11032303鍙�
51La
视窗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