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红色记忆]一个村庄 见证淮海风云 歼灭黄百韬黄维兵团

2013/8/1 9:12:11 点击数: 【字体: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自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区域内进行了淮海战役(国民党方面称为“徐蚌会战”)。两大野战军和地方武装60余万人会师淮海,决战中原,以气吞山河之势,首歼黄百韬兵团于碾庄,接着包围豫南来援的黄维兵团于双堆集。敌徐州主力南窜受挫,于1948年11月30日倾巢西逃,我军勇猛追击,将敌包围在河南永城东北陈官庄地区。1949年1月6日,我军发起总攻,激战至10日,生俘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击毙国民党第二兵团司令邱清泉,全歼敌3个兵团26个师,计26万余人。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场影响国家命运的战役,并非出自双方精密长久的谋划,都是打一步看一步,在战前,无论毛泽东还是蒋介石都没想到,仗会打到如此规模,以至一战解决问题。整个战役的进程充满了不可思议的偶然和必然。

    今年77岁高龄的刘保信老人家在河南永城陈官庄附近的李康楼村,2009年8月15日上午,在家中宽大的客厅里,老人向本报记者回忆了61年前那个天寒地冻的早晨。

    那天早晨,16岁的他与范思久、李汉臣在陈官庄私塾里上早学,突然,东北青龙集方向枪声大作。三人跑出私塾,只见永(城)徐(州)路上烟尘滚滚,汽车载着国民党兵蜂拥而至。庄南麦田里,很多解放军战士跑步包抄过来,越聚越多。刘保信老人记得当时战士们没穿棉衣,只着单衣,一个个跑得汗淋淋的。一个解放军战士冲他们喊:要打大仗了,快跑吧。

    三人连滚带爬向麦田里跑去,一口气跑了五六里。回头一看,往日宁静的陈官庄黑烟腾腾,已经成了战场。

    1948年12月4日拂晓,经过几昼夜跑步追击,华东野战军第1、第2、第3、第4、第8、第9、第10、第11、第12等纵队将倾巢西逃的杜聿明集团约30万人包围于河南永城东北方向的陈官庄、青龙集、李石林地区。

    粟裕提出淮海战役建议

    2009年8月15日,陈官庄安静祥和,农民们在田地里劳作,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烈士陵园内,数千烈士在松柏林中长眠。谁能想象,庄稼丰茂的田野61年前是炮火连天的战场。

    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烈士陵园副主任张伟告诉本报记者,淮海战役的建议是粟裕提出的。

    1948年7月,解放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深刻变化。济南战役胜利后,华东野战军主力位于济南、滕县(今滕州)之间,一部在山东省临沂、夏庄(今临沭)地区和江苏省宿迁地区休整。

    1948年9月,集结在徐州地区的国民党军在华野部队阵地前面徘徊,不敢北上与华野交战。华野代理司令员兼代理政治委员粟裕认为,这说明敌人不愿在不利条件下与我军打大规模的仗,也说明我军与敌人进行战略决战的有利条件正在逐渐成熟。粟裕于9月24日致电

    中共中央军委,建议进行淮海战役。中共中央军委于9月25日复电,同意粟裕的建议。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副司令员陈毅(兼华野司令员、政治委员)也迅速复电,同意乘胜发起淮海战役,并准备率领中野各部分别向豫西及陇海铁路线出击,配合华野作战。

    1948年10月31日,由于辽沈战役吃紧,蒋介石见大势已去,由北平飞往南京,匆匆拟定了《徐蚌会战计划》,主要方针是:将徐州“剿总”所属各兵团及绥靖区各部队主力移至淮河南岸蚌埠东西地区,占领阵地,以攻势防御击退对方之攻击,相机转为攻势,予以歼灭。

    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副总司令杜聿明坐镇指挥,集结在徐州周围的敌军集团包括黄百韬、邱清泉、李弥、孙元良4个兵团,4个绥靖区部队,从华中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以及自东北战场撤到蚌埠的两个军和从长江中游增援到浦口的两个军,总兵力近80万之众,而且大多数是蒋军主力和精锐部队,装备精良,兵种齐全。我军可以投入战役的华野、中野两支野战军和华东、中原两军区的部队及晋冀鲁豫军区的部分部队,总兵力约60万人。双方陈兵淮海,大战一触即发。

    “佩剑将军”阵前起义

    1948年10月11日,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的指示,指出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敌右翼劲旅黄百韬兵团(国民党军第7兵团)。针对敌军重兵密集、便于机动的特点,要求以一半以上的兵力担任牵制阻击,从东面和北面威逼徐州,使邱清泉、李弥两兵团不敢全力东援。为统一指挥,中央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敌委员会,刘、陈、邓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

    1948年11月6日,国民党军开始向徐州、蚌埠间津浦路两侧收缩兵力。当晚,华东、中原野战军按照计划发起淮海战役。11月8日,敌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我党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率第五十九军两个师、第七十七军1个半师共2.3万余人在贾汪、台儿庄地区起义。华东野战军首长得悉何、张起义的消息后,指示山东兵团乘机按计划直插陇海路。

    张克侠和何基沣都是国民党第三绥靖区的副司令,张克侠还兼任徐州城防司令,可以说都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也是很受器重的人物。令蒋介石和刘峙想不到的是,他们的这两个副司令,其实早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了。

    张克侠是电影《佩剑将军》的主角贺坚的原型。1929年,正是“白色恐怖”时期,已是将军的张克侠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特别党员,归周恩来直接领导。1938年1月,何基沣历尽艰辛到延安,见到了周恩来。1939年,何基沣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叶剑英秘密领导。

    1946年,何基沣在北平见到了叶剑英。叶剑英指示他“选择时机,在党的领导下起义”。何基沣回到徐州后就秘密筹划起义。1948年10月,陈毅指示张克侠会同何基沣起义。11月8日,张克侠摆脱监视来到贾汪,与何基沣起义成功。

    华野在攻占窑湾、占领曹八集后,形成了对黄百韬兵团的包围。这时,在看清了我军的意图后,蒋介石急令邱清泉、李弥兵团由徐州东援,限于20 日与黄百韬部会师;令蚌埠的第6兵团(兵团司令李延年)和第8兵团(兵团司令刘汝明)合力向北增援;严令黄维兵团急速东进参战。

    我华野7纵、10纵、11纵、1纵、2纵、12纵、鲁中南纵、中野11纵等部队,在徐州以东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阻击战。从11月11日到22 日,邱、李兵团动用了6个军,死伤1万多人、损失34辆坦克、消耗12万发炮弹,却只前进了10多公里。蒋介石十分震怒,在电报中斥责邱清泉他们的所为乃 “军人之奇耻大辱”。

    歼灭黄百韬兵团于碾庄

    黄百韬不是蒋介石的嫡系,他1948年8月才当上第7兵团司令。淮海战役刚开始时,黄百韬先是接到徐州“剿总”的命令要他西撤,但随后又接到命令叫他驻地待命;1948年11月6日,又要他等从海州撤回的44军到达时一起西撤。气得他摔了电话就骂娘:将帅无才,累死三军!直到11月7日,他们才开始西撤,这时军心已动,军不成军,队不成队。打碾庄是从11月12日开始的,晚上打,白天休整。黄百韬兵团10多万人集中在很多小村庄内,围攻部队逐村逐屋争夺。

    1948年11月22日是黄百韬的大限之日。经过11天的围攻,黄百韬兵团十几万人几乎被打光,西边从徐州来的援兵被华野阻击部队阻挡在铜山县大许家以西,再也指望不上,黄百韬只带着二十五军军长杨廷宴和副官李文正等少数人向尤家湖方向突围。后来,李文正也跑丢了,他身边只有杨廷宴和两三个士兵。他们跌跌撞撞跑到尤家湖前的一片芦苇滩中,黄伯韬听到从四面八方传来“活捉黄百韬”的喊杀声。他彻底绝望了,拔枪自杀。

    双堆集围歼黄维兵团

    如果说黄百韬是硬生生地被粟裕给兜住的话,那么国民党军第12兵团司令官黄维则是自己钻进了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为他设下的口袋。

    自1948年11月8日离开驻马店、确山,黄维就在蒋介石的严令下,昼夜兼程向徐州方向开进。黄维踌躇满志,毕竟他的兵团乃是“国军精锐”,辖4个军1个快速纵队,其中就有“五大主力”之一的第18军,12万人马全部美式装备。但摆在第12兵团面前的是纵横交错的河田水网地带,有西淝河、涡河、北淝河、浍河等大小河流,南面是淮河,地理条件非常不利。黄维兵团重车重炮,深陷其中,无法快速机动,如果沿途遭遇阻击,进展可想而知。

    果不其然,从11月8日出发,到11月25日攻占双堆集,整整17天,他们总共前进了不到200公里。11月24日,经过3天激战,第12 兵团终于占领了浍河南岸的南坪集一线,距离宿县已经不足10公里。此时,大量情报表明解放军已经在其正面构筑了大量工事,其左翼和后卫也遭到猛烈攻击。当黄维在南坪集兵团部里把这些情报连成一线时,发现一个口袋阵正向他迎头兜来,而他的背后是一连串弯弯曲曲的河流。此时,兵团尚未四面受困,还有一线生机,他的东南方向还没有解放军的主力。如果当机立断,迅速转向东南,依然可以与李延年兵团会合。

    可是,黄维犯了致命的错误。他先是命令部队经双堆集向固镇转进,又磨磨蹭蹭,等待蒋介石的命令,直到第二天下午才开始行动。到了双堆集发现部队有些混乱,他决定在双堆集休整一天,次日再全线向东出击。战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如此呆板机械,焉有不败之理!1948年11月27日,黄维兵团被中原野战军合围于方圆不到10公里的双堆集地区,12月6日,解放军3个攻击集团从各个方向发起对黄维兵团的总攻。激战至15日,黄维兵团被歼。中将司令官黄维、副司令官吴绍周等被俘,第14军军长熊绶春被击毙,只有副司令官胡琏乘战车潜逃。

    陈官庄地区歼灭战烈士陵园副主任张伟说,黄维被俘后非常不服气,叫嚷道,“倒退60米,再打一次看看”。他觉得自己的美式装备没有发挥作用。

    杜聿明集团“滚筒式”西逃

    黄维兵团被围后,蒋介石眼见自己“三路会师,打通徐蚌”的计划全部泡汤,心急如焚。1948年11月28日,他召来爱将——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杜聿明认为,若要放弃徐州,就不能恋战,若要恋战,就不能放弃徐州。他向蒋建议:“现在只有让黄维牵制住敌人,然后将徐州主力撤出,经永城到达蒙城、涡阳、阜阳地区,以淮河作依托,再向敌攻击,以解黄维兵团之围。”蒋当即予以批准,命令杜聿明马上返回徐州部署,一定想法把徐州的3个兵团安全地撤出来。

    30年后的1978年,粟裕回忆说,在国民党放弃徐州溃逃时,当时他几天几夜都没睡觉,时刻关注着逃敌的情况。因为杜聿明集团从徐州倾巢而出,如果追不上,抓不住,就会对围歼黄维兵团的我军形成反包围,淮海战役的历史就会改写。粟裕说:“如果那样发展,我就会成为罪人!”

    1948年11月30日,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3个兵团10个军25个师,加上特种部队等共约30万人,撤离徐州,杜聿明提出了 “撤即不能打,打即不能撤”的原则,要求各部在撤退中采取“滚筒式”行进,即各兵团形成一个圆球或圆筒式态势,逐次掩护,向永城方向滚进,以免被解放军包围。粟裕在查明杜聿明集团已自徐州撤退后,立即指挥各纵队进行追堵。(本报记者程光荣丁进阳/文)【原标题:[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红色记忆]一个村庄 见证淮海风云  歼灭黄百韬黄维兵团】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平顶山晚报 2009-08-28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开封网 河南网